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2-22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而不引起被感染宿主植物出現明顯病變的真菌。內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建立了豐富的以次生代謝產物為載體的化學溝通機制,這種溝通機制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內生真菌本身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其次生代謝產物結構與生物功能的多樣性。因此,近年來,內生真菌作為結構新穎活性分子的重要來源備受研究者們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類群植物化學及功能研究團隊普諾·白瑪丹增研究組長期以來著重關注於「一科一屬」,即「五味子科和香茶菜屬」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系統性研究,作為拓展性的研究內容,研究組近期通過使用多級篩選策略,即LC-UV、LC-MS/MS、以及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數據分析平臺構建分子網絡(Molecular networking)對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進行了大量的篩選,並對篩選後的重點菌株開展了新穎次生代謝產物的深度挖掘,近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1. 具有Wnt信號通路抑制活性新穎雜二萜的發現: 

從疏花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 var. laxiflora)一株內生青黴菌Penicillium sp. sh18中的分子網絡中檢測到了雜萜類化合物Andrastin A(圖-1),其最早是由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大村智(Satoshi ōmura)教授從一株青黴菌(Penicillium sp. FO-3929)中所發現,且其具有顯著抑制法尼基轉移酶活性(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ors)(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1996, 49, 414-417)。為了獲得該類雜萜的類似物,研究組對Penicillium sp. sh18進行了大量發酵,並從其大米發酵物中發現了兩類結構新穎的雜萜,分別為雜萜-呋喃酮雜聚型Isopenicins A 和B及雜萜-聚酮雜聚型Isopenicin C(圖-1)。其中Isopenicin A利用X-單晶衍射分析確定了其結構及絕對構型,Isopenicins B 和C則通過量子化學計算NMR數據結合ANN-PRA(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pattern recognition analysis)分析及量子化學計算電子圓二色譜(ECD)確定了其結構及絕對構型。此外,本研究工作還與昆明植物所李豔研究組合作,針對Wnt信號通路開展其活性研究,結果發現Isopenicin A是一個新穎的Wnt信號通路抑制劑,並能選擇性地通過抑制Wnt信號通路從而顯著抑制結腸癌細胞的生長(圖-2)。 

以上研究成果以「Isopenicins A–C: Two Types of Antitumor Meroterpenoids from the Plant Endophytic Fungus Penicillium sp. sh18」為題發表在Organic Letters(2019, 21, 771-775.)。唐健維博士生和孔令梅博士為該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普諾·白瑪丹增研究員和李豔研究員為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
    它不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內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潛伏在宿主體內的病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有細菌、真菌、放線菌等。自1898年Vogl從黑麥草種子內分離出第一株內生真菌以來,植物內生菌作為一種新的微生物資源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內生菌中尋找和發現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又一熱點。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發現了一些有醫用、農用價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紅樹林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紅樹林植物富含結構新穎獨特的、生物活性多樣的次生代謝產物。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郭躍偉課題組在對兩種紅樹林植物擬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和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過程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許多內生菌由於與植物的長期共處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一方面,植物為內生菌提供充足的營養和適合的生長環境促進其生長。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團隊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對採自徐聞的美麗屬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進行了次級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呋喃酮類化合物降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製取得進展
    海綿自身物理防禦差,海綿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夠產生活性代謝產物來協助海綿抵抗捕食者,這些代謝產物結構獨特,生物活性豐富,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龐小豔博士對採自徐聞的美麗屬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進行了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近期在呋喃酮類化合物降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昆明植物所在細胞鬆弛素多聚體的系列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結構複雜多樣的天然產物一直以來都是小分子藥物發現的重要來源,儘管天然產物結構豐富多樣但其自然來源往往十分有限,難以對其化學性質及生物活性開展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簡潔、高效、大量地獲得具有特定結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合成、生物合成及有機合成方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獲創新性進展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TEXT-ALIGN: justify">近日,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員主持的「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項目通過了由雲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鑑定。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近年來對於根瘤菌與非豆科植物的相互關係也取得一定進展,鍾增濤報導,在有根瘤菌接種的小麥與紫雲英的混作體系中,植株生長得到促進,植株及土壤的全氮均有增加。王逸群報導,將標記基因nifA-lacZ、nifHDK-lacZ,hemA-lacZ通過三親交配導入根瘤菌,再接種水稻,表明在水稻根的細胞間隙和細胞中有根瘤菌的存在。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屬(Isodon)植物是我國民間廣泛使用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舒筋活血、抗腫瘤等功效。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
  • 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昆明植物所邱明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榮獲2008年度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該成果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下,通過採用植物化學的分離提取、結構鑑定、活性篩選等研究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展開了對具有代表意義的葫蘆科植物的化學成分的結構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如下進展:發現了一系列葫蘆科化學成分新資源:首次,解析了藥物雪膽素的結構,並發現了中華雪膽、大籽雪膽、馬銅鈴雪膽、藤三七雪膽、肉花雪膽、多果雪膽、金佛山雪膽、大序雪膽、大序大花雪膽等九種高含量雪膽素的資源植物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由昆明植物所臧穆、劉吉開、劉培貴研究員主持的「中國西南地區高等真菌重要類群的分類與新化學成分研究」項目,從系統學、生態地理學和化學等不同角度,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對西南高等真菌進行了綜合研究。揭示了西南高等真菌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特徵、地理分布和演化規律,探討了某些類群中所含次生代謝產物的化學結構變化及其在醫藥上的可能潛在應用。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類化合物結構複雜,具有多個連續的手性中心,而且生物活性多樣,特別是能作為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的調節劑。這類化合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目前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有希望開發成為一種白血病治療藥物。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