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6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Plant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勇研究組題為Diterpenoid UDP-glycosyltransferases from Chinese Sweet Tea and Ashitaba Complete the Biosynthesis of Rubusosid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儘管二萜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分布,但其糖基化修飾卻非常罕見,自然界僅有極少數植物,如甜葉菊(S. rebaudiana)、甜葉懸鉤子 (R. suavissimus)與明日葉(A. keiskei)等能生產糖基化的二萜類化合物。這些二萜糖苷在食品工業、藥物開發中具有巨大的開發和應用前景。甜茶素(Rubusoside)即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一種稀有的糖基化貝殼杉烯型四環二萜類分子,主要來源於兩種藥食同源的植物——甜葉懸鉤子和明日葉。其甜度約為蔗糖的60倍而熱量僅僅為蔗糖的1/10,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甜味劑。新近的報導表明,甜茶素是首個發現的可同時抑制人果糖轉運蛋白GLUT5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獨特的藥理活性。

  為了解析甜茶素的合成途徑,該研究在前期甜菊糖苷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對甜葉懸鉤子和明日葉的葉組織樣本進行了轉錄組分析,通過物種間進化分析、結合基因克隆表達與功能表徵,找出了甜茶素生物合成過程中的糖基化途徑的關鍵酶基因,結果發現甜葉懸鉤子來源的UGT75L20、UGT75T4、UGT85A57和明日葉來源的UGT75L21、UGT75W2、UGT85A58參與了這一過程。在對甜葉懸鉤子來源的UGT85A57的深入研究中進一步發現,UGT85A57具有高度的底物專一性,僅催化19位具有糖基的steviol衍生物。為了研究糖基轉移酶如何專一性地識別底物,作者通過同源建模分析,對UGT85A57中可能影響二萜底物識別的20個N端和5個C端胺基酸殘基進行了定點突變,發現L141M、S149G和L153F三個位點的突變使得UGT85A57的底物專一性降低,表明它們在二萜底物的專一性識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最終,作者通過不同物種來源的糖基轉移酶的正交組合,在微生物細胞中實現了甜茶素的高效全細胞轉化。該研究首次闡明了甜茶素的合成過程,也為通過合成生物技術實現甜茶素類稀有二萜糖苷的大規模工業生產奠定了基礎。該研究結果豐富了人們對四環二萜類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飾的認識,對二萜化合物的糖基轉移酶的底物專一性識別機制提供了有助的見解。為今後利用和改造這類修飾酶,獲得更多的非天然二萜類糖基化產物,改善二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多樣性提供了基礎。目前,這一成果已與浙江震元製藥有限公司籤署了基於合成生物技術的甜茶素產業化開發協議。

  王勇帶領的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組長期從事天然產物的合成生物學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各種與天然產物合成相關的基因、模塊、途徑和宿主等資源的分離、鑑定,天然產物的合成生物學設計與異源合成等。基於合成生物學人工設計的原理,獲得天然的或非天然的複雜次生代謝產物是該組研究的核心內容。

  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組博士後孫雨偉、博士生陳卓為論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王勇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植生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鵬、副研究員李建戌、上海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楊靖亞等也為該研究作出了貢獻。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中科院重點研究項目、先導B類和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圖1 甜茶素生物合成的糖基化修飾 

 

圖2 RsUGT85A57中對於底物識別起關鍵作用的胺基酸位點 

  6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Plant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勇研究組題為Diterpenoid UDP-glycosyltransferases from Chinese Sweet Tea and Ashitaba Complete the Biosynthesis of Rubusosid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儘管二萜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分布,但其糖基化修飾卻非常罕見,自然界僅有極少數植物,如甜葉菊(S. rebaudiana)、甜葉懸鉤子 (R. suavissimus)與明日葉(A. keiskei)等能生產糖基化的二萜類化合物。這些二萜糖苷在食品工業、藥物開發中具有巨大的開發和應用前景。甜茶素(Rubusoside)即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一種稀有的糖基化貝殼杉烯型四環二萜類分子,主要來源於兩種藥食同源的植物——甜葉懸鉤子和明日葉。其甜度約為蔗糖的60倍而熱量僅僅為蔗糖的1/10,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甜味劑。新近的報導表明,甜茶素是首個發現的可同時抑制人果糖轉運蛋白GLUT5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獨特的藥理活性。
  為了解析甜茶素的合成途徑,該研究在前期甜菊糖苷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對甜葉懸鉤子和明日葉的葉組織樣本進行了轉錄組分析,通過物種間進化分析、結合基因克隆表達與功能表徵,找出了甜茶素生物合成過程中的糖基化途徑的關鍵酶基因,結果發現甜葉懸鉤子來源的UGT75L20、UGT75T4、UGT85A57和明日葉來源的UGT75L21、UGT75W2、UGT85A58參與了這一過程。在對甜葉懸鉤子來源的UGT85A57的深入研究中進一步發現,UGT85A57具有高度的底物專一性,僅催化19位具有糖基的steviol衍生物。為了研究糖基轉移酶如何專一性地識別底物,作者通過同源建模分析,對UGT85A57中可能影響二萜底物識別的20個N端和5個C端胺基酸殘基進行了定點突變,發現L141M、S149G和L153F三個位點的突變使得UGT85A57的底物專一性降低,表明它們在二萜底物的專一性識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最終,作者通過不同物種來源的糖基轉移酶的正交組合,在微生物細胞中實現了甜茶素的高效全細胞轉化。該研究首次闡明了甜茶素的合成過程,也為通過合成生物技術實現甜茶素類稀有二萜糖苷的大規模工業生產奠定了基礎。該研究結果豐富了人們對四環二萜類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飾的認識,對二萜化合物的糖基轉移酶的底物專一性識別機制提供了有助的見解。為今後利用和改造這類修飾酶,獲得更多的非天然二萜類糖基化產物,改善二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多樣性提供了基礎。目前,這一成果已與浙江震元製藥有限公司籤署了基於合成生物技術的甜茶素產業化開發協議。
  王勇帶領的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組長期從事天然產物的合成生物學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各種與天然產物合成相關的基因、模塊、途徑和宿主等資源的分離、鑑定,天然產物的合成生物學設計與異源合成等。基於合成生物學人工設計的原理,獲得天然的或非天然的複雜次生代謝產物是該組研究的核心內容。
  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組博士後孫雨偉、博士生陳卓為論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王勇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植生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鵬、副研究員李建戌、上海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楊靖亞等也為該研究作出了貢獻。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中科院重點研究項目、先導B類和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圖1 甜茶素生物合成的糖基化修飾 
 
