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獲新進展。近日,相關研究分別發表在《科學報告》和《植物和土壤》上。
受人類活動影響,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持續升高,將在本世紀末繼續升高1℃~5℃。水熱環境的改變已經導致我國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森林結構的改變,對森林服務功能產生巨大影響,而針對氣候變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局限於溫帶和北方區域,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開展得較少。
李義勇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發現增溫下木荷、馬尾松、短序潤楠和山血丹的淨光合速率顯著升高;相反,增溫下紅椎淨光合速率顯著下降,一方面是源於增溫對Jmax和Vcmax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源於VpdL改變對氣孔導度的影響。增溫下針闊葉混交林植物光合速率總體升高使得在生態系統水平上的凋落物產量、地上部分生物量與根系生物量增加,單位微生物量碳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下降,導致增溫下土壤呼吸速率增加,表層土壤有機碳累積下降。(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周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