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雲南特色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團隊蔡祥海研究組一直致力於單萜吲哚生物鹼的研究,近期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對藥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ovina)的莖和葉進行系統的生物鹼成分研究。博士研究生吳靜採用HPLC-UV導向分離,從其莖中發現4個獨特共軛系統的單萜喹啉生物鹼taberbovines A-D,具有6/6/5/6/5環繫結構特徵(圖1)。該類生物鹼的結構通過核磁共振、X-單晶衍射、計算圓二色譜和核磁共振譜等確定,並對其可能的生源途徑進行推測(圖2)。該研究成果以Four yellow monoterpenoid quinoline alkaloids from the stem of Tabernaemontana bovina 為題發表在Organic Letters(2019, 21, 4554-4558)上。

  一般認為單萜吲哚生物鹼唯一前體是1分子色氨(tryptamine)和1分子裂環馬錢子苷(secologanin)縮合產生的異胡豆苷(strictosidine)。課題組曾在2011年從盆架樹中發現由色氨與裂環馬錢子苷以1:2的比例縮合形成的alstrostine A(Org. Lett. 2011, 13, 3568)。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博士研究生鬱陽從藥用狗牙花葉中發現生物鹼tabernabovine A,該分子是色氨酸與裂環馬錢子苷以2:1的比例縮合而來的(圖3)。上述研究結果共支撐了單萜吲哚生物鹼生源的多樣性。同時還發現新穎骨架的生物鹼tabernabovine B 和C。Tabernabovine B是由多個橋環形成的籠狀型化合物;Tabernabovine C是骨架重排的氧化吲哚生物鹼。上述生物鹼結構也得到了核磁譜圖、X-單晶衍射、計算圓二色譜和核磁共振譜等支持,同時對tabernabovine B 和C的生源過程進行推測(圖4、5)。以上研究成果以Tabernabovines A–C: three mono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 from the leaves of Tabernaemontana bovina 為題也發表在Organic Letters(2019, 21, 5938-5942)上。

  此外,博士研究生石寶寶在對海南狗牙花(T. bufalina)研究中發現78個生物鹼。值得一提的是化合物apparicine對黃嘌呤氧化酶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IC50 = 0.65 μM)(圖6),與痛風一線藥物別嘌醇活性相當(IC50 = 0.60 μM)。研究成果以Alkaloids isolated from Tabernaemontana bufalina display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為題發表在Phytochemistry(2019, 166, 50-60)上。

 

圖1 Taberbovines A-D結構及其紫外圖譜

 

圖2 Taberbovines A-D骨架可能的生源途徑

 

圖3 tabernabovines A-D結構式

 

圖4 Taberbovine B可能的生源途徑

 

圖5 Taberbovine C可能的生源途徑

 

圖6 Apparicine抑制黃嘌呤氧化酶 (1N5X) 的分子模擬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Monoterpene Indole Alkaloids,MIAs)具有結構多樣、生物活性豐富、成藥率高等特點,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MIAs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
  • 昆明植物所在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複雜天然產物(+)-WIN 64821 和(-)-ditryptophenaline 的高效全合成路線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二聚吡咯吲哚生物鹼獨特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引起化學界的高度研究興趣,其合成的難點是立體選擇性地構建相鄰的季碳中心,因此高效構建 3a,3a-二聚吡咯吲哚骨架一直是合成化學家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成峰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吲哚類生物鹼的全合成和相關方法學的研究與開發。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最近,依託於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LMB)張長生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在海洋放線菌來源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一些階段性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Angew:雲南大學夏成峰教授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夏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題「Enantioselective
  • 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獲創新性進展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 TEXT-ALIGN: justify">近日,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員主持的「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項目通過了由雲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鑑定。
  • 從烏頭屬植物牛扁中發現新亞骨架類型二萜生物鹼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民族藥研究創新團隊研究員阿吉艾克拜爾·艾薩課題組從新疆分布的牛扁全草中發現7個新化合物(1-7)。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是天然產物中最大的類群,結構多樣、活性廣泛,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
  • 新疆理化所從烏頭屬植物牛扁中發現新亞骨架類型二萜生物鹼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民族藥研究創新團隊研究員阿吉艾克拜爾·艾薩課題組從新疆分布的牛扁全草中發現7個新化合物(1-7)。其中,化合物Barpuberudine (1)是新骨架類型C20-二萜生物鹼,化合物barpubenines A(6)和B(7)是重排型C18-二萜生物鹼。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郝小江研究員研究組對中國分布廣泛的粉花繡線菊複合群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1)發現新化合物53個,並首次分離C-19位差向異構體;2)發現了N-羥乙基氧化斷裂、三羥基繡線菊鹼氧化環化和分子內岐化的反應特性,首次合成了該類生物鹼光學活性關鍵中間體;3)首次完成由二萜到二萜生物鹼的仿生合成,並解釋了該植物複合群中各類二萜及其生物鹼之間的生源關係;4)發現了幾丁質對二萜生物鹼的生物合成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的許多藥物是從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特殊化合物開發而來的。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類化合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目前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有希望開發成為一種白血病治療藥物。基於其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來,這類化合物已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及相關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化學家對其進行有機合成和生物合成的研究。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躍偉團隊與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以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 萜類代謝組、生物鹼代謝組和次生代謝組隆重上線!!!
    ✦ 資料庫大:包含3500多種物質,TCM領域最大資料庫✦ 資料庫全:60科400多個物種構成,覆蓋常見物種✦ 物質種類多:包括400多種萜類, 800多種生物鹼, 180多種香豆素, 200多種等甾體、1000多種黃酮等物質✦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雲南大學肖偉烈團隊在二萜類抗炎活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團隊在具有抗炎活性的天然小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圍繞巨噬細胞NLRP3炎症小體和NF-κB信號通路,從多種藥用植物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二萜類化合物。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科研進展|昆明植物所在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階段或全部階段生活於健康植物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內部而不引起被感染宿主植物出現明顯病變的真菌。內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建立了豐富的以次生代謝產物為載體的化學溝通機制,這種溝通機制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內生真菌本身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其次生代謝產物結構與生物功能的多樣性。
  •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著名中藥草果的新型降糖活性成分研究取得新進展
    草果為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屬(Amomum)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A. tsao-ko)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著名中藥和傳統香料,入藥具有燥溼溫中,截瘧和祛痰等功效,市場年需求量在6000噸以上,因此對草果開展深入研究對促進中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