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拍瓦」:照亮超強超短雷射科技前沿—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上海科技大學超強雷射光源聯合實驗室傳出喜訊,這裡的科研團隊在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SULF)上,成功實現了5拍瓦雷射脈衝輸出
-
納秒脈衝拉曼放大實現皮秒、千焦、拍瓦雷射脈衝
英國和葡萄牙的研究人員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共同發表文章,提出等離子體中的拉曼放大是將皮秒雷射脈衝壓縮到飛秒脈衝寬度、探索強度前沿科學的一種方法。本文中,研究人員表明拉曼放大首次成功用來壓縮納秒到皮秒脈衝寬度範圍內的雷射脈衝。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科學網10月20日報導,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的領導下,在雷射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
-
100拍瓦雷射裝置高性能種子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00拍瓦雷射裝置中的高性能種子源方面取得進展,利用級聯光參量放大(OPA)技術產生高性能910nm種子源,並應用到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極端光物理線站100PW雷射裝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
-
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產生3毫焦強太赫茲脈衝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太赫茲脈衝產生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利用焦耳量級的雷射能量實現高轉換效率,產生3mJ的強太赫茲脈衝,並在納米曲率探針尖端獲得了超強太赫茲電場,為太赫茲操控物質狀態等應用提供了嶄新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5日在線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中國雷射器領先全球:1千萬億瓦輸出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雷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正在研製的10PW(1億億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裝置,首次實現了1PW(1千萬億瓦)雷射脈衝輸出。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的脈衝放大器首次1PW雷射峰值功率大關,驗證了啁啾脈衝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衝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雷射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
奮鬥四年,他和上海光機所團隊一起創造了人類最亮光源
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將10拍瓦的實現列舉為國際上自1960年第一臺雷射器發明以來在雷射脈衝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五個裡程碑式進展之一。他形容這個過程是將一個矮瘦的雷射脈衝拉寬,變成一個矮胖脈衝,然後再通過進一步放大,使它變為高胖的脈衝,最後一步壓縮為瘦的超高脈衝,這樣就形成和超強超短雷射脈衝。雷射能不能放大,放大到多強,就看主放大器的了,於亮紅正是主放大器系統的負責人。
-
於亮紅和團隊研發出10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裝置
來源:上觀 選稿:吳春偉35歲,許多人剛剛在職場站穩腳跟,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於亮紅和團隊已經在國際領先的科研項目中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作為強光實驗室第二黨支部書記、上海超強超短雷射裝置(SULF)主放大器系統負責人,於亮紅深度參與了我國在超強超短雷射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的Sm:YCOB晶體首次應用於新概念雷射技術驗證
為挑戰超短超強雷射「超越拍瓦(>1015W)」極限,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錢列加帶領的雷射研究小組近期提出了啁啾脈衝的「準參量放大(Quasi-parametric新提出的QPA放大方案可阻斷嚴重影響轉換效率的參量逆過程,完全消除信號光能量的非線性倒流問題。
-
新時代奮鬥者 | 「雷射在手 家國在胸」,他和團隊輸出世界最強光
在位於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光源實驗室裡,你一眼就能看到牆上刻著的四行大字。這間實驗室傾注了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的大量心血。在於亮紅口中,實驗室的創建,也是一次創業。「2015年,我作為所裡主放大器部分的現場負責人,第一批來到張江。
-
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cm-3)正電子產生。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 大口徑地基望遠鏡是觀測宇宙的有力工具,其高空間解析度的實現依賴於自適應光學系統對大氣湍流引起的成像畸變的實時修正。導引星是自適應光學系統的關鍵部分,廣泛採用的方法是用黃色雷射激發90公裡高空大氣中間層頂自然存在的鈉原子層,鈉原子發光形成人工導引星。導引星的亮度是決定自適應光學性能的重要參數,普遍採用圓偏振雷射以提高回波效率。
-
上海光機所提出磷酸鹽玻璃作為可見光雷射材料的新方案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提出一種基於稀土離子Tb3+摻雜磷酸鹽作為綠光雷射材料的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陶瓷協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上。
-
上海光機所首次演示大能量中紅外飛秒渦旋雷射系統
Photonics Research, 2020, 8(3): 03000421主編點評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半獎金授予發明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產生高強度、超短光脈衝。在這項技術發明之前,雷射脈衝的峰值功率被光增益材料所能承受的極限所限制,CPA正是一個巧妙繞過這個瓶頸來實現光脈衝的放大的技術!
-
雷射在我手上 家國在我心中 他和團隊讓世界最強光從張江射出
項目負責人李儒新院士給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SULF)取了個詩意的名字:羲和。這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生下十個太陽的女神。10拍瓦雷射脈衝聚焦產生的光強,恰好相當於10個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總功率,匯聚在一根頭髮絲上。這個年輕人叫於亮紅,是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實驗室第二黨支部書記,也是所裡自主培養的青年科學家。
-
超強超短雷射應用前景廣闊
雷射,原子受激輻射的光。其原理是原子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後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再從高能級回落到低能級時,所釋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這些被激發出來的光子光學特性高度一致,因此雷射相比普通光源單色性、方向性好,亮度更高。自1960年第一臺雷射器誕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尋求雷射強度和性能的更大突破。超強超短雷射就是一個典型,它的最大特點是「超強」和「超短」。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輻射反作用理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超強雷射和高能電子束的碰撞可甄別電子動力學的經典和量子電動力學(QED)行為邊界,為理解極端強場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提供了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