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2021-02-08 東方網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研究中心),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由國際頂尖植物學雜誌《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

  據介紹,黃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披針形葉片對生,莖四稜,花紫色,根肉質且因含有大量黃酮類物質而顯黃色。產於中國,在蒙古,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東部。在我國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我們的祖先對它的使用已有數千年歷史。大約在兩漢時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裡,最早記載了黃芩的藥物應用,說它性苦、寒,可治療肺和肝臟方面的疾病。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黃芩根中主要的活性物質為黃酮類的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它們具有抗病毒、淬滅活性氧等功能。此外,它們還能能夠抑制並殺死腫瘤細胞,且對正常動物細胞沒有副作用。因此有望成為防治腫瘤的候選分子。因此解析黃芩素及漢黃芩素的合成途徑,將為生物合成這些物質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基礎。

  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發現,黃芩中存在著兩條黃酮合成途徑:一條存在於地上部分,合成經典的黃酮物質如芹菜素;另一條存在於根中,正是根中的合成途徑負責黃芩素和漢黃芩素的生成(前期研究與2016年4月8日發表於美國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基於此,趙清博士及合作者們發現了黃芩中從苯丙氨酸到最終合成黃芩素這一過程中所有的酶。

  黃芩素合成途徑的完整解析,為合成生物學異源合成這種物質提供了基礎。也就是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只需要在微生物細胞內表達這些合成酶(比如酵母細胞),就可用發酵工程的技術來生產黃芩素而不再依賴於黃芩植物本身。同時,也為育種學家選育高含量黃芩素的黃芩品種提供了分子生物學基礎。

相關焦點

  • 黃芩素和野黃芩素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進展
    這兩種化合物均有望開發成新型藥物造福人類,但其在植物中的天然含量較少,如何高效低成本地獲得高純度化合物是目前研究開發急需解決的問題。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實現高效定向合成和規模化製備,是解決上述困難的有效途徑。雖然這兩種化合物來源於不同的植物,但其結構具有相似性,其區別在於黃酮母核B環4』位是否有羥基取代。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
  • 中英合建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已發現黃芩素抗癌關鍵基因
    含黃芩素的抗癌食物韓斌介紹,聯合研究中心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內容之一是研究具有藥用活性成分的植物天然代謝產物,比如抗癌物質黃芩素。能抗癌又能防癌的黃芩素,其植物合成代謝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被中英兩國生命聯合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發現。
  • 【生化】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等在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乙醯輔酶A既是絕大多數生物製造產品的前體,又是細胞生命中能量與物質代謝的樞紐,在生命代謝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江會鋒研究員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醯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製造原料提供了思路。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種從放線菌C.acidiphila發現的新型二萜合成酶CaCS,並研究它的酶產物化合物1-3。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研究團隊確證了1-3的生物合成途徑,並得到其絕對構型。同時,一個雙鍵被還原的底物類似物被合成出來並運用於該酶表達,表達產物的結構得到確證並進一步佐證前述生源合成途徑的正確性。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我國化學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完成了2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synⅤ、synⅩ)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Perfect』designer chromosome V and behavior of a ring derivative」(完美設計合成五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和「Bug mapping and fitness testing of chemically synthesized chromosome
  • 中科院專家破解中藥黃芩合成抗癌物質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成功完成了唇形科植物黃芩全基因組測序,並分析了黃芩中活性成分的進化機制,進而完整闡明了抗癌活性物質漢黃芩素的合成機制。 這項研究成功解析了一種使用2000多年的藥用植物中的珍貴化學物質合成途徑,為通過合成生物學獲取漢黃芩素提供了基礎,也為其它唇形科植物的遺傳分析提供了參考。4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黃芩是一種著名的唇形科藥用植物植物,原產於中國,我們的祖先對它的使用已有數千年歷史。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微生物電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是微生物利用電能作為還原力將CO2、葡萄糖或其它底物還原合成為各種化學品的過程,其系統包括陽極(對電極)、參比電極和陰極(工作電極)。
  • 壽命延長取得重大突破,直接提升500%,科學家:一加一等於五
    而根據《細胞報告》雜誌最新研究指出,最近關於壽命延長的問題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這裡我們先說明下,不是我們說的「長壽之謎」,是能夠延長壽命,但是不能永久性地活下去,所以說大家不要理解錯誤了。這裡做的科學實驗是針對生物來實施的,所以這最多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科學研究方向,但是還未表明,能夠在其他生物身上成功實施下來,是暫時不明確。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目前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的許多藥物是從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特殊化合物開發而來的。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眾所周知,哪怕空氣中的氮元素豐富,植物卻不能直接利用。目前,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大量施用氮肥,而人工合成氮肥耗費能源量巨大,且極易造成嚴重的生態汙染。
  • 重大突破!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
  • 美科學家取得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
    日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宣布,長達數十年且成本高昂的核聚變能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聚變產生的能量第一次超過了激發聚變所需的能量。如果能夠對核聚變善加利用,人類未來將可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據路透社報導,物理學家奧馬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