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肖偉烈團隊在二萜類抗炎活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10 中國高校之窗

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團隊在具有抗炎活性的天然小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圍繞巨噬細胞NLRP3炎症小體和NF-κB信號通路,從多種藥用植物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二萜類化合物。

該團隊從大戟科大戟屬植物澤漆(Euphorbia helioscopia)中發現三個具有重排Jatrophane-型骨架的新穎二萜衍生物, Euphopias A–C。其中Euphopias A和B 是以三環[8.3.0.02,7]十三烷為核心的新骨架二萜,Euphopia C則是以四環[11.3.0.02,10.03,7]為核心的新骨架二萜。通過多光譜學分析,量子化學核磁參數計算,ECD計算,分子軌道分析,以及X-ray單晶衍射等手段,確定了Euphopias A–C的相對及絕對構型。藥理活性研究發現,Euphopias A–C均表現出顯著的抑制NLRP3炎症小體活化的作用,IC50 值為4.1~ 11.5 μM。隨後,對活性最顯著的Euphopia B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現Euphopia B能夠抑制Casp-1和IL-1β 等炎症相關蛋白的表達,阻斷NLRP3炎症小體活化引起的細胞焦亡;機制研究表明Euphopia B通過保護線粒體外膜的完整性、維持其正常膜電位,進而抑制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該研究進一步豐富了二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多樣性,並為發現抑制炎症小體活化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關成果以「Euphopias A−C, Three Rearranged Jatrophane Diterpenoids with Tricyclo[8.3.0.02,7]tridecane and Tetracyclo[11.3.0.02,10.03,7] hexadecane Cores from Euphorbia helioscopia」為題發表於有機化學主流期刊Organic Letters (Nature Index;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orglett.0c02676)。

此外,肖偉烈團隊近期還從紫珠屬植物中發現了系列抑制炎症小體活化的克羅登烷型二萜化合物,從益母草中發現了系列抑制NF-κB信號通路的半日花烷型二萜化合物。相關成果於2020年分別以「Callicarpins, Two Classes of Rearranged ent-Clerodane Diterpenoids from Callicarpa Plants Blocking NLRP3 Inflammasome-Induced Pyroptosis」(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natprod.0c00288)和「Structurally Diverse Labdane Diterpenoids from Leonurus japonicus and Their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in LPS-Induced RAW264.7 Cells」(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natprod.9b00597)為題發表於天然產物著名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以上研究得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生命與分子學科群」、雲南省天然產物轉化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以及中緬聯合實驗室等平臺及部門的支持;以及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大學-雲南省科技廳「雙一流」聯合項目、省創新團隊、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雲南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等經費的支持。(通訊員:李哲 王盡遙)

相關焦點

  • 雲南大學團隊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基於機器學習的天然產物活性研究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哲)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權威評述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上發表文章,對基於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以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
  • 瀋陽藥科大學宋少江團隊在芫花根倍半萜天然產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歡迎點擊【藥用植物研究前沿】↑關注我們!內容來源於J. Nat. Prod芫花是瑞香科植物,是我國的傳統中藥。
  • 昆明植物所發現新型內醯胺咖啡二萜 詮釋雲南咖啡獨特品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研究所邱明華研究團隊又從雲南咖啡的熟豆中發現一系列咖啡二萜內醯胺型化合物Cafemide A-G,根據化學結構特點將其分為I-III亞型。將基於LC-MS /MS的分子網絡技術運用於痕量內醯胺型咖啡二萜的追蹤發現,快速鑑定出7個新穎的咖啡二萜II亞型內醯胺化合物,並通過多級質譜碎片的形成推導對其結構進行了驗證。LC-MS/MS分析同時證明:除了存在咖啡二萜I-III亞型內醯胺化合物外,雲南咖啡烘焙豆中還存在多種其他亞型的含氮二萜類化合物。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周雪峰研究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Monoterpene Indole Alkaloids,MIAs)具有結構多樣、生物活性豐富、成藥率高等特點,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MIAs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
  • 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建新研究組從兩種該屬植物中發現了兩個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抗癌藥物先導化合物(圖1),並在其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Isoforretin A通過靶向硫氧還蛋白1誘導活性氧介導的腫瘤細胞凋亡   硫氧還蛋白1的異常表達在腫瘤起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課題組二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法、意、西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該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深入研究了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詳盡的同位素標記實驗,科研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了它們的絕對構型。另外,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成功的運用在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了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
  • Angew:雲南大學夏成峰教授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夏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題「Enantioselective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Three-pattern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中文:全球大氣環流的三型分解)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胡淑娟教授與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醜紀範院士多年合作,在大氣環流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科教融合工作取得新進展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共收藏有高等植物標本近25萬份,是收集、保藏和研究雲南省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對植物學教學和科研,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 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項目進行了驗收。專家組對實驗室項目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評價等次為優秀,並對未來實驗室發展提出了意見建議。實驗室團隊持續開展唐古特白刺、細果角茴香、異葉青蘭等20餘種藏藥植物降血脂、降血糖、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抗炎、抗氧化物質基礎研究,分離鑑定化合物500餘個。篩選出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抗氧化活性組分20餘種,活性單體化合物30餘個。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類化合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目前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有希望開發成為一種白血病治療藥物。基於其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來,這類化合物已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及相關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化學家對其進行有機合成和生物合成的研究。
  • 青蒿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青蒿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更好地利用該植物資源及進一步深入研究開發提供依據和參考。1  化學成分青蒿化學成分多樣,包括倍半萜、二萜、黃酮、苯丙酸、香豆素和揮髮油等類成分。其中倍半萜類既是青蒿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