圖2 RsUGT85A57中對於底物識別起關鍵作用的胺基酸位點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研究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研究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其絕對構型。同時,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運用於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性。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課題組二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點「推廣」了解一下,快速提升公司形象  導讀  上海藥物所郭躍偉研究員團隊長期與德、法、意、西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及生物活性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發現新型內醯胺咖啡二萜 詮釋雲南咖啡獨特品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研究所邱明華研究團隊又從雲南咖啡的熟豆中發現一系列咖啡二萜內醯胺型化合物Cafemide A-G,根據化學結構特點將其分為I-III亞型。將基於LC-MS /MS的分子網絡技術運用於痕量內醯胺型咖啡二萜的追蹤發現,快速鑑定出7個新穎的咖啡二萜II亞型內醯胺化合物,並通過多級質譜碎片的形成推導對其結構進行了驗證。LC-MS/MS分析同時證明:除了存在咖啡二萜I-III亞型內醯胺化合物外,雲南咖啡烘焙豆中還存在多種其他亞型的含氮二萜類化合物。
  • 複雜二萜的發散性全合成,酶「被迫營業」是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多環二萜化合物是一類結構複雜多樣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其中在藥用植物香茶菜中多見的ent-kauranes、ent-atisanes和ent-trachylobanes是與生物合成相關的二萜類天然產物家族(圖1A)。
  • 細胞鬆弛素多聚體系列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結構複雜多樣的天然產物是小分子藥物發現的重要來源,儘管天然產物結構豐富多樣但其自然來源有限,難以對其化學性質及生物活性開展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簡潔、高效、大量地獲得具有特定結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合成、生物合成及有機合成方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Plant J | 植物所王亮生、劉成團隊揭示蓮黃酮二c-糖苷合成過程
    研究表明蓮子心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在蓮子心提取物中可以鑑定出多種次生代謝產物,如黃酮類、生物鹼、多糖等。類黃酮c-糖苷是一種富集於蓮花心胚芽中的化合物,近年來因其獨特的化學結構和特殊的生物活性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除了類黃酮c-糖苷外,蓮子心還積累黃酮二c -糖苷,但黃酮二c -糖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檸檬烯及其衍生物是天然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工業和醫學應用價值。目前,檸檬烯的工業生產主要依靠植物提取法和化學合成法,但存在原料來源有限、供應鏈不夠穩定、生產過程效率低、能耗高等弊端。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約翰英納斯中心( John Innes Centre )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是了解這些特殊植物化合物的代謝途徑。該團隊對單萜吲哚生物鹼( MIAs )特別感興趣,目前有超過 3000 多種相關的化學製劑,其中包括有效的抗腫瘤藥長春新鹼,以及抗瘧藥奎寧。雖然科學家在理解植物酶如何將化學物質轉化為多樣的 MIAs 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關於這些化合物是如何運輸的卻鮮有人知。
  • ...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和化學修改、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苷和寡糖的合成
    : 藥物及其中間體的合成與工藝、糖的化學與工藝學、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和化學修改、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苷和寡糖的合成 聯繫方式 E-Mail: zjfang@mail.njust.edu.cn       電話
  • 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獲創新性進展
    該項目歷經多年的研究,改進和完善了提取、分離、結構解析、化學計算等方面的系統方法,以微量虎皮楠生物鹼的研究為研究重點,取得了創新性的進展和顯著的成果。據悉,虎皮楠生物鹼的結構具有奇特、多變、複雜的多環結構骨架,其獨特的生源合成途徑、仿生合成和合成方法,一度成為國際天然產物化學家、有機合成化學家具有挑戰性的研究熱點。
  • 昆明植物所在單萜吲哚生物鹼研究中獲進展
    單萜吲哚生物鹼(Monoterpene Indole Alkaloids,MIAs)具有結構多樣、生物活性豐富、成藥率高等特點,是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熱點。迄今已報導MIAs約3000個,其中應用於臨床藥物有數十個,如長春鹼類、喜樹鹼類、奎寧鹼類、士的寧鹼類、玫瑰樹鹼類等。
  • PNAS | 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表徵
    2018年在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分子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小亞團隊的研究論文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