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國首次驗證智慧火箭相關技術

2020-10-27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7日電(高一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0月26日23時19分,我國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遙感三十號07組三顆衛星和一顆微納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此次任務中,長二丙火箭整流罩再次搭載了落區安全控制系統,其主要電子設備均回收自2019年7月26日飛行試驗中的整流罩落區安全控制系統,這是我國航天運載史上首次「系統級」重複使用精密的電子設備。

此次整流罩落區安全控制系統試驗還搭載了高速雷射通信、寬帶無線傳感網絡等新一代測量系統關鍵技術產品進行首飛驗證,為我國航天運載領域測量系統的「無纜化」發展,實現進一步減重、提高可靠性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表示,此次任務中,我國「智慧火箭」相關技術也利用落區安全控制系統,在整流罩複雜的再入過程中進行首次飛行驗證。「智慧火箭」技術當前的主要目標是在火箭飛行遇到重大故障後,根據火箭狀態及時對飛行路徑進行智能重規劃,儘可能挽救任務。未來,該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發射成功率。

我們的太空 郭文彬 攝

據介紹,長二丙火箭是常規液體運載火箭,於1982年首飛首勝,歷經多次改進,是目前我國服役時間最長的運載火箭,並以其高成功率率先獲得「金牌火箭」稱號。

長二丙火箭也是我國驗證航天運載領域新技術的可靠平臺之一。2019年7月26日,長二丙火箭在一次發射中同時開展了整流罩/降落傘和一子級/柵格舵分離體落區安全控制技術試驗,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驗證該技術的國家,為後續發展運載火箭落區控制乃至可重複使用奠定了基礎。

