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研製的Sm:YCOB晶體首次應用於新概念雷射技術驗證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採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製備的Sm:YCOB晶體,開展了新概念雷射技術原理性驗證實驗,實現了70%的泵浦光耗損和47%的信號光的內轉換效率,大幅度超越了當前已報導的啁啾脈衝OPAOptical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OPA, 光參量放大)的國際最好結果,達到了傳統高效率二倍頻和三倍頻的技術水平,相關結果發表在Optica 2015, 2 (11), 1006-1009上。

  雷射峰值功率由脈衝帶寬(脈寬)和效率(能量)確定,因此,完美型的強雷射放大器以超寬帶和高效率為特徵標誌。迄今為止,強雷射的啁啾脈衝放大(Chirped-pulse amplification, CPA)主要依賴於兩類寬帶雷射放大器,包括以鈦寶石為代表的能級型增益介質和光參量放大OPA,它們分別具有皮實高效和超大帶寬的特徵,但無法同時集兩個優點於一身。為挑戰超短超強雷射超越拍瓦(>1015W極限,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錢列加帶領的雷射研究小組近期提出了啁啾脈衝的準參量放大(Quasi-parametric amplificationQPA新概念技術。QPA可被看作是OPA的一種變形和升華(唯一的改變在於將OPA晶體替換成QPA專用晶體),它同時具備能級放大器的高效率和OPA的超寬帶特徵,將為啁啾脈衝提供理想的放大環境。新提出的QPA放大方案可阻斷嚴重影響轉換效率的參量逆過程,完全消除信號光能量的非線性倒流問題。這是一種與能級放大器高度相似的準參量過程,具有多方面誘人的突出優點:(1)同時具備超大帶寬和接近理論極限的高效率;(2)不發生倒流逆過程,並對泵浦雷射以及位相失配不敏感。

  為驗證QPA新概念,必須首先尋找或設計出能夠滿足QPA要求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即能夠吸收閒頻光而不影響泵浦光和信號光透過的晶體。前期,上海矽酸鹽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緊密合作,摒棄了傳統的BBOLBO等非線性光學晶體,基於基底非線性性能、結構相容、摻雜能級、偏析等多因素設計和實驗,最終設計確定了適合於532nm800nm高透且1572nm吸收可調的目標體系。基底選用具有優良非線性光學性能且結構相容性較大的YCOB晶體,為QPA量身定製了摻雜稀土離子的Sm:YCOB晶體,可兼容最佳的超寬帶位相匹配條件。這一設計思路具有較大普適性,適用於不同匹配波長QPA的晶體材料設計問題。相關結果發表在CrystEngComm. 2013,15, 6244-6248上。

  論文連結:1 2

 

  圖1. 生長製備的不同Sm3+摻雜量的SmxY1-xCOB晶體(左圖)及其對應1572nm附近的近紅外吸收光譜(右圖)

 

  圖2. 雷射實驗裝置原理圖及採用Sm:YCOB與BBO晶體分別實現QPA和OPA在轉換效率、相位失配容許、輸出光波形、壓縮脈寬等方面的對比

 

