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YCOB晶體首次成功應用於新概念雷射技術驗證

2020-11-25 OFweek維科網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採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製備的Sm:YCOB晶體,開展了新概念雷射技術原理性驗證實驗,實現了70%的泵浦光耗損和47%的信號光的內轉換效率,大幅度超越了當前已報導的啁啾脈衝OPA(Optical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OPA, 光參量放大)的國際最好結果,達到了傳統高效率二倍頻和三倍頻的技術水平,相關結果發表在Optica 2015, 2 (11), 1006-1009上。

  雷射峰值功率由脈衝帶寬(脈寬)和效率(能量)確定,因此,完美型的強雷射放大器以超寬帶和高效率為特徵標誌。迄今為止,強雷射的啁啾脈衝放大(Chirped-pulse amplification, CPA)主要依賴於兩類寬帶雷射放大器,包括以鈦寶石為代表的能級型增益介質和光參量放大OPA,它們分別具有皮實高效和超大帶寬的特徵,但無法同時集兩個優點於一身。為挑戰超短超強雷射「超越拍瓦(>1015W)」極限,上海交通大學錢列加教授帶領的雷射研究小組近期提出了啁啾脈衝的「準參量放大(Quasi-parametric amplification,QPA)」新概念技術。QPA可被看作是OPA的一種變形和升華(唯一的改變在於將OPA晶體替換成QPA專用晶體),它同時具備能級放大器的高效率和OPA的超寬帶特徵,將為啁啾脈衝提供理想的放大環境。新提出的QPA放大方案可阻斷嚴重影響轉換效率的參量逆過程,完全消除信號光能量的非線性倒流問題。這是一種與能級放大器高度相似的準參量過程,具有多方面誘人的突出優點:(1)同時具備超大帶寬和接近理論極限的高效率;(2)不發生倒流逆過程,並對泵浦雷射以及位相失配不敏感。

  為驗證QPA新概念,必須首先尋找或設計出能夠滿足QPA要求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即能夠吸收閒頻光而不影響泵浦光和信號光透過的晶體。前期,上海矽酸鹽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緊密合作,摒棄了傳統的BBO和LBO等非線性光學晶體,基於基底非線性性能、結構相容、摻雜能級、偏析等多因素設計和實驗,最終設計確定了適合於532nm 、800nm高透且1572nm吸收可調的目標體系。基底選用具有優良非線性光學性能且結構相容性較大的YCOB晶體,為QPA量身定製了摻雜稀土離子的Sm:YCOB晶體,可兼容最佳的超寬帶位相匹配條件。這一設計思路具有較大普適性,適用於不同匹配波長QPA的晶體材料設計問題。相關結果發表在CrystEngComm. 2013,15, 6244-6248上。

  圖1. 生長製備的不同Sm3+摻雜量的SmxY1-xCOB晶體(左圖)及其對應1572nm附近的近紅外吸收光譜(右圖)

  圖2. 雷射實驗裝置原理圖及採用Sm:YCOB與BBO晶體分別實現QPA和OPA在轉換效率、相位失配容許、輸出光波形、壓縮脈寬等方面的對比

  圖3. QPA過程中信號光(正方形)和閒頻光(圓形)轉換效率測試結果

  附論文連結:

