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尼泊爾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和保障。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汙染等原因,使全球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威脅。因此,探索物種分布的模式和潛在的機制,進而識別生物多樣性關鍵分布區及其驅動因素,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管理十分重要。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鄰近區域是國際上生物多樣性熱點分布區,複雜的地形和氣候異質性塑造了該區域豐富的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前期研究指出,海拔是決定山區生物豐富度分布格局的決定因素。氣候和地形隨海拔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調節著植物和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其中氣候被認為是沿海拔梯度驅動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和分布模式的最強有力的因素。在海拔和地形引起氣候條件變化的地區,物種豐富度較高。目前,海拔梯度被優先用於揭示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了解沿海拔梯度形成動植物物種豐富度模式的過程,有利於確定氣候變化對當地生物群落的影響。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的尼泊爾有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和最長的生物氣候梯度,為探索環境變化對植物豐富度分布模式的相對作用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研究場所。

  目前,已有大量有關海拔梯度下物種豐富度分布模式的研究報導,包括苔蘚植物和其他維管植物(蕨類植物、蘭花、瀕危植物、特有植物分類群、種子植物等)。為了探索物種豐富度模式的形成機制,群落生態學家提出了各種假設。其中,「能量-水分」假說基於水和能源對植物的可用性,認為有效水分和能量越高,物種多樣性越高,是解釋一個分類單元物種豐富度模式最常見和討論最多的假說。「生理耐受性」假說認為只有小種群的物種才能承受極端寒冷和惡劣的氣候條件。「氣候季節性」假說認為穩定的氣候條件支持物種豐富度,氣候季節性通過增加生態位機會來促進物種的共存。然而,裸子植物的物候、形態、生境和多樣性與被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均有所不同,已有的結果是否適用於裸子植物尚不清楚,研究人員對裸子植物生物多樣性形成過程還缺乏統一的認識。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潘開文課題組來自尼泊爾的博士留學研究生Bikram Pandey在導師潘開文的指導下,對尼泊爾26種裸子植物在世界最長海拔梯度下的物種豐富度模式及其形成機制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裸子植物豐富度在海拔梯度上呈駝峰狀分布,海拔2700-4200米是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富集區,在3300m海拔處物種豐富度最高。「能量-水分」假說、「生理耐受性」假說和「氣候季節性」假說共解釋了91.82%的裸子植物豐富度變異。其中,「能量-水分」假說是決定物種豐富度分布的主要決定因素,相關性和獨立解釋率均最高,為77.93%和24.61%,「能量-水分」假說和「生理耐受性」假說的聯合效應解釋了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的最大差異,解釋率為29.62%。研究結果表明,高山、亞高山區域是裸子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多重環境指標是物種分布的重要驅動力。該研究對於理解氣候變化對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模式的影響及尼泊爾裸子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502101)、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2019QZKK0303)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學生獎學金(2017UCAS041)的資助。近日以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ymnosperms』 richness in Nepal: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s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為題發表於Plants。

  論文連結 

圖1 尼泊爾100米等高圖

圖2 尼泊爾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與海拔的多項式擬合曲線

圖3 尼泊爾裸子植物物種豐富度和預測因子的變異分解

圖4 尼泊爾安納普爾納保護區林間一瞥(Bikram Pandey供圖)

圖5 尼泊爾東部薩加瑪塔國家公園人與自然景觀(Bikram Pandey供圖)

相關焦點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空間格局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確定影響不同生態區域中生物分布和多樣性的環境因素。研究物種豐富度的模式對於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至關重要,了解植物豐富度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情況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空間格局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確定影響不同生態區域中生物分布和多樣性的環境因素。研究物種豐富度的模式對於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至關重要,了解植物豐富度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情況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
  • 成都生物所在榿木抗旱生理生態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榿木(Alnus cremastogyne)屬樺木科榿木屬,我國特有種,分布於貴州北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在四川各地普遍分布。生於海拔500-3000米的山坡或岸邊的林中,在海拔1500米地帶可成純林。榿木喜光,喜水溼,多生於河灘低洼溼地,生長快,為固氮植物,是重要的造林和藥用樹種。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我國的生物天然氣資源豐富,秸稈、畜禽糞汙、生活垃圾、汙泥、各類沼渣等可製備生物天然氣的資源潛力約為1500億立方米,完全可以替代我國的天然氣進口。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獨特的森林植被類型,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最廣、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高,約佔我國國土面積的1/4,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極其重要。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植物所在植物物種形成研究中獲進展
    物種形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曾被達爾文稱為「謎中之謎」。目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認,但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如何發生作用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平行物種形成」是指決定新種形成的生殖隔離機制在相似的生境中多次獨立產生,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形成模式,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物種形成最強有力的證據。然而迄今為止,植物界中確鑿的平行物種形成案例還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葛頌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野生稻的物種形成研究。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等10餘家國內外知名院所聯合開展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氮(N)素獲取策略在調節植物生長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成都生物所在喜樹鹼生物合成研究中獲進展
    喜樹鹼(Camptothecin),是從我國特有植物喜樹中分離鑑定的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獨特的抗腫瘤作用機理,其衍生物拓撲替康、伊立替康等是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幾十種常見腫瘤的藥物。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手性高烯丙基胺是眾多天然產物、小分子藥物的關鍵骨架,也是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中常用的重要合成砌塊。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蝴蝶模仿枯葉 (現代昆蟲)史宗岡/攝 自然界到處存在生與死的博弈,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動植物在保護自我和繁衍後代方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下,首都師範大學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的王永傑、史宗岡和任東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距今1.65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昆蟲與當時的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特異性擬態關係。近日,該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線發表。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群體基因組水平解析了蕨類植物的雜交物種形成機制和進化歷史,並發現蕨類不同倍性之間存在基因流,研究結果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研究得到中科院B類先導科技專項「生物多樣性的演化歷史與格局」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 Biol Direct:裸子植物加氧酶分子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在武漢植物園種群遺傳學學科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王艇研究員指導下,武漢植物園森林博士等人與國外專家Mario A Fares研究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蘇應娟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裸子植物Rubisco酶(加氧酶)的分子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2017-09-08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劉文課題組長期從事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及分子改造研究,前期研究工作證實了QA部分的修飾對於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質改善十分重要。QA的生物合成起源於L-色氨酸,但如何進過分子內的重排擴環反應形成關鍵的中間體喹啉酮(quinoline ketone)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