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固氮每年向陸地生態系統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貢獻者,能將大氣中的氮還原成氨,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效氮,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土壤肥力並提高植物生產力。因此,闡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為理解森林氮循環過程以及調控氮素供給策略提供支撐。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作為最具前景的生物質能源植物之一,甜高粱具有莖稈含糖量高、生長周期短、生物量大、抗逆性強、適種範圍廣等優勢,利用其修復鎘汙染土壤,莖稈和籽粒生產燃料乙醇,酒糟用於燃燒發電,鎘元素可從灰燼中加以回收。這樣鎘就從食物鏈轉移到能源鏈中,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目前人們對甜高粱吸收鎘的研究較少,且多局限於生理層面。同時,甜高粱作為非超富集植物,吸收的鎘多儲存於根中,限制了其從汙染土壤中提取鎘的能力。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土壤汙染修複課題逐步深入 多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南京土壤研究所課題組就此展開了深入摸底,在青藏高原草氈表層形成過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進展,並且利用稀土元素和13C雙向標記研究團聚體動態變化。 鐵是所有生物生長發育的必須營養元素之一,包括植物和動物,因為其參與生物體內眾多氧化還原過程,同時還參與植物體內葉綠素的形成。雖然鐵在土壤中的含量相當高,但在鹼性土壤中,鐵是以氧化鐵和氫氧化鐵的形式存在的,其有效性很低。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沼氣的成分主要為甲烷(50%~60%)和二氧化碳(40%~50%),經脫碳(二氧化碳)後可得到與天然氣品質相當的生物天然氣,以便利用現有的天然氣輸送和終端利用設施進行安全高值利用。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因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周華坤研究員(國科大博士生導師)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高寒草甸進行了氮沉降和降水處理的田間模擬實驗,旨在系統揭示青藏高原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水分和氮添加的響應規律。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手性高烯丙基胺是眾多天然產物、小分子藥物的關鍵骨架,也是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中常用的重要合成砌塊。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生物所在禾本科植物α-澱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澱粉廣泛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各組織器官中,為其整個生長發育進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質來源和能量供應,同時還作為局部信號分子應答生物與非生物因子逆境脅迫。植物澱粉的降解需要多種澱粉水解酶的協作參與。 α-澱粉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在綠色植物基因組中包含由多個亞基因家族(AMYs)編碼的多種亞型,使植物在不同組織器官中能對不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進行降解。
-
瀋陽生態所在氮沉降對氮磷循環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氮沉降和活性氮的增加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關注了氮素可利用性的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影響,而對氮素可利用性變化影響下的氮、磷兩種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耦合作用關注甚少,更少有研究關注氮沉降對兩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周轉的影響。
-
成都生物所在榿木抗旱生理生態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榿木喜光,喜水溼,多生於河灘低洼溼地,生長快,為固氮植物,是重要的造林和藥用樹種。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乾旱脅迫對榿木的生長構成嚴重威脅,有研究認為榿木對乾旱脅迫十分敏感,具有較低的抵抗短期乾旱的潛力。然而,短期試驗不能證實其對長時間乾旱脅迫的充分反應。在長期的乾旱壓力下,植物可以發展出在短期脅迫下不同的適應策略。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森林植物葉片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在全球大氣組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氣組成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表面溫度。
-
氮素在植物中的代謝,氮素形態及配比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導語:氮素在植物中的代謝,氮素形態及配比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氮被稱為「生命元素」,植物組織中平均含氮量在3%-5%,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又是植物體內葉綠素和許多酶的組成成分。土壤中的有機態氮、銨態氮、硝態氮之間在生物因素或者物化作用下可以相互轉化,轉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在微生物酶系的作用下,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分解成無機態氮NO 、NH的過程叫做有機態氮的礦化過程,大多數土壤中每年約有1%–3%的有機態氮會被礦化。硝化作用是指銨態氮轉化成硝態氮的過程,在通氣良好的條件下,土壤中的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後生成硝態氮。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尹春英、劉慶與美國杜克大學教授Ram Oren等合作,以川西亞高山森林廣泛分布的主要針、闊樹種雲杉(Picea asperata)和紅樺(Betula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