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近日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

POP原子鐘使用銣原子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作為「鐘擺」來產生高穩定度的頻率信號。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原子鐘的性能決定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和授時精度。因此POP原子鐘在衛星導航、高速通信及精密光譜等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原子鐘的共振頻率對許多參數的波動很敏感,這使得優化以雷射為基礎的氣泡原子鐘(例如POP鍾原子)的中長期頻率穩定度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挑戰性難題。迄今為止,國際上關於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此項研究成果為提高氣泡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

為此,研究人員首先將分布布拉格反饋(DBR)雷射器、飽和吸收光路和聲光調製器(AOM)集成到一個275mm×203mm×90mm(長×寬×高)的模塊中,提高了雷射的頻率和功率穩定性。其次,將整個物理系統密封在一個由20 L/s的離子泵維持的真空度為4×10-4Pa的真空罐中,從而顯著減小氣壓效應對原子鐘頻率穩定度的影響。再次將交流溫控電路驅動的加熱膜貼在微波腔上使微波腔的萬秒溫度穩定度達到31μK,減小溫度相關緩衝氣體頻移的影響。最後提高原子鐘閉環頻率控制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採用上述改進措施後POP原子鐘萬秒頻率穩定度達到4.7×10-15,與目前國際上最高水平的POP原子鐘相當。

研究團隊掌握了高精度氣泡原子鐘的關鍵技術,在進一步解決物理系統、光學系統和控制系統小型化和可靠性的基礎上有望研製出高性能氣泡原子鐘工程樣機。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63/5.000618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機所在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鄧見遼領銜的脈衝光抽運(POP)原子鐘小組,在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開創的光抽運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
  • 【中國科學報】新型銣原子鐘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記者1月6日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由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領導的新型星載原子鐘課題組,首次利用基於磁光旋轉效應的正交偏振探測技術,探測氣泡式銣原子鐘的鐘躍遷信號,獲得了高達90%的超高對比度,抑制了散彈噪聲,極大提高了鍾躍遷信號的信噪比和原子鐘頻率穩定度。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光學快報》。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在共振抽運條件下,原本各自為政作拉莫爾進動的高空鈉原子同步起來,從而讓鈉導星雷射器部分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效提升光抽運效果。  大口徑地基望遠鏡是觀測宇宙的有力工具,其高空間解析度的實現依賴於自適應光學系統對大氣湍流引起的成像畸變的實時修正。
  • 科學網—鈉雷射導引星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科學網10月20日報導,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的領導下,在雷射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輻射反作用理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超強雷射和高能電子束的碰撞可甄別電子動力學的經典和量子電動力學(QED)行為邊界,為理解極端強場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提供了重要途徑
  • 上海光機所提出用於高能量拍瓦雷射的脈衝壓縮新方案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高能量拍瓦雷射的壓縮組束研究上取得進展,提出一種稱為「內部分束脈衝壓縮器」的新設計。高能量拍瓦(1015瓦,PW)超強雷射在實驗室天體物理、雷射粒子加速、真空極化等前沿科學研究領域有重要應用。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
  • 上海光機所光纖雷射器噪聲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空間雷射信息傳輸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光纖雷射器頻率噪聲抑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基於腔內光學負反饋效應成功將單頻光纖雷射器的低頻頻率噪聲抑制至熱噪聲極限。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光學快報》(Opt.Express)。近年來,隨著雷射頻率穩定技術的迅速發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廣泛應用於光原子鐘、引力波探測等科技領域。
  • 「最強光」來杭!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杭州分所正式揭牌
    今天(9月21日)上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杭州分所(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杭州富春灣新城正式揭牌。據了解,上海光機所是我國第一個雷射專業研究所,曾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00餘項,共承擔了6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是我國乃至國際上最為重要的光學和雷射研究領域專業研究機構之一,被讚譽為「最強光」。
  • 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訪問上海光機所
    6月13日,國際著名強場超快雷射物理學家、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Ferenc Krausz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並應邀擔任上海光機所第九期「清河之光雷射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使得科研人員已經可以觀測和控制這些過去難以觸及的微觀動力學。   Ferenc Krausz教授長期從事雷射與物質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從紅外到X射線光譜範圍內的超短光脈衝產生以及超快微觀過程研究。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光電子學研究室聯合該所條紋相機工程中心,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
  • 微生物合成Te納米晶及其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團隊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揭示了微生物合成Te納米材料及其共軛聚合物複合材料優異的超快非線性光學特性,證實了其在超短脈衝產生、全光開關等領域的重要應用潛力
  • 從搬運粒子到近視矯正 雷射技術又亮了—新聞—科學網
    光鑷技術的「鬼斧神工」對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正如阿瑟所說:將細胞器從它正常位置移去的能力,為我們打開精確研究細胞功能的大門。光鑷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吸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其中。 中科院院士楊國禎: 這項技術特別是在生命科學和精密測量領域有很大用處。
  •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光機所與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籤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協議
    日前,上海光機所與大連理工大學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光儀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籤約儀式在大連理工大學研教樓713會議室舉行。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山,光儀學院副院長曹暾、副院長韓秀友、副書記兼副院長李曉傑、副書記兼副院長李琳、院長助理陳曉明,以及上海光機所所長邵建達、副所長冷雨欣、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鵑、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青年特聘研究員龔文林等出席了籤約儀式。本次籤約儀式由李曉傑主持。首先,姚山對出席籤約儀式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大連理工大學的基本情況和人才培養體系。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研究進展
    而能應用在光互聯、3D傳感、車載雷達、原子鐘等領域,緣於VCSEL的關鍵特性:穩定的高溫性能和對溫度變化的不敏感。為滿足這些應用需求,高溫穩定工作、可靠性高的VCSEL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2. VCSEL在高功率、高速及高溫下工作的研究進展自1996年以來,VCSEL器件在功率性能方面的研究發展迅速。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 30萬年不差1秒 國產雷射抽運小型銫原子鐘實現商品化
    11月7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2號展廳,中國電科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奧電子」)首次發布了一款名為TA1000的雷射抽運小型銫原子鐘。一個三四十釐米長寬,十幾釐米高的「黑匣子」,外表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但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可以做到30萬年不差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