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實現生物催化...

2021-01-10 科學網

通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實現生物催化還原胺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2:48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Nicholas J. Turner研究團隊通過對一系列不同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成功實現了還原胺化反應的生物催化。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2月30日出版的《自然-化學》雜誌上。

在該文中,研究者報導了超過300種新發現的亞胺還原酶,並產生了一個大(384種酶)且序列多樣的用於篩選的亞胺還原酶庫。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個簡便高通量的篩選其活性的方法。通過這一途徑,研究人員發現了可接受不同結構酮和胺的亞胺還原酶生物催化劑,包括通過動態動力學拆分實現N-取代的β-氨基酯衍生物的製備級合成,且產率和手性選擇性優越。

據了解,尋找一個快速簡便的方法篩選蛋白質序列空間以發現用於非對稱合成的新型生物催化劑仍是酶發現過程中的挑戰和限速步。用於合成手性胺的生物催化策略愈發誘人,這其中包括酶催化不對稱還原胺化反應,它可以為許多高附加值產物提供一條高效合成路線。

附:英文原文

Title: Scree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diverse panel of metagenomic imine reductases for biocatalytic reductive amination

Author: James R. Marshall, Peiyuan Yao, Sarah L. Montgomery, James D. Finnigan, Thomas W. Thorpe, Ryan B. Palmer, Juan Mangas-Sanchez, Richard A. M. Duncan, Rachel S. Heath, Kirsty M. Graham, Darren J. Cook, Simon J. Charnock, Nicholas J. Turner

Issue&Volume: 2020-12-30

Abstract: Finding faster and simpler ways to screen protein sequence space to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biocatalysts for asymmetric synthesis remains both a challenge and a rate-limiting step in enzyme discovery. Biocatalytic strategies for the synthesis of chiral amines are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and include enzymatic asymmetric reductive amination, which offers an efficient route to many of these high-value compounds.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over 300 new imine reductas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a large (384 enzymes) and sequence-diverse panel of imine reductases available for screening. We also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facile high-throughput screen to interrogate their activity. Through this approach we identified imine reductase biocatalysts capable of accepting structurally demanding ketones and amines, which include the preparative synthesis of N-substituted β-amino ester derivatives via a dynamic kinetic resolution process, with excellent yields and stereochemical purities.

DOI: 10.1038/s41557-020-00606-w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0606-w