  https://www.osapublishing.org/optica/abstract.cfm?URI=optica-2-11-1006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3/CE/C3CE40411K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的Sm:YCOB晶體首次應用於新概念雷射技術驗證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研究小組採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小組製備的Sm:YCOB晶體,開展了新概念雷射技術原理性驗證實驗,實現了70%的泵浦光耗損和47%  為驗證QPA新概念,必須首先尋找或設計出能夠滿足QPA要求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即能夠吸收閒頻光而不影響泵浦光和信號光透過的晶體。
  • 上海矽酸鹽所成功生長出直徑4英寸YCOB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成功生長出直徑4英寸(100 mm)YCOB晶體,等徑部分長度達到100 mm,晶體完整無缺陷,達到非線性光學質量要求,可切割通光口徑達到90 mm×90 mm的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器件。這是目前公開報導中採用熔體法生長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最大可用口徑。
  • 飛秒雷射加工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吳東教授課題組與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以及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實現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
  • 美國花了10幾年追趕中國雷射晶體,現在如何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項我國排名世界第一的技術。什麼是雷射晶體雷射技術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它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包括雷射切割、掃描、雷達、焊接、武器等等,可應用於各行各業。
  • 雷射晶體Nd:YAG晶體
    科學家在掌握了晶體的生長規律與習性的基礎上,可以製造出符合人類需求,甚至自然界並不存在的各類實用晶體。在各類晶體應用中,有一類晶體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科研、工業、醫療、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這類晶體就是雷射晶體。雷射晶體是絕大多數固體雷射器的核心(或稱工作物質),對於雷射技術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和作用, 「一代材料、一代器件」。
  • 多年努力 美國打破中國雷射晶體封鎖 然而中國新一代晶體已經成功
    2016年2月早些時候,美國APC(先進光學晶體)公司網站發布聲明,宣布該公司與克萊門森大學合作,研製出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這種雷射晶體能夠用於製造深紫外雷射器。聲明中說,2009年中國開始禁止向國外提供這種具有戰略意義的晶體。該公司聲明稱,他們製造的晶體可以與中國製造的晶體相媲美,在部分關鍵技術領域超過中國同類材料。
  • 東莞LED燈COB光源區別
    作為現代光學尤其是集成光學核心部分,高質量脈衝與相干雷射光源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重要關注點。以上就是LED投影光源了,其實投影機還有燈泡光源(超高壓汞燈和氙氣燈)以及雷射光源,燈泡光源是傳統光源,LED光源和雷射光源都是新光源,目前還不是特別的普及。LED燈COB光源國內外現有的光電一體化方案,光源與電源IC等必須貼於基板上,眾多立件造成光學設計困難,且限定尺寸的散熱模塊,更對結構設計帶來***影響。
  • 非線性光學晶體現狀及發展趨勢
    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之一,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其發展程度與雷射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可以用來進行雷射頻率轉換,擴展雷射的波長;用來調製雷射的強度、相位;實現雷射信號的全息存儲、消除波前疇變的自泵浦相位共軛等等。
  • 科學家研發出系列深紫外雙折射晶體
    雙折射晶體是一種重要的光電功能材料,可對光的偏振態進行調製和檢測,是製備偏振分束器等偏振器件以及光隔離器、環形器、光電調製器等的關鍵材料,已被廣泛應用於雷射偏光技術
  • 「行雲二號」衛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新華社武漢8月13日電(記者胡喆、譚元斌)記者從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新突破。兩顆衛星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深夜,我國首次驗證智慧火箭相關技術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7日電(高一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0月26日23時19分,我國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遙感三十號07組三顆衛星和一顆微納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雷射製冷技術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用雷射冷卻液體
    而這一次,是首次利用雷射束在日常條件下冷卻像水這樣的液體,」 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也是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助理教授Peter Pauzauskie說。「這種做法是否能夠成功,確實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水被光束照亮,就會變暖。」  這個發現能夠幫助工業領域,利用集中光束在一個微小的面積裡實現「點冷」操作。
  • 3分鐘了解雷射自倍頻晶體
    1961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Franken等人發現紅寶石雷射(694.3 nm)通過石英晶體後產生了一條波長為347.15 nm的新譜線[1],新產生的光的頻率正好是原入射光的兩倍,也就是光倍頻現象。這不同於以往的線性光學現象,標誌著非線性光學的開端。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事件回顧: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雷射自倍頻晶體及綠光雷射器件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王繼揚教授完成的「硼酸鹽雷射自倍頻晶體和小功率綠光雷射器件商品化製備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此外,山東大學作為合作單位獲得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繼揚教授及其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73」專項支持下,在蔣民華院士學術思想指導下,堅持複合功能晶體研究,與中科院理化所許祖彥院士課題組合作,突破傳統思想,發現硼酸鈣氧鹽類晶體的最大有效非線性係數在非主平面方向。
  • 中國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巨大
    從1979年開始,研究組經過3年努力,使用助熔劑生長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生長出釐米級尺寸的低溫相偏硼酸鋇(BBO)單晶體,為後來對該晶體進行一系列光學性能測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給你看看我們在2002年研製出來的新晶體器件――――氟硼鈹酸鉀稜鏡耦合裝置(簡稱:KBBF―PCD)。」記者接過陳創天遞過來的一塊長方體形器件。只見一塊約1毫米厚度的晶體被夾在兩塊紫外石英晶體中間,類似「三明治」結構。  「你猜猜,這一塊賣多少錢?」
  • 上海光機所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該晶體的偏振吸收與發射光譜及熱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上。近紅外波段雷射在環境監測、雷射通信及醫療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
  • 《自然》:首次測得單個晶體斷層處的量子機械振動
    晶體通常以其肉眼無瑕的外觀而受到人們稱讚,可是它們在納米級上可能會具有缺陷,而這些缺陷可能會影響各種高科技設備中使用的晶體材料的熱和熱傳輸特性。加州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採用最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量了單個晶體斷層處的聲子光譜,即晶格中的量子機械振動,並發現了靠近瑕疵聲子的傳播。該重要發現研究論文,題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單缺陷聲子」,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如圖所示研究團隊首次所測得的聲子在晶體中單個缺陷中的量子機械振動,該突破性進展為在高科技設備中使用更好的工程材料打開了大門。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我國新型火箭首次託起「世界星」此次發射是長徵6號第4次發射,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次搭載國外衛星。長徵6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航天運載器,裝備了新型液氧煤油發動機,與其他型號運載火箭相比,有著獨特的特點和優勢。
  • 長壽命離子氦:首次通過實驗驗證的異物
    經過八年的不斷研究,由德國Garching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高級物理學家Masai Hori領導的小組現已成功完成了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實驗:在氦原子中,他們用離子交換子取代了電子。特定的量子態,並首次驗證了這種長壽命的「離子氦」的存在。因此,通常壽命短的介子可能比其他物質中的壽命長1000倍。介子屬於決定原子核穩定性和衰變的重要粒子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