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9 OFweek維科網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在共振抽運條件下,原本各自為政作拉莫爾進動的高空鈉原子同步起來,從而讓鈉導星雷射器部分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效提升光抽運效果。

  大口徑地基望遠鏡是觀測宇宙的有力工具,其高空間解析度的實現依賴於自適應光學系統對大氣湍流引起的成像畸變的實時修正。導引星是自適應光學系統的關鍵部分,廣泛採用的方法是用黃色雷射激發90公裡高空大氣中間層頂自然存在的鈉原子層,鈉原子發光形成人工導引星。導引星的亮度是決定自適應光學性能的重要參數,普遍採用圓偏振雷射以提高回波效率。但是,在地磁場環境中,吸收圓偏振光的鈉原子會繞著磁場作拉莫爾進動,大大削弱光抽運的效果。在地磁場與雷射束夾角較大時尤其嚴重,而天文觀測中此夾角普遍介於60°到90°之間。

  為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研究人員提出採用拉莫爾進動重複頻率的脈衝雷射進行共振抽運的方法,使得雷射總是在進動周期的一個固定時間點與原子相互作用。但是,這樣的鈉導星雷射器技術難度大,尚未見報導。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提出的方法易行且有效,兩種方法實現方式的區別是:把進動的鈉原子比擬為鞦韆,脈衝方法相當於周期性給鞦韆一個推力,而偏振切換方法相當於周期性地推和拉動鞦韆。

  以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在Paranal的雷射導星系統為例進行了數值模擬,結果顯示在雷射與地磁場夾角大於60°情況下,即多數天文觀測場景下,回波通量有所增大,夾角為90°時回波通量提高約50%。該方法只需在光路中加一個偏振轉換裝置即可實現亮度提升,可以直接用於升級現有的連續波鈉導星雷射系統,如ESO安裝在智利的VLT望遠鏡、美國空軍實驗室的星火靶場和位於夏威夷州的Keck望遠鏡等的導星雷射系統。

圖1. 偏振轉換共振抽運鈉原子原理示意圖

  圖2. (a) 不同偏振條件,不同光強下的回波通量模擬結果;(b) 雷射強度為10W/m2,再泵浦比例為0.1時,不同雷射與磁場夾角下的回波通量。其中CP表示連續圓偏振,PS代表偏振轉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鈉雷射導引星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
  • 上海光機所在雙光子激發的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日前發布消息稱,上光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在飛秒雷射激發的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800nm近紅外一區生物光學窗口的飛秒雷射開展了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和活體成像的研究,在實驗室實現了成像導航下的深度腫瘤的診療。
  • 上海光機所在高功率雷射光纖傳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 OE NEWS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
  • 上海光機所在體布拉格光柵角度放大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在體布拉格光柵角度放大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9-03-18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目前,國際上關於VBG作為角放大器的研究除幾項專利技術外,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驗上的實現尚未見報導。
  • 上海光機所在光致熱折變玻璃及體光柵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用於體光柵(VBG)的光致熱折變玻璃(Photo-Thermo-Refractive glass,簡稱PTR)
  •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16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光機所在光致熱折變玻璃及體光柵的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三年來,在國家相關項目的牽引和支持下,依託中科院強雷射材料重點實驗室,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和薄膜光學實驗室利用各自在特種光功能玻璃和光柵光學領域的優勢,合作開展了大尺寸光致熱折變玻璃及體光柵的研究。
  • 上海光機所在以低熔點玻璃為前驅體製備鈣鈦礦量子點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以玻璃為前驅體製備鈣鈦礦量子點方面取得新進展。不同於傳統的熱處理方法,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以低玻璃轉變溫度的玻璃為前驅體製備鈣鈦礦量子點的新方法,通過水誘導在玻璃表面製備得到CsPbX3(X=Cl,Br,I)量子點。該方法在防偽等領域展現出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上海光機所等在鈣鈦礦量子點微納雷射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重慶大學合作,在實現鈣鈦礦量子點穩定發光的合成控制及微納雷射性能提升領域取得新進展。此外,單個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存在螢光閃爍性,阻礙了其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納米雷射、固態照明等領域的應用。該研究中,首次將CdS納米材料對單顆粒的CsPbBr3量子點進行包覆,有效提高了其在高溼度、高溫度下的穩定性。通過螢光顯微鏡技術對包覆前後的量子點進行閃爍性測試,結果表明包覆後的CsPbBr3/CdS量子點呈現出明顯的非閃爍性特徵。
  • 上海光機所在高功率雷射非線性熱像形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在高功率雷射傳輸中克爾效應誘致非線性熱像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團隊研究發現了具有缺陷邊緣陡峭性依賴的多峰熱像的新現象,探明了其背後的機理和形成多峰的臨界條件。相關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上。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科學網10月20日報導,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的領導下,在雷射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
  • 西安光機所玻璃與異質材料超快雷射微焊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賀斌副研究員團隊採用超快雷射在玻璃材料與金屬合金、單晶矽等異質材料微焊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據了解,該團隊採用超快雷射微焊技術,實現了多種玻璃材料(矽酸鹽玻璃、藍寶石玻璃、石英玻璃)與單晶矽、合金(銅合金、鋁合金、鈦合金)等異質材料的高強度直接焊接,目前完成的航天航空關重件樣件已通過性能測試,技術成熟度達到工程應用水平。
  • 上海光機所在中紅外鹼土氟化物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熱學、機械和光學性能,被認為是下一代高性能新興雷射增益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在鹼土氟化物雷射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陶瓷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在中紅外鹼土氟化物透明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雷射陶瓷材料具有優異的化學、熱學、機械和光學性能,被認為是下一代高性能新興雷射增益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在鹼土氟化物雷射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鹼土氟化物雷射陶瓷材料具有低的聲子能量、小的非線性折射率、高的稀土離子摻雜、優異的熱學和機械性能,是優異的中紅外雷射增益材料,有望用於科研、醫療、工業等各個領域。
  • 100拍瓦雷射裝置高性能種子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00拍瓦雷射裝置中的高性能種子源方面取得進展,利用級聯光參量放大(OPA)技術產生高性能910nm種子源,並應用到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極端光物理線站100PW雷射裝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
  • 上海光機所提出用於高能量拍瓦雷射的脈衝壓縮新方案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高能量拍瓦雷射的壓縮組束研究上取得進展,提出一種稱為「內部分束脈衝壓縮器」的新設計。高能量拍瓦(1015瓦,PW)超強雷射在實驗室天體物理、雷射粒子加速、真空極化等前沿科學研究領域有重要應用。
  • 上海光機所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大學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飛秒瞬態吸收技術研究了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材料,解釋了DIO添加劑對電池效率提升的貢獻,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材料》(nanomaterials)上。
  • 上海光機所在反諧振空芯光纖材料損耗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研究團隊在中紅外波段反諧振空芯光纖基礎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圍繞光纖材料吸收引發空芯光纖傳輸損耗這一光波導基本問題開展了深入理論研究,建立了國際首個空芯光纖材料損耗的解析模型,並利用該模型預測了石英基玻璃材料在4微米中紅外波段的損耗極限。
  • 上海光機所在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鄧見遼領銜的脈衝光抽運(POP)原子鐘小組,在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開創的光抽運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