此次發射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搭載發射的微納衛星主要用於數據採集等工作。

一院專家表示,未來,我國長徵火箭將進一步豐富型譜,進一步探索可重複使用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運載能力、可靠性與任務適應性,更加強有力地支撐航天強國建設。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一箭四星發射成功 中國首次驗證「智慧火箭」相關技術
    郭文彬 攝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採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丙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該型火箭是常規液體運載火箭,於1982年首飛,歷經多次改進,是目前中國服役時間最長的運載火箭,並以其高成功率率先獲得「金牌火箭」稱號。長徵二號丙火箭也是中國驗證航天運載領域新技術的可靠平臺之一。
  • 「智慧火箭」相關技術首獲飛行驗證,我們離智慧火箭還有多遠
    通過智能技術賦能,運載火箭將具備感知、學習和環境自主適應能力,滿足高效、可靠、適應複雜任務進出空間需求,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堅實基礎之一。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智慧火箭」研製工作,主要技術目標是火箭飛行遇到重大故障後,根據火箭狀態及時對飛行路徑進行智能重規劃,儘可能挽救任務。10月26日,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任務中,我國「智慧火箭」相關技術實現了首次飛行驗證。
  • 開展可重複和智慧化技術驗證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就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長徵八號火箭有哪些新技術、新特點?  火箭院:第一,突破基於模塊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推動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模塊化、組合化、系列化發展。  第二,突破了大靜不穩火箭主動減載控制技術,同時兼顧提升對故障的適應能力,為結構輕質化、飛行智慧化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正在研製智慧火箭,將提高發射成功率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0月13日消息,近年來,我國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已呈常態化,屢屢成功,但飛行故障甚至飛行失利也偶有發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後,技術人員發現,如果箭上能夠具備故障診斷和自主飛行的能力,也就是讓火箭有智慧、更聰明,在故障發生時,自主進行稍許調整,飛行結果便能大幅改善,飛行任務將更加可靠。
  • 長徵八號成功首飛 推進我國中型運載火箭重複使用技術驗證
    中國網楊佳 攝影  中國網海南文昌22日訊(記者 楊佳)12月22日12時37分,由航天科技(000901)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最老」火箭成功升空!中國火箭技術迎來大突破
    近日,我國的火箭回收技術也是迎來的新突破。,其主要電子設備均回收自2019年7月26日飛行試驗中的整流罩落區安全控制系統,這是中國航天運載史上首次「系統級」重複使用精密的電子設備。此外,中國「智慧火箭」相關技術也利用落區安全控制系統,在整流罩複雜的再入過程中進行首次飛行驗證。
  • 我國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天帆一號」(SIASAIL-I)太陽帆,搭載長沙天儀研究院瀟湘一號07衛星,在軌成功驗證了多項太陽帆關鍵技術。12月26日,瀋陽自動化所發布消息稱,這是我國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試驗,將對後續大型太陽帆研發提供技術支持。
  • 我國民營可回收火箭RLV-T5完成首次低空回收試驗 專家解析技術特點
    2019年3月27日,@翎客航天 新一代可重複火箭(RLV-T5)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高度20米、時長35秒。(拖拽/保存可查看原尺寸大圖)(科技日報4月4日報導)我國商業火箭公司翎客航天(LinkSpace)4月2日宣布,其研製的RLV-T5可回收火箭於3月27日完成首次低空飛行回收試驗。據介紹,在位於山東龍口的試驗場裡,該火箭在六級大風中飛行至20米高,懸停近10秒,之後垂直下降,落在著陸場中心。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圓滿成功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圓滿成功 大眾日報記者 董卿 從春龍2020-09-15 19:07:54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9月15日9時23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 我國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交付 將進行世界首次衛星驗證
    《科技日報》1月10報導,當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表示,該院502所研製的某衛星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近日順利完成交付,其性能指標滿足總體要求,將實現電推進系統在高軌衛星上的世界首次飛行驗證。,代表著國際上目前的主流發展方向,可廣泛應用於我國新一代通信、全電推進等衛星平臺。
  • 長徵八號首發,中國邁出火箭回收技術驗證第一步,2025追上SpaceX
    首先作為新一代長徵火箭系列中的一員,長徵八號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可達到4.5噸的運載能力,有效填補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並同時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滿足了航天后續發射任務的需求。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我國新型火箭首次託起「世界星」此次發射是長徵6號第4次發射,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次搭載國外衛星。長徵6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航天運載器,裝備了新型液氧煤油發動機,與其他型號運載火箭相比,有著獨特的特點和優勢。
  • 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發動機匹配驗證成功
    科技日報訊(記者傅義飛、李賀)5月13日,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控制系統與「天闕」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匹配,成功完成了持續200秒的第三次搖擺試驗點火試驗。此次試驗的成功標誌著「天闕」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成為世界上第一臺經泵後擺技術驗證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
  • 我國泵後擺火箭發動機試驗成功 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新華社西安6月2日電(記者藺娟、付瑞霞)記者2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了解到,我國首臺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獲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
  • 起源太空發射新型紫外探測器進入太空,相關技術國內首次在軌驗證
    在探索太空資源的道路上,這家中國公司——起源太空又邁出堅實一步新型紫外相機首次在軌驗證日前,由起源太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共同研製的新型紫外相機成功發射入軌,該項目是國內首次實現高性能光轉換型日盲紫外探測器件的在軌試驗驗證,相機已於昨日成功開機!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有兩部分,第一,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第二,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我國重型火箭發動機研製迎新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擬服務於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該型發動機的研製可填補我國氫氧發動機型譜和技術空白,對諸多基礎學科和工業領域有巨大的牽引帶動作用。
  • 建國以來首次,我國連續三天發射火箭,意義重大
    經過多年發展累積,中國航天已經取得了極大的突破和進展,我們有了自己的火箭、衛星、航天飛船以及正在建設的空間站。而就在不久前,長徵11號火箭剛剛完成了一次「一箭9星」的任務。「吉林1號」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體系,其解析度高,寬度大,且數據傳輸速度快,目前主要用於生態環境監測,自然資源管控,防災減災以及城市建設等領域。但比起衛星本身,大家似乎更關注本次發射過程。從當天開始,中國將連續三天發射火箭。需要指出的是,這是建國以來中國首次連續三天發射火箭。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成功
    火箭院長徵十一號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介紹,執行此次任務的火箭是直接在東方航天港完成火箭總裝測試和星箭對接後,採用「德渤三號」動力船從海陽港運輸至黃海預定海域實施發射,徹底打破了以往火箭生產與發射場分離的格局,減少了分解和總裝次數,以及長距離鐵路運輸環節,首次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大幅縮短了發射鏈條,提高發射效率和效益。彭昆雅說,這是長十一火箭首次在海上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
  •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
    >▲ 長二丙火箭點火升空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研製,是目前我國服役時間最長的運載火箭。>▲ 火箭轉運(張旖旎 攝)長二丙火箭也是我國驗證航天運載領域新技術的可靠平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