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中國網楊佳 攝影
中國網海南文昌22日訊(記者 楊佳)12月22日12時37分,由航天科技(000901)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新成員」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目前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在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長徵家族迫切需要引入一位「新成員」扛起重任。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應運而生,它能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火箭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未來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對航天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芯級捆綁2枚助推器構型,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火箭箭體結構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助推器直徑2.25米,整流罩直徑4.2米。動力系統芯一級配置2臺120噸級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芯二級配置2臺8噸級YF-75氫氧發動機,助推器配置1臺120噸級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
據肖耘介紹,目前我國具備中低軌道發射能力的主力運載火箭,能夠將3噸的有效載荷送到太陽同步軌道。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將此項能力提升到了4.5噸,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升,對衛星等有效載荷來說也將是一個平臺的升級換代。
「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具備5噸級運載能力的長徵八號火箭,將和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更加優化、合理的能力布局,這將大力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對推進中低軌道衛星組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肖耘說。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十秒入雲。
新技術讓新火箭實現新跨越
在火箭研發團隊中,長徵八號火箭有個親切的暱稱「快八」。因為長徵八號火箭在2018年4月轉入工程研製階段,2020年10月完成出場評審,從型號開始研製到首飛火箭具備出廠條件,僅用時2年多時間。團隊根據長八火箭研製周期短、履約周期短和發射周期短的特徵,給它起名「快八」,與「胖五」、「帥七」相得益彰。
「為什麼長徵八號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研製成功,是因為研製隊伍從技術上充分吸收了在役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成果。」宋徵宇說,同時研製團隊通過不斷創新,讓長徵八號火箭實現了新的跨越,先後攻克了以「基於模塊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技術」、「發動機節流應用技術」、「基於控制效果的噴管極性辨識和控制重構算法」等為代表的一批新技術。
突破基於模塊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代表了航天技術發展的一種趨勢。在「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的發展思路,充分繼承在役型號的產品和技術,借鑑已有的試驗驗證成果,實現型號快速集成研製。基於現有模塊組合開展設計,開創了逆向設計的先河,以模塊產品為約束,採用發動機節流、風修彈道設計、主動減載、載荷精細化等多項技術進行迭代優化閉環,以最小代價、最快時間完成集成研製。
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首次工程應用,提升了運載火箭任務適應性,推進了運載火箭重複使用技術的發展。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飛行中對液體火箭發動機進行節流控制,這在我國運載火箭中是首次工程應用。該技術將大幅提升總體設計優化能力,助力提升火箭的任務適應能力。同時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使用,將為後續我國一次性運載火箭重複使用技術提前進行相關技術驗證,為我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堅實基礎。
基於控制效果的噴管極性辨識和控制重構算法的應用,讓運載火箭變得有智慧、更聰明。長八火箭具備了滑行段飛行故障在線辨識的能力,能夠在特定故障工況下自主進行姿態控制重構的能力,提升了火箭飛行控制的適應性和智能化水平。
宋徵宇說:「長徵八號火箭能夠實現快速研製,既是中國航天技術60多年自力更生發展的結果,也是新一代運載火箭『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理念的具體實踐。」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s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