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2021-01-08 科學網

美翼蛉與同時代植物復原圖 (美翼蛉與植物的葉片極為相似)

丹氏美翼蛉 (化石標本,四翅展開,翅上具有羽葉狀翅斑)

 

蝴蝶模仿枯葉 (現代昆蟲)史宗岡/攝

 

自然界到處存在生與死的博弈,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動植物在保護自我和繁衍後代方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機制。在遙遠的侏羅紀,正是恐龍等大型動物統治世界的時候,作為食物鏈底層的小昆蟲,它們是怎樣躲避天敵的呢?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下,首都師範大學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的王永傑、史宗岡和任東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距今1.65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昆蟲與當時的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特異性擬態關係。近日,該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線發表。

 

將自己融入環境的聰明昆蟲

 

記得小學生物課本裡的變色龍嗎?它就是自然界中的「偽裝高手」,為了逃避天敵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獵物,它常隨環境變化改變身體顏色,然後一動不動地將自己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

 

這種偽裝就是一種擬態,它是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境中的其他物體從而獲得好處的現象,或稱生物學擬態。

 

同樣,擬態也是昆蟲逃避天敵捕食的策略之一,其中葉狀擬態對現代昆蟲來講屬於較為進化的一種隱藏方式。在特定情況下,昆蟲的翅通常產生形態上的特化,模擬各種植物的葉子獲得隱藏的目的。如螳螂、角蟬以及蝶類。

 

據了解,昆蟲與裸子植物的協同演化關係在現代昆蟲中已經消失,在晚侏羅—早白堊世時期被子植物逐步取代裸子植物成為自然界的主導,這類昆蟲可能由於缺少了模擬對象而逐步滅絕,而這種特殊的進化關係隨著裸子植物的沒落而逐漸被生物界淘汰。

 

「化石是我們研究的關鍵,沒有化石什麼工作都開展不了。」任東對《科學時報》記者說,「因此只要找到化石,就相當於找到了開啟答案的鑰匙。」

 

但是,由於目前昆蟲化石保存極不完整,科學界對昆蟲葉狀擬態起源仍然不清楚。

 

2005年,任東的研究團隊在中侏羅世道虎溝地層發現了兩塊極為珍貴的具有羽狀翅斑的脈翅目昆蟲。

 

「這兩塊珍貴且保存精美的化石標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能有機會了解昆蟲進化史上曾經出現的那些精彩動人故事。」任東說。

 

通過分析,任東等認為該類昆蟲的翅較為狹長,翅中脈顏色加深,形似羽狀複葉的葉軸,中脈兩側均勻分布有葉狀翅斑,形似羽狀複葉上的小葉片。該類昆蟲的翅斑與同時代生活的裸子植物的葉片極為相似,他們推斷該類昆蟲可能生活在與之相似的植物上或者以該類植物為食。

 

另外他們在研究中還發現該類昆蟲可能存在一種特殊的「行為適應性」,它們的翅展開時,整個停留在植物上的蟲體形似一片隨風擺動的葉片,以更好地逃避各類天敵,如恐龍、鳥類以及哺乳動物等的捕食。

 

尋找開啟答案的鑰匙

 

任東從1989年研究生畢業開始,就沉迷於對古生物學的研究。20年來已累計從事野外工作80個月以上,先後60餘次去西北、華北、東北偏遠的山區採集化石。

 

「我個人比較喜歡化石,上大學第一志願是地質系,考研究生直接就報了古生物。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知識使我對化石的敏感超過一般人,也就是發現能力強一些。」任東說。

 

目前任東帶領的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已採獲燕遼地區各類中生代晚期昆蟲化石超過25萬件,為研究古代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關係提供了大量的可靠證據。

 

走進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塊塊貼著標籤的動物、植物化石。古生物學家們就是通過這些古老的化石,給人們展現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1998年,任東創造性地利用訪花虻類昆蟲化石證實了被子植物在中國東北晚侏羅—早白堊世已經存在,將被子植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2000萬年,為解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和地點這一植物學界的重大難題作出了貢獻。

 

