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表徵

2021-01-20 plant biology


2018年在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分子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小亞團隊的研究論文「Characterization of gossypol biosynthetic pathway」。該文章研究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


本文通過轉錄組分析與VIGS分析,確定了棉酚合成的四種酶及其可能的底物。這四種具有功能特性的酶是(+)-δ-cadinene合成酶和參與7-羥基-(+)-δ-cadinene生成的P450,將法尼醯二磷酸(FPP)轉化為半棉酚,還有兩個酶涉及芳構化。在VIGS的棉株葉片中鑑定出的6種中間產物,8-羥基-7-酮δ-cadinene的積累對植物抗病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解這種植物毒性的酶CYP71BE79表現出最高的催化活性。這些酶基因在棉花基因組中分布較廣,但都表現出緊密的表達相關性。表明,棉酚途徑中的酶高度協調,以確保有效的底物轉化。


方法與結果:

1、轉錄組分析和VIGS篩選棉酚合成酶基因。發現了4種酶未被研究過,兩種細胞色素P450(CYP82D113和CYP71BE79)、一種醇脫氫酶(DH1)和一種2-酮戊二酸/鐵(II)依賴性雙加氧酶(2-ODD-1)),這四個酶轉錄水平在腺葉中較高,在無腺葉中較低或無法檢測。

2、將這四種酶幹涉後,檢測過度積累的代謝物,以確定酶的下遊底物。確定了DH1在減少CYP706B1的產物中起作用,CYP82D113在DH1之後起作用。

3、通過體外酶活性測定與菸草瞬時表達系統重建了棉酚途徑,表明CYP706B1、DH1、CYP82D113和CYP71BE79催化(+)-δ-cadinene上的四個連續氧化反應,並且2-ODD-1負責生物合成途徑中的後期羥基化步驟,從而生成倍半萜醛類。

