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躍偉團隊與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以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近日,研究團隊與德國波恩大學教授Dickschat課題組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Diterpene Biosynthesis in Catenulispora acidiphila: On the Mechanism of Catenul-14-en-6-ol Synthase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研究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研究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其絕對構型。同時,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運用於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性。因為底物類似物有可能在酶中與天然底物有不同的構象,所以化合物4-6也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確證了其絕對構型和環化機理。它們的結構證明,這些化合物在酶中並未出現化合物構型翻轉的其他情況。化合物4-6與部分已知的海洋天然產物相似,這些結構的探索也使得對骨架的化學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上海藥物所和德國波恩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李耿為論文第一作者,郭躍偉和Dickschat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CAS-DAAD博士聯合培養獎學金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經酶CaCS孵育產物的總離子流圖

圖2.在二萜合成酶(CaCS)的作用下,GGPP形成新型二萜分子1-3的環化過程

圖3.13C-NMR 譜圖,A) 1,B) 2,C) 3,and D) (1-13C)GGPP與CaCS孵育的同位素標記實驗結果。圓圈代表13C標記

圖4.化合物1的C1到C11的1,3氫遷移機理探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躍偉團隊與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以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近日,研究團隊與德國波恩大學教授Dickschat課題組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Diterpene Biosynthesis in Catenulispora acidiphila: On the Mechanism of Catenul-14-en-6-ol Synthase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研究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研究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其絕對構型。同時,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運用於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性。因為底物類似物有可能在酶中與天然底物有不同的構象,所以化合物4-6也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確證了其絕對構型和環化機理。它們的結構證明,這些化合物在酶中並未出現化合物構型翻轉的其他情況。化合物4-6與部分已知的海洋天然產物相似,這些結構的探索也使得對骨架的化學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上海藥物所和德國波恩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李耿為論文第一作者,郭躍偉和Dickschat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CAS-DAAD博士聯合培養獎學金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經酶CaCS孵育產物的總離子流圖
  圖2.在二萜合成酶(CaCS)的作用下,GGPP形成新型二萜分子1-3的環化過程
  圖3.13C-NMR 譜圖,A) 1,B) 2,C) 3,and D) (1-13C)GGPP與CaCS孵育的同位素標記實驗結果。圓圈代表13C標記
  圖4.化合物1的C1到C11的1,3氫遷移機理探究
  

列印 責任編輯:董凱悅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課題組二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點「推廣」了解一下,快速提升公司形象  導讀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研究員團隊長期與德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上海藥物所手性季碳二芳基胺基酸催化不對稱合成研究獲進展
    手性非天然胺基酸結構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多功能材料中,作為重要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性季碳胺基酸因其在藥物化學、蛋白結構組學等方面顯示出的獨特性質而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由於其天然含量十分稀少(10 mg/20 kg dried root),有關該天然產物生物的活性研究鮮見報導。  受其生源合成途逕啟發,研究團隊首先發展了一種全新的「一鍋多步」串聯環化反應,成功構建了一類苯並[def]咔唑四環骨架,並在此基礎上,以兩步56%的總收率完成了沙爾威酮的仿生化學合成,同時進行了基於代謝特徵的成藥性優化,最終獲得抗炎活性顯著的先導化合物。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取得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具有結構複雜、成藥率高的特點,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該類生物鹼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我國西南尤其雲南是單萜吲哚生物鹼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生物鹼研究的寶貴資源。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該研究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亞型中高表達的FTO為靶標,根據FTO識別m6A修飾底物的分子機制等特點,應用基於晶體結構的化合物設計、合成優化等手段,獲得FTO小分子抑制劑。
  • 上海藥物所苯環間位硝化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C-H鍵廣泛存在於各類有機化合物及藥物分子中,通過直接對C-H鍵進行活化/官能團化能夠實現天然產物或者藥物分子的快速合成和修飾。C-H鍵活化反應也被譽為有機化學的「聖杯」,在最近十年一躍成為有機化學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國內外許多課題組對導向基輔助的鄰位C-H鍵活化反應已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於位點選擇性實現間位活化報導較少。
  • 雲南大學肖偉烈團隊在二萜類抗炎活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團隊在具有抗炎活性的天然小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圍繞巨噬細胞NLRP3炎症小體和NF-κB信號通路,從多種藥用植物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二萜類化合物。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3-2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二氟甲基(CF2H)通常被認為是羥基和巰基的生物電子等排體,選擇性向生物活性分子的芳環中引入二氟甲基可以顯著提高它們的生物代謝穩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等,因此對生物活性分子二氟甲基化已成為改造其生物活性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已有的方法均使用經多步合成、價格昂貴的二氟甲基化試劑。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Monoterpene Indole Alkaloids,MIAs)具有結構多樣、生物活性豐富、成藥率高等特點,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MIAs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類化合物結構複雜,具有多個連續的手性中心,而且生物活性多樣,特別是能作為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的調節劑。這類化合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目前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有希望開發成為一種白血病治療藥物。
  • 昆明植物所發現新型內醯胺咖啡二萜 詮釋雲南咖啡獨特品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研究所邱明華研究團隊又從雲南咖啡的熟豆中發現一系列咖啡二萜內醯胺型化合物Cafemide A-G,根據化學結構特點將其分為I-III亞型。將基於LC-MS /MS的分子網絡技術運用於痕量內醯胺型咖啡二萜的追蹤發現,快速鑑定出7個新穎的咖啡二萜II亞型內醯胺化合物,並通過多級質譜碎片的形成推導對其結構進行了驗證。LC-MS/MS分析同時證明:除了存在咖啡二萜I-III亞型內醯胺化合物外,雲南咖啡烘焙豆中還存在多種其他亞型的含氮二萜類化合物。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甾體類天然產物在生物體內常常充當信號分子,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該家族中的一小部分成員具有破缺的骨架結構,被稱為開環甾體 (secosteroids),其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關注。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微生物電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是微生物利用電能作為還原力將CO2、葡萄糖或其它底物還原合成為各種化學品的過程,其系統包括陽極(對電極)、參比電極和陰極(工作電極)。
  • 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構建高效合成β-胡蘿蔔素的微生物菌株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學科組碩士研究生李倩在章焰生研究員的指導下,於釀酒酵母中重構了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將來源於紅髮夫酵母中與β-胡蘿蔔素合成相關的基因crtYB(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及番茄紅素環化酶基因)和crtI(八氫番茄紅素脫氫酶基因)轉入釀酒酵母,並對這兩個基因進行了密碼子的優化;同時通過過量表達異戊稀代謝途徑中的關鍵限速酶HMGR(3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和植保素棉酚等。  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在我國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具有強大的化學防禦系統,其防禦物質及生物合成機制尚屬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