圖3. QPA過程中信號光(正方形)和閒頻光(圓形)轉換效率測試結果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採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製備的Sm:YCOB晶體,開展了新概念雷射技術原理性驗證實驗,實現了70%的泵浦光耗損和47%的信號光的內轉換效率,大幅度超越了當前已報導的啁啾脈衝OPA(Optical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OPA, 光參量放大)的國際最好結果,達到了傳統高效率二倍頻和三倍頻的技術水平,相關結果發表在Optica 2015, 2 (11), 1006-1009上。
  雷射峰值功率由脈衝帶寬(脈寬)和效率(能量)確定,因此,完美型的強雷射放大器以超寬帶和高效率為特徵標誌。迄今為止,強雷射的啁啾脈衝放大(Chirped-pulse amplification, CPA)主要依賴於兩類寬帶雷射放大器,包括以鈦寶石為代表的能級型增益介質和光參量放大OPA,它們分別具有皮實高效和超大帶寬的特徵,但無法同時集兩個優點於一身。為挑戰超短超強雷射「超越拍瓦(>1015W)」極限,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錢列加帶領的雷射研究小組近期提出了啁啾脈衝的「準參量放大(Quasi-parametric amplification,QPA)」新概念技術。QPA可被看作是OPA的一種變形和升華(唯一的改變在於將OPA晶體替換成QPA專用晶體),它同時具備能級放大器的高效率和OPA的超寬帶特徵,將為啁啾脈衝提供理想的放大環境。新提出的QPA放大方案可阻斷嚴重影響轉換效率的參量逆過程,完全消除信號光能量的非線性倒流問題。這是一種與能級放大器高度相似的準參量過程,具有多方面誘人的突出優點:(1)同時具備超大帶寬和接近理論極限的高效率;(2)不發生倒流逆過程,並對泵浦雷射以及位相失配不敏感。
  為驗證QPA新概念,必須首先尋找或設計出能夠滿足QPA要求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即能夠吸收閒頻光而不影響泵浦光和信號光透過的晶體。前期,上海矽酸鹽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緊密合作,摒棄了傳統的BBO和LBO等非線性光學晶體,基於基底非線性性能、結構相容、摻雜能級、偏析等多因素設計和實驗,最終設計確定了適合於532nm、800nm高透且1572nm吸收可調的目標體系。基底選用具有優良非線性光學性能且結構相容性較大的YCOB晶體,為QPA量身定製了摻雜稀土離子的Sm:YCOB晶體,可兼容最佳的超寬帶位相匹配條件。這一設計思路具有較大普適性,適用於不同匹配波長QPA的晶體材料設計問題。相關結果發表在CrystEngComm. 2013,15, 6244-6248上。
  論文連結:1 2
 
  圖1. 生長製備的不同Sm3+摻雜量的SmxY1-xCOB晶體(左圖)及其對應1572nm附近的近紅外吸收光譜(右圖)
 