2009年11月,經過10年不懈的努力,任東及其團隊發現了距今1.6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傳粉昆蟲與當時的蟲媒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新的傳粉模式,用充分的事實證明了在中生代具有細長吸受式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可以在已滅絕的裸子植物上取食傳粉滴,同時起到了傳粉的作用。這是目前為止最早的關於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之間協同演化的例子,並以《歐亞大陸長喙蠍蛉指示被子植物大發生之前一種新的傳粉模式》為題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2010年8月30日,距上一篇論文發表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又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葉狀擬態昆蟲化石,將昆蟲葉狀擬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2年,同時證明了在中生代時期,昆蟲與裸子植物間已經出現了特異性的協同進化關係,並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研究化石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前期有了足夠的積累,最後才能水到渠成。」任東說,「我們實驗室在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重點研究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關係,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拓展古昆蟲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據任東介紹,科學界對古昆蟲的研究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多年來收集了很多化石、聚集了很多專家,也有一些重要成果發表。但是限於化石的發掘難度,近來國外對古昆蟲的研究也舉步維艱。

 

我國對古昆蟲的研究起步雖晚,但是我國燕遼地區有大量的中生代昆蟲化石資源,而且保存得比較完美,這是我國的先天優勢。

 

「我們這個實驗室就收集了25萬件古昆蟲化石,比俄羅斯、大英博物館等都多。」任東說,「今年8月21日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辦了第五屆化石昆蟲、節肢動物及琥珀國際大會,這個大會在古生物界的地位,就相當於奧林匹克在體育界的地位一樣。會上,大會主席統計近兩年來國際共發表相關論文200多篇,中國發的論文就有100多篇。中國人發表的數量在國際同行中就佔到1/3,同時論文的質量也非常高,很多在《科學》、《自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過。」

 

談到古昆蟲學科未來的發展,任東認為人才、資金和研究方法還是學科發展必須考慮的因素。

 

「我從1994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開始,就陸續受到科學基金的資助。科學基金雖然錢不多,但它就像及時雨,往往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這也讓科學基金的每一分錢都很能用到刀刃上,對我的研究有很大的鼓勵和幫助。」任東說,「目前研究古昆蟲人員的數量和知識結構還不盡完美,學科研究的方法還屬於傳統的描述性的科學。現在我們實驗室在傳統的描述性科學即經典的研究方法基礎上,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用新的理論和方法發現、測量和分析化石,爭取把化石裡的信息量全部挖掘出來。」

 

任東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市昆蟲學會常務理事、古昆蟲學科組組長,《昆蟲學報》編委,Insect Science(英文刊)編委,國際古昆蟲學會理事、亞洲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員會生命科學二部委員。

 

研究領域

 

以地史時期生命的進化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古昆蟲學,尤其是重要經濟昆蟲的起源演化研究作為主攻目標。研究各種生境中昆蟲群落的組成和時空分布規律,探索昆蟲演化模式對現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作用。對包括昆蟲在內的生物群的興起、演化、滅絕和復甦有一個全面了解,更好地了解現在主要經濟昆蟲區系狀態形成的歷史背景,從而對今後的發展趨勢有科學的預測,更好地認識當前環境的形成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

 

