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獲創新性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TEXT-ALIGN: justify">近日,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員主持的「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項目通過了由雲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鑑定。該項目歷經多年的研究,改進和完善了提取、分離、結構解析、化學計算等方面的系統方法,以微量虎皮楠生物鹼的研究為研究重點,取得了創新性的進展和顯著的成果。

據悉,虎皮楠生物鹼的結構具有奇特、多變、複雜的多環結構骨架,其獨特的生源合成途徑、仿生合成和合成方法,一度成為國際天然產物化學家、有機合成化學家具有挑戰性的研究熱點。該項目通過開展國產7種虎皮楠科植物(佔國產種的70%、滇產種的全部)的不同採集地、不同部位的生物鹼成分及其活性研究,基本解決了虎皮楠生物鹼含量低、分離難度大,結構解析困難等歷史性難題,極大地豐富了該類生物鹼的骨架類型,對其新的生源途徑、生物學意義進行了充分有益地探討。項目完成了合同規定的任務指標,提供的資料完整齊全,符合要求。

該成果對7種虎皮楠科植物不同採集地、不同部位樣品的生物鹼成分進行了研究,共分離鑑定生物鹼170個,包括26類骨架類型,其中新骨架類型17個,新生物鹼80個。在1993年發表了我國第一個新虎皮楠生物鹼基礎上,迄今共發表了其中的12類新骨架的生物鹼和新結構的生物鹼56個,成為國內外同領域發現虎皮楠新生物鹼最多的研究組。

該研究共提出了13個新的生物鹼生源途徑的假說,並對前人報導的錯誤結構或生源途徑進行了修正;對生源途徑的深刻理解為今後選擇和探討其它類群植物中次生代謝產物多樣性和新穎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生源途徑或產物過渡態的深入研究,為植物中是否存在Diels-Alderase、類Mannich、類Pinacol生物酶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小分子探針。

科研人員發現了1個新的天然Oxa-cage小分子,分別對其光學對映體進行了手性合成以及生物活性測試。該論文發表後被國際天然產物化學權威雜誌Natural Products Report列為熱點化合物。

兩種生源途徑完全不同的生物鹼共存於同一植物中是非常罕見的,該項目首次分別從長序虎皮楠和虎皮楠中發現與虎皮楠生物鹼生源合成途徑迥異的C-19、C-20型二萜生物鹼和苦參鹼,引起了人們對該類次生代謝產物的生源途徑進行新的探索與思考。

科研人員初步開展了虎皮楠生物鹼的生物活性篩選,首次發現部分生物鹼在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活性,拓寬了該類生物鹼的生物活性範圍。菸鹼膽鹼能受體抑制活性的發現為該類生物鹼是否具有生態效應提供了重要信息。

項目共發表論文26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4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為60.5;21篇被SCI-E 和CPCI-S引用225次,其中他引78次,單篇最高他引為19次。有7個化合物被Natural Products Report列為熱點化合物。項目培養博士生7名,其中5名已獲學位;培養碩士生2名。2名博士獲得中科院院長優秀獎和優秀獎項目資助,1名獲中科院優秀畢業生稱號。

