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合成Te納米晶及其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團隊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揭示了微生物合成Te納米材料及其共軛聚合物複合材料優異的超快非線性光學特性,證實了其在超短脈衝產生、全光開關等領域的重要應用潛力,該項研究展示出微生物合成技術在光子功能材料領域的優勢和特點。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近年來從遠程通訊、顯示照明技術、可再生能源、生物醫藥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來看,光電技術在上述領域的應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多數光電子器件基於無機半導體材料如 GaAs、InGaAs和 InP等。然而,這些光電功能材料持續增長的需求導致了製備裝置複雜性和造價的增長,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迅猛發展的光電子和光通信工業需要價格經濟、環境友好的新一代光電子材料。Te納米材料具有優異的光物理特性,有望成為下一代光電子及光子器件的候選材料。傳統的Te納米材料的合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化學方法,這些方法使用苛刻的試劑、高溫,並產生大量危險廢物,處理成本很高。綠色無汙染、可大批量製備的微生物合成材料技術有望為這一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上世紀末人們發現利用某種厭氧細菌的呼吸作用可以用來分解重金屬汙染物和含氧非金屬基團,這項技術在微生物、地球化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意識到這項綠色、低成本、無汙染的合成技術在製備光子功能材料方面的價值,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探索,成功製備出光子性能優異的Te納米微晶,並首次驗證了多項重要的超快光子學應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培養從美國加州莫諾湖中提取的一種芽孢桿菌(Bacillus Selenitireducens),成功合成了單質Te納米微晶。超快非線性光學研究表明Te納米微晶具有從可見到中紅外(515 nm至2.8 μm)的廣域飽和吸收性質,覆蓋的波長跨度和飽和吸收係數在紅外端超過了石墨烯。此外,其與聚-間苯乙炔-co-2,5-二辛氧基對苯乙炔(PmPV)共軛聚合的複合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波段表現出優異的寬波段雷射防護光限幅特性,超過了C60、碳納米管及金屬酞菁等被廣泛關注的光限幅材料。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Te納米微晶成功的實現了在摻鉺光纖雷射器和銩固體雷射器中的中紅外超短脈衝輸出。同時,還實現了基於Te納米微晶的熱光開關,其熱光響應速度和熱光係數均超過了之前被認為性能極佳的WS2和石墨烯。

專家表示,這些結果表明微生物合成的Te納米晶具有非常優異的超快非線性光學特性,基於該材料製備的紅外超短脈衝鎖模器、寬波段強雷射防護光限幅器、熱光開關等光子學器件均體現出非常好的工作性能。這項研究創新性的將綠色微生物合成技術引入高性能光子功能材料製備中,填補了微生物合成納米材料光子學性質及應用研究的空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898-z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在微生物合成Te納米晶及其非線性光學應用方面取得重要...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團隊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揭示了微生物合成Te納米材料及其共軛聚合物複合材料優異的超快非線性光學特性,證實了其在超短脈衝產生、全光開關等領域的重要應用潛力,該項研究展示出微生物合成技術在光子功能材料領域的優勢和特點。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非線性光學(NLO)晶體是全固態雷射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探索兼具大的倍頻效應和短的相位匹配截止波長的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是一項較有挑戰性的課題。這些結構特徵使得該晶體的倍頻效應達到5.2倍KDP,雙折射率達到0.114(@1064nm),通過理論計算得到的最短相位匹配波長可達201nm,說明該晶體是一例較好的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備選材料。該晶體獨特的結構構型也將為新型紫外甚至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提供新思路。
  •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非中心對稱的無機晶體材料,基於它們可能存在的二階非線性、鐵電、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金屬碘酸鹽晶體因具有較強的倍頻效應、較寬的透過波段、較高的熱穩定性和光學損傷閾值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領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在雷射頻率變換、信息通訊、光信號處理等眾多領域都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 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IO3)2F5非線性光學晶體。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在還原過程中銅(Ru)納米顆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其在費託合成反應的活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
  • 短波長非線性光學晶體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在信息、能源、工業製造、醫學、科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硫化亞鉑表面態輔助載流子複合及其光學非線性特性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研究員王俊團隊在二維非層狀半導體硫化亞鉑(PtS)超快載流子動力學特性和光學非線性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揭示了PtS在光電子器件設計和應用方面的潛力。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於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9b06782)。
  • 氟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雷射光源的波長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頻率轉換器件材料——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變頻能力。
  •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研究組,對金納米棒顆粒的合成、定向排列和物理特性開發,非線性納米天線的光學雙穩功能,金納米顆粒對二氧化鈦顆粒的近紫外光吸收和光催化功能的影響等前沿課題做了深入的理論和實驗探索,與國內外多個實驗小組合作,對新型金屬納米顆粒的合成和SERS應用,金屬納米線用於透明導體,以及超精細和超平整度的金屬納米結構的製備新技術等問題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理化所氧化石墨烯促進高分散、多晶面沸石晶體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理化所氧化石墨烯促進高分散、多晶面沸石晶體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18 理化技術研究所   通過GO來調節Si-ZSM-5沸石晶體的分散性和形貌對無機材料結晶形貌可控合成具有研究意義,並對無機材料界面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作為構建模塊用於光學、催化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檸檬烯及其衍生物是天然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工業和醫學應用價值。目前,檸檬烯的工業生產主要依靠植物提取法和化學合成法,但存在原料來源有限、供應鏈不夠穩定、生產過程效率低、能耗高等弊端。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系吳施偉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課題組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成功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該成果8月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二維磁性材料是近年來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新疆理化所類黃銅礦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
    新疆理化所類黃銅礦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7-09-30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材料的非線性光學係數與帶隙存在反比關係,如何實現材料的性能平衡成為探索新型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的研究難點。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致力於新型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研發。
  • 一維納米材料光學可視化研究獲進展
    其中一維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等由於其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便於構建多級結構等優勢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一維納米材料的研究中,最關鍵而同時又是最困難的一個步驟在於如何製取、操縱和應用具有完美結構的單根一維納米材料,從而充分展示其優異性能。由於一維納米材料的長度可以達到毫米級甚至釐米級以上,而其直徑卻往往只有幾個納米,這種跨越多個數量級的尺度範圍為其研究帶來了極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