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獲進展 |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助理研究員朱師丹和劉慧,通過對比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溫帶季風林和地中海灌叢林地四個植被類型共69種闊葉木本植物的枝條和葉片水力功能性狀,證實幹旱地區的物種普遍符合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功能生態學》。
研究人員發現,溼潤地區物種的枝條常常表現出比葉片更低的抗氣穴化能力(即枝條比葉片具有更高的水分傳導率喪失50%時的水勢)。雖然這些物種的葉片喪失了安全閥的功能,但它們可以通過有效水力補償機制,應對潛在乾旱脅迫並維持其水分安全。
該研究闡明了缺乏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的物種主要來自溼潤地區,在喪失葉片安全閥的功能後,以多種水力補償機制度過乾旱期,從而拓展了全球不同氣候區森林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
植物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假說認為,枝條比其末端葉片的抗氣穴化能力更強,葉片在植物水分傳導通路中起著安全閥的作用。但最近的研究發現,溼潤地區的一些森林植物沒有水分傳導脆弱性分區的特徵,因此不同氣候區的森林植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水分傳導調節及抗旱機制。
《中國科學報》 (2016-05-18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