相關焦點

  • 酶促分子內不對稱還原胺化構建手性1,4-二氮卓結構模塊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敦明、吳洽慶帶領的生物催化與綠色化工團隊,繼利用亞胺還原酶催化不對稱還原α, β-不飽和亞胺合成嗎啡烷關鍵中間體後(Adv. Synth. Catal. 2019, 361, 556-561),實現了亞胺還原酶催化分子內不對稱還原胺化構建手性1,4-二氮卓類化合物。
  • 酶促對映選擇性還原α, β-不飽和亞胺合成嗎啡烷關鍵中間體取得進展
    該中間體的合成方法有經典的拆分法、過渡金屬不對稱催化氫化法以及環己胺氧化酶與硼胺結合的去消旋化法,但是這些方法普遍存在立體選擇性差、生產成本高、原子經濟性差或環境汙染嚴重等缺點。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敦明、吳洽慶帶領的生物催化與綠色化工團隊,利用亞胺還原酶(Imine Reductase,IRED)對映選擇性還原了一系列α, β-不飽和亞胺(1-苄基六氫異喹啉衍生物),成功有效製備了相應的1-苄基八氫異喹啉衍生物,為該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生物催化方法。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首先探索在微凝膠上或之內用於酶固定的不同方法,並給出在不同應用中使用μ-半酶的代表性實例。隨後,從綠色化學的角度討論了μ-半酶在實現可持續催化方面的潛力。最後,為進一步改進生物催化μ-半胱氨酸酶(作為交互式軟物質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繪製了未來的方向。【圖文解析】酶的固定化可以通過物理吸附,捕獲或共價結合來實現。選擇合適的固定化策略和載體材料對於固定化酶的適當性能至關重要。
  • 【人物與科研】溫州醫科大學吳戈課題組:銅催化馬來醯亞胺與仲胺和Bunte鹽的氧化硫胺化反應
    銅催化馬來醯亞胺與仲胺和Bunte鹽的氧化硫胺化反應近年來,過渡金屬Bunte鹽與碳親核試劑的氧化偶聯已取得了創新性的研究進展,例如,華東師範大學姜雪峰教授報導了在二氧化碳反應氛圍下,銅催化芳硼酸與Bunte鹽的硫化反應;通過配體調控策略實現鈀催化芳基三乙氧基矽烷轉化為芳硫醚或硫代酯化合物;南京理工大學的易文斌教授報導了銅催化炔酸的脫羧硫化反應。
  • 可逆的人工金屬酶組裝——人工金屬酶的回收利用
    其中,將合成催化劑附著在蛋白質支架上的錨定策略已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它能夠在生物相容和選擇性蛋白質環境中發揮有機金屬催化劑的活性。為使模塊化設計的人工酶發揮最大應用潛力,需要強而可逆的錨定過程,該錨定過程能夠控制組件的組裝和拆卸。控制可逆性將允許蛋白質支架和人工金屬輔因子的回收。為此,人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利用生物素衍生物和替代品或(鏈球菌)親和素突變體的實現可逆性。
  • ...生物資源團隊藉助宏基因組技術發現大量新穎編碼果膠酶基因
    該研究通過宏基因組和富集培養技術,從蘋果渣和牛糞富集獲得的可降解果膠的微生物群落中發現了許多以前未被發現的可降解果膠的細菌,以及1756條編碼果膠酶的基因序列,這將為開發具有優異性質的果膠酶提供寶貴的資源,也為利用農業廢棄物等木質纖維素生物質生產生物質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光催化再登Nature,劍橋大學大神級科學家帶你玩轉光催化!
    通過光催化方法實現了羰基的烷基化胺化雙官能團化反應。2. 使用矽烷作為還原劑,不使用金屬催化劑。有的反應需要加入自由基引發劑。3. 三組分一步反應,底物廣泛,反應速度較快,40 W藍光LED照射,室溫8 h完成。4. 反應中的關鍵點在於烷基自由基和亞胺之間的加成反應。
  • ...教授課題組發表Ni催化的亞胺與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加氫烯化反應
    在所有的製備方法中,利用亞胺和π-體系化合物進行偶聯是最常見的途徑之一,這種偶聯的傳統策略主要依賴於烯基金屬有機物對亞胺進行親核加成(Scheme 1a)。為了避免使用敏感的烯基金屬,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些替代方法:一種是通過還原偶聯或炔烴與亞胺在鹼存在下的烷基化偶聯(Scheme 1b)。
  • 首例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組文庫
    對於目前尚未成功培養的微生物包括為數眾多的植物共生菌,運用宏基因組的研究策略發掘其基因資源,可為醫藥和工業生物技術等領域帶來創新成果。
  • 光催化激活」酶「好生活
    這其中就涉及到我們的嘉賓之一——酶。 我們都知道,酶在生物體內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體通過酶來加速體內的化學反應。酶作為生物催化劑,是由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相比於其他催化劑,酶催化劑在選擇性、催化效率以及反應條件上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酶在工業生物催化中有著重大意義。
  • 四川大學曾小明課題組JACS: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
    在之前的研究中,Weix課題組通過雙金屬協同催化策略實現了芳基三氟甲磺酸酯與芳基滷代物的交叉還原偶聯反應(圖1a),復旦大學施章傑課題組也報導了二苄醚的脫氧還原反應(圖1b)。受這些工作的啟示,四川大學曾小明課題組嘗試實現兩分子不同的酚類衍生物的還原交叉偶聯反應(圖1c)。最近,他們從芳基甲基醚和芳基酯出發,採用二價Cr作催化劑前體,吡啶作配體,Mg作還原劑,實現了該過程。
  • :「從頭」預測納米材料類酶催化活性
    預測結果與目前已知的實驗結果吻合,因此它可望發展成為一種通用而穩健的方法,用於計算機輔助POD納米酶篩選和設計。背景介紹POD是一類幾乎存在於所有生物物種中的酶。在生物體中,它們催化過氧化物(特別是H2O2)與有機物(如苯酚和胺)間的化學反應。
  • 六員環內亞胺的有機催化不對稱曼尼希反應: 方法學與合成應用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催化不對稱曼尼希反應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通過將亞胺受體擴展至環內結構,從而構建多官能團化的手性含氮雜環。一方面,這些環狀亞胺的環張力增強了其與親核試劑的反應活性;另外一方面,環內碳氮雙鍵也避免了E/Z構型異構化的問題。
  • 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製備該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傳統化學法和生物酶拆分法,前者依賴重金屬而後者轉化率有待提高。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如何快速挖掘獲得高性能AmDHs是綠色生物合成手性胺醇領域面臨的難題。
  • 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模擬木脂素生物合成的氧化自由基環化反應
    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模擬木脂素生物合成的氧化自由基環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1:37:25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Jean-Philip Lumb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
  • 構建「酶」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酶賽生物」為客戶定製酶催化...
    酶是一種高效、特異性強、溫和、環保的催化劑。傳統生產和生物酶催化生產相比,通常來說流程更長、效率更低、極端反應條件帶來的設備折舊快、工人健康影響大。以頭孢類抗生素為例,之前需13步化學合成,如今只要2步酶催化,且後者更環保更安全,成本以僅為前者一半。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與實驗室試管燒瓶中的化學反應不同,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多由酶催化,酶作為生物催化劑促進化學轉化,具有環境友好、催化劑負載量低、選擇性高、可持續性、條件溫和、可進化性等特點。因此,酶催化在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不過,天然酶也存在容易失活、底物範圍窄等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Frances H.
  • DNA/RNA-SIP與宏基因組
    SIP技術(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用於從活性微生物種群中回收和分析同位素標記的生物標記物,即提取這些在底物上生長的微生物的生物標記物(通常是核酸或蛋白質)。在最初開發基於DNA和RNA的SIP之後的幾年中,通常的做法是通過靶向基因分析來表徵標記的種群。此類方法通常涉及基於指紋的分析或對包含16SrRNA基因或功能標記基因擴增子的克隆文庫進行測序。
  • Angew:Ni-ZrO2光催化CO2還原制甲烷
    、原位紅外光譜等實時監控方法,原位EXAFS表徵方法,對CO2光化學還原為CH4的過程進行研究,通過13CO2,H2作為反應氣體,在UV-Vis光照射中,在98 kPa壓力中的Ni在UV-Vis光照條件中,進行13CO2交換反應,通過FTIR表徵對物理吸附/化學吸附碳酸物種進行區分、和ZrO2中發生的電荷分離導致被還原。隨後將生成的甲酸鹽、CO轉移到Ni上,作者通過EXAFS表徵驗證了Ni0位點,同時通過FTIR表徵發現Ni0位點上的甲基信號,同時由於光轉化為熱導致Ni位點加熱到394 K。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