近年來主持的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遼寧西部侏羅—白堊紀昆蟲化石組合序列與生態演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侏羅紀喜花昆蟲分類演化與被子植物起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方中生代昆蟲群演替及古生態演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中生代昆蟲分類演化及與植物相互作用的關係」。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東北中生代脈翅目化石分類及其在昆蟲系統演化上的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生代晚期昆蟲化石系統分類及其在昆蟲起源和早期演化上的意義」。(來源:科學時報 王亞楠)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ヽ(≧Д≦)ノ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是從菌藻植物時代到蕨類植物時代,再到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經歷了35億年左右的時間,才逐步發展至今天的多樣性豐富的植物界。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真核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植物演化的總規律可以概括為: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
  • 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區別
    熱愛生活,走進大自然,學習植物並保護植物。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
  • 春天的裸子植物
    引起動物的注意可能花兒存在的最大道理,而很多裸子植物,在一邊悄悄地完成了春天的雌雄結合。2018年4月22日,上海植物園的池杉水杉大道已經被兩側大樹的嫩綠覆蓋,開春之後第一次去裸子植物區拜訪了去年的朋友們。下文中照片,除特別標註外都是那天拍的。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達爾文謎題」之所以難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被子植物起源於當時已經統治地球的更為古老的裸子植物,原始的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一樣均為常綠木本植物,然而現存的植物中並沒有介於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中間進化類型的物種,因此也沒有可供研究的直接材料。  2013年,科學家對被子植物進化樹上一個早期分支的唯一後代無油樟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
  • 武漢植物園在裸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是我國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屬裸子植物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屬(Cephalotaxus)。它在三尖杉屬中的地位特殊,形態、解剖、胚胎發育、孢粉、核型及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均支持將其獨立成篦子三尖杉組。
  • 為什麼說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級?
    植物世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地球上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植物界自身在不斷的矛盾中運動和發展著。它們從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依次不斷進化。在一定的地質時期中,總有一類佔據著主導地位,而其在發展過程中又會被較為進化的另一類植物所取代……世界總是在不斷進化著,那麼最後為什麼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級呢?
  • 2020中考生物複習: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生物複習: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如松、水杉、銀杉、銀杏、蘇鐵、側柏。   2、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 中國的裸子植物竟然這麼多?
    第四紀冰川時期,由於我國未受北方大陸冰川的覆蓋,因而保存了許多在北半球其他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的子遺植物,如銀杏、銀杉、水杉、金錢松、水松、柳杉、油杉、鐵杉、筆子三尖杉、黃杉、紅豆杉、穗花杉和粗框等。這些植物都屬於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種子植物中較原始的類群,有胚珠。
  • 地球上最原始的「活化石」裸子植物,幾乎從恐龍時代存活到了現在
    裸子植物的特性和種類由於複雜和特殊的地形,我國成為裸子植物種類最多、資源尤其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很多裸子植物具有「活化石」之稱,著名的有銀杏、水杉、水松、禿杉、銀杉、紅豆杉等。例如大氣中適合人類生存的氧氣濃度;又如被子植物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衣、食、住、行無不與被子植物相關。各種重要的經濟植物,如糧食、油料、纖維、糖尿、飲料、香料、橡膠以及藥用植物等等,都主要來源於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現生植物界中最高級最繁茂和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比裸子植物更適應於各種生活條件,種子被子房包圍並最終形成果實,使之具有更強的繁殖能力,自新生代以來它們在地球上佔了絕對的優勢。
  • ...被子植物 早侏羅世 中華古果 植物解剖學 道虎溝 裸子植物 大化...
    在地球上的30多萬種植物中,其中20多萬種都屬於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就是有花植物,是人們在自然界中最常見到的一大類植物。與其他各個類群的植物相比,被子植物不僅種類最多,而且與人類的關係也最密切。但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問題,一直是植物學家備感困惑的演化生物學難題。
  • 那些年,我們吃過的「裸子植物」
    好在植物類群的種數還是相對比較確定的,據估計,地球上的高等植物種數應該有30-35萬種,其中包括苔蘚1.6萬種、蕨類植物1.3萬種、裸子植物1000多種、被子植物26萬種。目前已經發現並記錄的植物種類大約30萬種,這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廣大的植物分類學者和植物資源學者。
  • 「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等10餘家國內外知名院所聯合開展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 Nature Plants:最進化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基因組測序完成
    該項目由中科院仙湖植物園深圳市南亞熱帶植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王曉明團隊,諾禾致源,比利時根特大學Yves Van de Peer團隊,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王青鋒團隊等聯合完成。買麻藤植物是一種裸子植物,被認為是被子植物的原始近源種。在形態上具有許多被子植物的特徵或者向被子植物過度的特徵。
  • 你對杉樹,雪松,裸子植物了解嗎
    種子植物:種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佔統治地位的一類植物,這類植物的主要特徵是有花,並有由它發育的種子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25萬餘種。裸子植物裸子植物,顧名思義,是種子外面沒有果皮包著,種子裸露的一類植物。裸子植物在古生代、中生代最盛,但現全世界僅存鐵樹目、銀杏目、松柏目及麻黃目12科近8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