該項成果在虎皮楠生物鹼研究領域中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其深度和廣度在同領域近年來的研究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並為該類生物鹼今後的仿生合成和生物學意義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在虎皮楠生物鹼全合成中獲進展,具抗腫瘤、抗病毒活性
    中科院在虎皮楠生物鹼全合成中獲進展,具抗腫瘤、抗病毒活性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17-10-20 16:25
  • 深研院化生學院翟宏斌課題組在虎皮楠生物鹼不對稱全合成方面取得...
    虎皮楠屬植物是我國一種常綠灌木,兼具藥用和觀賞價值。科學家們迄今已從虎皮楠屬植物中分離得到了約320種虎皮楠生物鹼,它們通常具有抗腫瘤、抗氧化、促使神經增長因子增加、抗HIV等生物活性。虎皮楠生物鹼根據骨架連接特點可分為20種結構類型,其中Calyciphylline A類生物鹼是一個具有兩個連續全碳季碳的六環籠狀分子。
  • 廣西巖溶地區發現虎皮楠科植物新種——盾葉虎皮楠
    中國虎皮楠科植物約有10種,其中3種為我國特有。據研究報導,虎皮楠科植物含有特有成分——虎皮楠生物鹼,其高度複雜的多環結構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可作用於神經中樞,減弱自主運動和降低呼吸功能。  廣西植物研究所植物資源與植物地理學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組在對巖溶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研究中,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北部交界的靖西市巖溶地區發現了虎皮楠科一新種——盾葉虎皮楠Daphniphyllum peltatum Yan Liu & T. Meng,因其具有獨特的盾狀葉片而得名。
  • 在廣西巖溶地區發現虎皮楠科植物新種——盾葉虎皮楠
    廣西植物研究所植物資源與植物地理學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組在對巖溶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研究中,在廣西的靖西市巖溶地區發現了虎皮楠科一新種
  • :西藏虎皮楠生物鹼成分中發現罕見構成
    虎皮楠生物鹼(Daphniphyllum alkaloids)是虎皮楠屬植物中代表性的化學成分。因其具有奇特、多變、複雜的多環結構骨架以及獨特的生源合成途徑,成為近年來天然產物化學家、有機合成化學家研究的熱點。
  • 從雙環到多環——複雜虎皮楠生物鹼的多樣性全合成
    虎皮楠生物鹼的多樣性全合成。圖片來源:徐晶課題組國內外幾十個科研小組先後對虎皮楠生物鹼家族成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合成研究,並先後有十餘個小組完成了二十多個分子的全合成(圖2)。但是,其絕大多數家族成員目前仍然是有機化學合成中的巨大挑戰。儘管這些生物鹼生源上高度相關,但它們的骨架結構極為多變。
  • Angew Chem:虎皮楠生物鹼Himalensine A的14步不對稱全合成
    這一重要進展發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德國應用化學》)上。在浩如煙海的複雜小分子天然產物當中,虎皮楠生物鹼是一類較為特別的存在。該類生物鹼從虎皮楠科植物中分離而來,具有高度複雜的環系骨架結構。中醫學說認為,虎皮楠科植物如交讓木、牛耳楓、虎皮楠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止痛、治療瘡癤腫毒等功效。
  • 西藏虎皮楠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西藏虎皮楠
    西藏虎皮楠,學名Daphniphyllum himalense,拉丁名為Daphniphyllum himalense (Benth)Muell-Arg ,又稱叉柱虎皮楠喜馬拉雅虎皮楠紙葉虎皮楠,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大戟目、大戟亞目、虎皮楠科、虎皮楠屬的一種植物。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Monoterpene Indole Alkaloids,MIAs)具有結構多樣、生物活性豐富、成藥率高等特點,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MIAs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
  • 天然產物科學—植物天然產物創新的整合途徑綜述
    郝小江實驗室發現薔薇科繡線菊屬數十種植物中,只有粉花繡線菊含有二萜和二萜生物鹼,這一特殊現象促使他選擇粉花繡線菊複合群開展化學與生物學探索性研究,將資源、化學、生物學研究相結合,從宏觀和微觀等不同層次揭示植物種群的若干科學問題;發現並實現了由二萜到二萜生物鹼的仿生合成途徑及關鍵生源途徑,揭示了植物種群演化、植物區系演化與化學成分類型之間的高度協調統一性和相關性,
  • 優良鄉土樹種——虎皮楠(圖)
    中國園林網7月28日消息:虎皮楠是虎皮楠科虎皮楠屬常綠喬木,樹幹通直,生長較快,適應性強,繁殖容易,天然實生更新能力較強,常作為常綠闊葉林的伴生樹種,也是值得開發的優良鄉土綠化樹種;樹形整齊,枝葉濃密,適宜作風景樹;木材緻密
  • 昆明植物所在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複雜天然產物(+)-WIN 64821 和(-)-ditryptophenaline 的高效全合成路線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此類生物鹼結構類型多樣,生物活性廣泛,例如(+)-WIN 64821和(-)-ditryptophenaline是人類 NK1 受體上 P 物質(substance P)的競爭性拮抗劑,(+)-11,11-dideoxyverticillin A 對人結腸癌 HCT-116 細胞具有顯著的細胞毒活性,(+)-chaetocin 具有抑制組蛋白賴氨酸特異性甲基轉移酶的作用,而 verticillin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Organic Lett:張長生等深海放線菌次級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從深海來源的放線菌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Organic Letters。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二維手性籠目網格結構研究獲新進展
    二維手性籠目網格結構研究獲新進展該結構雖在晶體中早有發現,但在表面的形成和存在卻鮮有報導。 中科院化學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長期開展對杯芳烴分子表面組裝的研究,最近他們以磺化硫雜杯[4]芳烴(thiacalix[4]arene tetrasulfonate,TCAS)分子為基元,在Au(111)表面成功構築了Kagome網格結構,並在該類結構中發現了手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