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2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褐蓋韌革菌的次生代謝與發散生物合成途徑(Divergent Biosynthesis Pathway)

高等真菌由於特殊的生長方式和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產生結構新穎多樣並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這些天然產物為藥物和生物農藥的開發提供了先導資源,例如殺菌劑strobilurins (嗜球果傘素)、抗生素pleuromutilins (截短側耳素)、抗腫瘤的illudins (隱杯傘素)、抑制線蟲的omphalotins等。隨著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技術的發展,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由於受遺傳背景複雜、遺傳操作困難等因素的制約,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一直落後於細菌及低等真菌(Front. Microbiol. 2015, 6, 127)。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曾英研究組近年來同劉吉開研究組合作,致力於高等真菌次生代謝與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前期揭示了新穎的胰脂肪酶抑制劑韌革菌素Vibralactone在褐蓋韌革菌 (Boreostereum vibrans) 中的生成途徑,證明韌革菌素罕見的4/5融合雙環內酯骨架既不是聚酮也不是倍半萜來源,而是由莽草酸途徑的芳環衍生而來(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3, 52: 2298–2302)。韌革菌素奇妙的生物合成途徑,充分顯示了高等真菌非凡的創造力。

最近,博士生楊彥龍等研究人員綜合運用有機化學以及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前體指導的生物合成,進一步研究了褐蓋韌革菌中結構多樣的混源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圖1)。首次在基因與酶學水平上確定了參與其中氧化脫羧關鍵反應的單氧化酶VibMO1(圖2),從而證實了長久以來的推測:異戊烯基取代的對苯二酚類化合物(有時也稱之為混源萜meroterpenoids)很可能來源於異戊烯基取代的對羥基苯甲酸的氧化脫羧。單氧化酶VibMO1的發現,還為真核生物輔酶Q形成過程中催化類似反應的酶基因鑑定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由異戊烯基對羥基苯甲醇通過發散生物合成途徑(a divergent pathway)形成韌革菌素類混源萜(圖3),其中3-取代的γ丁內酯類化合物Vibralactone G (8)新穎的生物合成途徑,還是首次在天然產物化學中報導。研究結果加深了對次生代謝產物結構多樣性產生機制的認識,為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此外,碩士生周慧等研究人員還從褐蓋韌革菌克隆鑑定了能夠催化FPP形成以δ-cadinol為主產物的倍半萜合酶BvCS(圖4),該酶很有可能參與褐蓋韌革菌倍半萜Boreovibrins的生物合成。

以上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6, 55: 5463–5466)和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572237, 81561148013)資助,由昆明植物所分析測試中心楊靜通過計算化學確定化合物11a的絕對構型。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甾體類天然產物在生物體內常常充當信號分子,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該家族中的一小部分成員具有破缺的骨架結構,被稱為開環甾體 (secosteroids),其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關注。
  • 昆明植物所在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在細胞鬆弛素多聚體的系列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結構複雜多樣的天然產物一直以來都是小分子藥物發現的重要來源,儘管天然產物結構豐富多樣但其自然來源往往十分有限,難以對其化學性質及生物活性開展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簡潔、高效、大量地獲得具有特定結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合成、生物合成及有機合成方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類化合物結構複雜,具有多個連續的手性中心,而且生物活性多樣,特別是能作為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的調節劑。這類化合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目前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有希望開發成為一種白血病治療藥物。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由昆明植物所臧穆、劉吉開、劉培貴研究員主持的「中國西南地區高等真菌重要類群的分類與新化學成分研究」項目,從系統學、生態地理學和化學等不同角度,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對西南高等真菌進行了綜合研究。揭示了西南高等真菌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特徵、地理分布和演化規律,探討了某些類群中所含次生代謝產物的化學結構變化及其在醫藥上的可能潛在應用。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ACS Chemical Biology。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科研新進展】(102)徐功教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植物保護學院徐功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walsucochin降三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線,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以「Remote C-H Activation Strategy Enables Total Syntheses of Nortriterpenoids (±)-Walsucochin B and (±)-Walsucochinoids M and N」為題,在線發表於在《Organic Letters》刊物上。植物保護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欣悅和張丹陽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功教授為通訊作者。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因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報導了Dippinine-Chippiine同系天然產物(+)-Tronocarpine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及其絕對構型確定後,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福社課題組在該領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進展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林雙君:我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
    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的發展歷程,及目前的研究熱點,我們可以看出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是以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為基礎,結合了有機化學和天然產物化學的一個高度交叉的研究領域。   在科學研究中,特別是開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甚至是挫折或失敗。而失敗往往與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在挫折或失敗面前躊躇不前或是放棄,那麼你將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