4、植物基因組中,編碼特殊代謝物生物合成途徑酶的基因往往聚集在一起。而在棉花中,棉酚合成途徑基因分布在不同染色體之間。大多數被鑑定的棉酚途徑酶,可能是由棉花基因組的局部重複引起的。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陳曉亞團隊完善棉酚生物合成途徑
    最近,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團隊分離鑑定出棉酚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和中間產物,極大完善了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遺傳基礎。研究人員通過轉錄組和共表達分析,發現了146個與棉酚生物合成有關的候選基因。
  • 棉根是棉酚生物合成和積累的主要來源
    然而,棉酚對人和單胃動物具有毒性,棉籽的食用受到限制。到目前為止,對棉酚在棉花植株中的代謝情況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子葉是種子萌發階段棉酚的主要來源。但此後,它主要來源於根系。研究結果表明,棉酚主要在棉花根系中合成,有腺體和無腺體棉花的棉根均具有棉酚的生物合成能力。而棉酚的主要貯藏部位色素腺體對棉酚的生物合成有間接影響。
  • 【生化】Dirigent 蛋白實現了天然生物活性分子棉酚的軸手性
    南開大學汪清民課題組設計合成了棉酚的席夫鹼衍生物,發現目標化合物表現出比母體棉酚更高的抗植物病毒活性,通過系統的構效關係研究優化出高活性化合物NK260,田間防治菸草病毒病的效果很好,對大鼠的毒性很低,具有很好的進一步開發前景。相關成果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和PCT,並發表在《J.
  • 親電反應體的轉化在生物合成和解毒方面的作用
    隨後,文章系統闡述了親電反應體在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團隊前期研究成果,發現許多次生代謝產物及其中間體含有α,β-不飽和羰基結構。不同物種的乙二醛酶I除了轉化甲基乙二醛的功能外,還能催化某些具有鄰羥基酮特徵結構的環狀化合物發生芳香化反應形成苯環。
  • PNAS:控制水楊酸合成的ICS1基因
    文章闡述了SARD1和CBP60g在轉錄水平調控ICS1的表達,影響水楊酸的合成和系統獲得性抗性。水楊酸是植物局部和系統獲得性抗性所需的防禦信號。ICS1在水楊酸合成途徑中起了關鍵的作用,病原菌的侵染導致ICS1表達從而誘導SA的合成。本文中我們發現在ICS1誘導和水楊酸合成途徑中兩個關鍵的調控因子SARD1和CBP60g。
  • 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為了解析甜茶素的合成途徑,該研究在前期甜菊糖苷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對甜葉懸鉤子和明日葉的葉組織樣本進行了轉錄組分析,通過物種間進化分析、結合基因克隆表達與功能表徵,找出了甜茶素生物合成過程中的糖基化途徑的關鍵酶基因,結果發現甜葉懸鉤子來源的UGT75L20、UGT75T4、UGT85A57和明日葉來源的UGT75L21、UGT75W2、UGT85A58參與了這一過程。
  • 我開發尼龍單體製備生物合成途徑
    實現環己烷/環己醇到己二酸高效生物轉化  10月20日,記者在採訪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時了解到,李愛濤研究團隊在尼龍單體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通過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體系,為尼龍單體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據李愛濤介紹,該人工生物合成體系採用模塊化和微生物菌群的催化策略,將整個生物合成途徑中的8種酶分成3個模塊,分別在3種大腸桿菌中進行表達,從而獲得3個模塊化細胞催化劑。隨後,採用「即插即用」的組裝策略,將3種細胞進行組合構建大腸桿菌微生物組催化體系,最終實現了環己烷或環己醇到己二酸的高效生物轉化。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
  • 棉酚中毒編碼探討
    棉酚是一種黃色多酚羥基雙萘醛類化合物,主要存在於錦葵植物棉花的根、莖、葉和種子內,棉籽仁中含量最高。以「中毒」為主導詞查找:中毒〔1〕〔主要為動植物、食物造成的中毒〕-食物(急性)(致病的)(感染的)(有毒的)NEC T62.9--有毒的或天然毒性的T62.9---植物NEC T62.2核對卷一:T62.2攝入其他植物(或植物的某些部分的)毒性效應認為食用棉籽油或棉籽餅引起的棉酚中毒可以編碼於T62.2。
  • 孫媛霞組構建「澱粉-甘露糖-甘露寡糖」生物轉化合成途徑
    因此,亟須開發一種利用廉價的生物質原料高效生物合成甘露寡糖的方法,建立甘露寡糖及其衍生產品的創新技術路線。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媛霞帶領的功能糖與天然活性物質研究團隊,設計構建了一條「澱粉-甘露糖-甘露寡糖」生物轉化合成的新技術路線。
  • PNAS:木葡聚糖(一種豐富的植物細胞壁多糖)的合成需要CSLC功能
    雖然XyG的結構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關於它的生物合成仍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利用反向遺傳學來研究擬南芥纖維素合成酶樣-C(CSLC)蛋白在XyG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我們發現,在5個擬南芥CSLC基因中每一個都含有T-DNA的單個突變體具有正常的XyG水平。
  • PNAS | 在活細胞中無痕合成磷脂質導致濃度依賴性細胞凋亡效應
    最近,光保護的磷脂類已被開發用於將磷脂類遞送至巨噬細胞,但其生物活性和其他細胞系的功效尚未見報導。 然而,在本文中作者開發了一種策略,該方法是通過使用兩種細胞滲透性和化學選擇性結合配偶體原位合成天然磷脂類來克服這些問題。在生理條件下,作者運用脂肪酸水楊醛酯,鞘氨醇選擇性地反應在細胞中產生天然磷脂類,作者將這種方法定義為TCL(無痕磷脂類連接)。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Sarah O'Connor 教授說:「通過探索 MIAs 化合物的多樣性,我們有可能找到具有藥理活性的新化合物,通過了解它們的合成方式,我們也可以設計生物系統以大規模生產這些化合物,調整生化途徑以改善其藥性。」
  • PNAS:揭示癌症在體內的擴散途徑
    2016年8月6日/生物谷BIOON/--癌細胞像大多數其他生物一樣需要氧氣才能存活,但是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從來沒有追蹤到它們在它們的早期生長階段如何尋找氧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體內,肉瘤細胞如何找到通向更高濃度氧氣的途徑。他們指出這種途徑引導肉瘤細胞到達血管,然後通過這些血管,它們能夠擴散到體內其他部分。
  • 通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實現生物催化...
    通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實現生物催化還原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2:48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Nicholas J.
  • 雞飼料中棉酚過量易致「橡皮蛋」 應當棄食
    「人造雞蛋」在理論上可行,但造假成本高「我們很久之前做過化學原料人工合成雞蛋的實驗,從理論上來說,人造雞蛋是可能的。」打假維權人士,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人造雞蛋可以用化工材料和食品添加劑來合成,蛋殼用碳酸鈣、石蠟和石膏粉製成,蛋清、蛋黃用海藻酸鈉加上明礬、明膠、色素做就可以了,人造雞蛋的主要成分是海藻酸鈉,它糊化後會有一定的彈性和黏性,海藻酸鈉的市場價在4000元/噸左右,每個人造雞蛋的原料成本大概在1毛錢,但真的雞蛋的成本本身就很便宜,因此,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沒有造假的必要。」
  • PNAS:闡明抗生素A201A中糖的生物合成途徑並揭示新型L-半乳糖變位酶
    論文報導了A201A糖基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和後修飾過程,發現並闡明了一個新穎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變位酶MtdL。mtdL基因是一個有效的遺傳標記,對指導發現自然界中包含l-呋喃半乳糖結構單元的活性天然產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12.01日直播 5位專家在線共話生物納米材料表徵與檢測技術
    生物材料與細胞的相互作用是組織工程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課題,其中生物材料表面的微觀結構對細胞的生物調控起重要作用納米材料由於其尺寸在納米量級、有大量的界面或自由表面、各納米單元之間存在著或強或弱的相互作用而具有一些獨特的效應,表徵與測試技術是科學鑑別納米材料、認識其多樣化結構、評價其特殊性能的根本途徑。
  • 【科技前沿】微生物脫毒法降解棉粕游離棉酚是我國研究發現的獨特方法!
    棉粕脫毒方法有很多,主要分為物理脫毒、化學脫毒、微生物發酵脫毒三大類,其中微生物脫毒法是我國研究發現的獨特方法,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也為世界棉粕脫毒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棉酚(gossypol),分子式為C30H30O8,結構式如圖1所示,分子量為518.5,具有羥基醛型(ald-ald),半縮醛型(lactol-lactol)和烯醇型(ketol-ketol)三種互變異構體。棉酚是一種易溶於乙醇、甲醇、丙酮、氯仿、乙醚等有機溶劑的物質,但不溶於低沸點的水和石油醚。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