  圖2. 雷射實驗裝置原理圖及採用Sm:YCOB與BBO晶體分別實現QPA和OPA在轉換效率、相位失配容許、輸出光波形、壓縮脈寬等方面的對比
 
圖3. QPA過程中信號光(正方形)和閒頻光(圓形)轉換效率測試結果

相關焦點

  • Sm:YCOB晶體首次成功應用於新概念雷射技術驗證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採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製備的Sm:YCOB晶體,開展了新概念雷射技術原理性驗證實驗,實現了70%的泵浦光耗損和47%的信號光的內轉換效率,大幅度超越了當前已報導的啁啾脈衝OPA(Optical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OPA
  • 上海矽酸鹽所成功生長出直徑4英寸YCOB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成功生長出直徑4英寸(100 mm)YCOB晶體,等徑部分長度達到100 mm,晶體完整無缺陷,達到非線性光學質量要求,可切割通光口徑達到90 mm×90 mm的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器件。這是目前公開報導中採用熔體法生長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最大可用口徑。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矽酸鹽所:薪火相承一甲子 材料築夢新時代
    1959年獨立建所後,上海矽酸鹽所先後開創了我國結構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體、特種無機塗層、特種玻璃以及無機非金屬材料分析測試與表徵等多個研究領域,為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率先開展高溫氧化物陶瓷研究。
  • 上海矽酸鹽所高功率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
    雷射技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超強超短雷射技術是其前沿,受到國際上各個發達國家和經濟體的重視,而具有寬帶發射光譜特性的雷射材料是超強超短雷射器的關鍵基礎元件之一
  • 上海嘉定區委考察上海矽酸鹽所嘉定園區
    11月19日,上海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杲雲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考察。  杲雲一行先後參觀了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碳化矽晶體項目部、BGO晶體研發與生產線、碳化矽陶瓷及複合材料實驗室、中科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以及嘉定新園區二期建設工地,認真聽取科研人員的介紹,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與所領導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加快推進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建議與措施。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特定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具有促進軟/硬組織特異性細胞再生活性的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骨骼、牙齒和皮膚的組織缺損修復。然而,實際臨床上存在許多特殊的組織損傷,如骨腫瘤或皮膚癌組織手術切除後的組織缺損,需要在修復組織缺損之前先清除殘留的腫瘤細胞以免腫瘤復發。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新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合作,製備了新二維化合物RhI3,並從大塊晶體中剝離出原子層厚度的RhI3薄片,研究其光學、電學性質和光探測行為。這種化合物表現出優越的空氣和熱穩定性,帶隙的改變表現出與厚度的關聯性(從1.1 (18L)到1.4 eV (2L) )。
  • 上海矽酸鹽所600mm長BGO大單晶問世
    600mm長BGO大單晶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試生產一線成功製備出長度達600mmBGO大單晶。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長BGO單晶。此前,俄羅斯無機化學所曾報導最長BGO單晶400mm。600mmBGO大單晶是上海矽酸鹽所正在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技先導項目,開展了空間暗物質探測器用超長BGO單晶技術攻關工作。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人民網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姜泓冰) 太陽能電池可以做成有美麗色彩花紋的建築玻璃幕牆、景觀道路甚至穿在身上,在密林、室內、光線斜射環境裡依然可發電,成本低而且原料、生產工藝過程無廢物汙染——今天剛在上海完成技術成果轉移籤約的第三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讓人充滿期待。
  • 【中國科學報】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世界最大尺寸鍺酸鉍晶體
    該團隊在對超大直徑BGO晶體製備中熱量、動量和質量等輸運過程、固液界面形狀等基本科學問題的研究基礎上,通過裝置、方法和工藝的創新性設計,結合3~4英寸直徑、600毫米超長和610毫米×280毫米×30毫米超寬晶體製備的豐富經驗,突破了超大直徑BGO晶體製備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出5英寸直徑BGO晶體,實現1~5英寸直徑系列化BGO閃爍晶體的製備。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近日,上海矽酸鹽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上海大學教授楊炯等合作,發現了一種具有本徵極低晶格熱導率和
  • 上海矽酸鹽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舉辦
    5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本著促進學術交流、攜手共同發展的宗旨在北京白鷺園會議中心召開材料學科學術交流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繼去年上海矽酸鹽所承辦的第一屆與清華大學材料系雙邊學術交流會後,雙方的第二次交流,參與單位擴大至天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中科院上海分院助力嫦娥五號探月
    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測距模塊雷射器(上海光機所供圖)     上海矽酸鹽所用於監測長徵5號多個關鍵部位健康狀態的壓電傳感器用高溫壓電陶瓷     上海天文臺VLBI深空探測指揮中心
  • 柔性電熱技術新思路,上海矽酸鹽所揭示Ag2(S,Se)的熱電性能構效關係
    矽酸研究所史迅研究員、陳立東研究員、仇鵬飛副研究員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章貞教授課題組系統研究了Ag2(S,Se)固溶體的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揭示了Ag2(S,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為兼具優異柔性和高熱電性能的無機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嫦娥五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離不開這些「上海智慧」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來自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的科研人員貢獻出了「上海智慧」。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是姿態控制分系統的重要單機,是探測器能夠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的重要技術保障。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將在探測器著陸月面時提供遠程距離和速度信息,有望實現國際首次在月球探測器軟著陸階段使用雷射都卜勒測速技術進行三個正交方向速度測量。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將在探測器懸停時提供月面著陸區的精確三維圖像。
  • 嫦娥五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離不開這些「上海智慧...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來自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的科研人員貢獻出了「上海智慧」。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是姿態控制分系統的重要單機,是探測器能夠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的重要技術保障。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將在探測器著陸月面時提供遠程距離和速度信息,有望實現國際首次在月球探測器軟著陸階段使用雷射都卜勒測速技術進行三個正交方向速度測量。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將在探測器懸停時提供月面著陸區的精確三維圖像。
  • 走向世界的新型閃爍晶體
    1986 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巡視該所題字「新材料要走向世界」。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正是這樣做的。當時美、日、法有關公司也在緊鑼密鼓竟相研製,在1983年3月經CERN各項性能的比較測試中,矽酸鹽所的BGO晶體名列榜首,獲得兩個世界第一,即晶體質量第一,尺寸第一。同年9月CERN對美、日、法和矽酸鹽所BGO晶體再次進行對比測試,評價結果指出:螢光效率、能量解析度和光衰減這三項最重要指標,均是矽酸鹽所晶體位居第一。大長中國在晶體材料領域的聲望。在此基礎上,該所和LEP3組籤訂了合同。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開學合作研究,在非共軛電極材料1,4-環己烷二羧酸(CHDA)的儲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165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