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玉米不僅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農作物、飼料及工業原料,同時也是重要的單子葉模式植物,其每年因蟲害造成的損失平均高達12% ~ 19%。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為進一步解析玉米如何通過調控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進而調控植物抗蟲的分子機理,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強團隊利用反向遺傳學手段與比較轉錄組分析,鑑定了兩條負調控關鍵丁布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lc合成的信號途徑,即ZmMPK6和乙烯介導的信號途徑。該團隊首先發現玉米中的激酶ZmMPK6受模擬昆蟲取食的快速誘導激活,進一步通過穩定轉化,在玉米玉米自交系A188中將其沉默。研究發現,一旦ZmMPK6沉默,模擬昆蟲取食誘導的激素乙烯的釋放量則顯著下降,而抗蟲丁布類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lc的含量上升,玉米對斜紋夜蛾、粘蟲以及玉米螟的抗性增強(圖1)。進一步,對模擬粘蟲取食處理的ZmMPK6沉默玉米A188外施乙烯並檢測其中的DIMBOA和DIMBOA-Glc水平變化,發現乙烯的施加降低了DIMBOA和DIMBOA-Glc的含量(圖2)。以上結果說明,粘蟲取食誘導ZmMPK6正調控乙烯合成,進而通過乙烯途徑又負調控DIMBOA和DIMBOA-Glc的合成及植物的抗蟲性。通過比較分析ZmMPK6沉默玉米A188中模擬粘蟲取食和乙烯誘導的轉錄組,該研究還鑑定了一系列可能調控丁布合成酶基因表達的候選轉錄因子,為未來通過遺傳操作的方式實現農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參考靶基因。另外,該研究還通過對比不同玉米品系中模擬粘蟲取食誘導的ZmMPK6激酶活性以及乙烯、丁布類化合物的水平及植物的抗蟲性,揭示了玉米的抗蟲響應受遺傳多樣性的影響,為今後玉米、甚至單子葉農作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及參考依據。

  該研究成果以ZmMPK6 and ethylene signaling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accumulation of anti‐insect metabolites DIMBOA and DIMBOA‐Glc in maize inbred line A188為題發表在New Phytologist雜誌上。昆明植物所博士研究生張翠萍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吳建強與副研究員齊金峰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及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 

1. 粘蟲取食誘導ZmMPK6正調控乙烯合成、負調控DIMBOADIMBOA-Glc合成及植物的抗蟲性

2. ZmMPK6通過乙烯信號途徑負調控DIMBOADIMBOA-Glc合成


  玉米不僅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農作物、飼料及工業原料,同時也是重要的單子葉模式植物,其每年因蟲害造成的損失平均高達12% ~ 19%。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為進一步解析玉米如何通過調控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進而調控植物抗蟲的分子機理,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強團隊利用反向遺傳學手段與比較轉錄組分析,鑑定了兩條負調控關鍵丁布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lc合成的信號途徑,即ZmMPK6和乙烯介導的信號途徑。該團隊首先發現玉米中的激酶ZmMPK6受模擬昆蟲取食的快速誘導激活,進一步通過穩定轉化,在玉米玉米自交系A188中將其沉默。研究發現,一旦ZmMPK6沉默,模擬昆蟲取食誘導的激素乙烯的釋放量則顯著下降,而抗蟲丁布類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lc的含量上升,玉米對斜紋夜蛾、粘蟲以及玉米螟的抗性增強(圖1)。進一步,對模擬粘蟲取食處理的ZmMPK6沉默玉米A188外施乙烯並檢測其中的DIMBOA和DIMBOA-Glc水平變化,發現乙烯的施加降低了DIMBOA和DIMBOA-Glc的含量(圖2)。以上結果說明,粘蟲取食誘導ZmMPK6正調控乙烯合成,進而通過乙烯途徑又負調控DIMBOA和DIMBOA-Glc的合成及植物的抗蟲性。通過比較分析ZmMPK6沉默玉米A188中模擬粘蟲取食和乙烯誘導的轉錄組,該研究還鑑定了一系列可能調控丁布合成酶基因表達的候選轉錄因子,為未來通過遺傳操作的方式實現農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參考靶基因。另外,該研究還通過對比不同玉米品系中模擬粘蟲取食誘導的ZmMPK6激酶活性以及乙烯、丁布類化合物的水平及植物的抗蟲性,揭示了玉米的抗蟲響應受遺傳多樣性的影響,為今後玉米、甚至單子葉農作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及參考依據。
  該研究成果以ZmMPK6 and ethylene signaling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accumulation of anti‐insect metabolites DIMBOA and DIMBOA‐Glc in maize inbred line A188為題發表在New Phytologist雜誌上。昆明植物所博士研究生張翠萍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吳建強與副研究員齊金峰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及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粘蟲取食誘導ZmMPK6正調控乙烯合成、負調控DIMBOA和DIMBOA-Glc合成及植物的抗蟲性
  圖2. ZmMPK6通過乙烯信號途徑負調控DIMBOA和DIMBOA-Glc合成
  

列印 責任編輯:江澄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
    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 研究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原生質體...
    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植物原生質體體系具有高效、便捷和經濟等優點,有利於各種植物信號途徑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已成為一種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的重要工具。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科研進展|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而不引起被感染宿主植物出現明顯病變的真菌。內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建立了豐富的以次生代謝產物為載體的化學溝通機制,這種溝通機制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內生真菌本身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其次生代謝產物結構與生物功能的多樣性。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發起並主辦的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於7月5日至7日在武漢召開。植物的次生物質在維護植物自身的生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抗逆,抗病等,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大多數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作用的有效成分,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 說:植物有次生代謝 這是什麼?第一次聽說 趕緊看看
    合成這些化合物的過程稱之為次生代謝(secondary metabolism),經過次生代謝途徑產生的物質稱之為次生代謝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次生代謝產物在整個代謝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在植物的某個發育期或某個器官裡,次生物質甚至成為代謝庫的主要成分。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類黃酮是植物界廣泛存在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包括使植物器官和組織著色、吸引昆蟲傳粉、抵禦紫外線傷害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紫莖澤蘭抗蟲有「妙招」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活性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團隊黎勝紅研究組綜合運用植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揭示了紫莖澤蘭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的體內外抗蟲防禦功能及其形成機制。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的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備受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等。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重要中間代謝產物醯基-CoA類化合物,作為供體直接參與生物體內的蛋白醯化修飾,從而調控多種重要生物學過程,如表觀遺傳、能量代謝、精子發育等,是目前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在生物體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過程中,醯基-CoA扮演的角色一直被認為是聚酮類、生物鹼類、脂肪酸類及異戊二烯類等多種重要天然產物的合成前體,然而目前人們對其作為醯化修飾供體調控次級代謝產物合成過程的作用認知明顯不足。
  • 紅樹林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紅樹林植物富含結構新穎獨特的、生物活性多樣的次生代謝產物。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郭躍偉課題組在對兩種紅樹林植物擬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和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過程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為此,我們結合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手段,針對「生物合成限速酶的分子改造」和「生物合成途徑的平衡調控」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以下成果:根據生物合成途徑的特性,分別基於自身或者旁路途徑終產物的顏色或者代謝中間產物的毒性建立新型高通量篩選策略,通過體內定向進化或共定向進化增強限速酶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了異戊二烯、類胡蘿蔔素等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效率;提出「變限制為控制」的生物合成途徑構建理念,建立碳源響應型順序調控和溫度響應型動態代謝調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