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資源團隊藉助宏基因組技術發現大量新穎編碼果膠酶基因

2021-01-10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近日,工程技術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IF 5年=6.732,中科院一區,TOP期刊,生物能源領域頂級期刊]在線發表了我校食品學院生物資源團隊的論文 「Metagenomic mining pectinolytic microbes and enzymes from an apple pomace-adapted compost microbial community」。博士研究生周曼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呂欣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通過宏基因組和富集培養技術,從蘋果渣和牛糞富集獲得的可降解果膠的微生物群落中發現了許多以前未被發現的可降解果膠的細菌,以及1756條編碼果膠酶的基因序列,這將為開發具有優異性質的果膠酶提供寶貴的資源,也為利用農業廢棄物等木質纖維素生物質生產生物質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隨著世界對能源的高度需求和嚴峻的氣候問題,生物質能因其具有原料豐富、可持續、環境友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在利用木質纖維素生產生物質能時,果膠的作用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果膠是植物細胞壁的一個主要成分,在植物細胞中發揮著類似「膠水」的作用,它將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粘結在一起,形成了非常複雜的網絡結構。但正是複雜的結構,阻礙了酶與木質纖維素生物質的接觸,增加了酶解的抗性,降低了酶解轉化木質纖維素產生物質能的效率。宏基因組技術可通過直接測定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所有物種基因組的總和,進而對該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群落進行表徵,是一種新興的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但是由於微生物群落比較複雜,同時為了提高環境樣品的特殊性,通常會耦合富集培養技術來簡化環境樣品的複雜性,提高宏基因組測序的準確性和精度。

  本研究首先將食品廢棄物蘋果渣與牛糞通過進行混合,利用富集培養技術獲得具有高度降解果膠能力的微生物群落。在30天的富集過程中,採用16S rDNA高通量測序和多種理化指標對富集微生物群落的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及理化性質進行實時監測,最終獲得已成功富集地具有高度降解果膠能力的微生物群落。隨後利用宏基因組技術對已獲得的富集群落進行Illumina高通量鳥槍測序,共獲得了約89,623,103條基因序列。最後根據碳水化合物活性酶資料庫(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http://www.cazy.org/)並結合多種生物信息分析手段(如DIAMOND, MEGAN, MetaPhlAn2等)對所獲得的序列進行微生物種類歸屬和注釋。

   結果表明經過30天的富集培養,定向地獲得了具有高度可降解果膠的微生物群落,通過宏基因組測序和多種生物信息發現了許多以前未被發現的可降解果膠的細菌,以及1756條編碼果膠酶的基因序列,其中有129條基因序列與現有資料庫收錄的蛋白質的相似度低於30%,說明這129條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新穎性。

  該研究得到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13068-017-0885-y

編輯:付文婷

終審:薛建鵬

相關焦點

  • 首例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組文庫
    對於目前尚未成功培養的微生物包括為數眾多的植物共生菌,運用宏基因組的研究策略發掘其基因資源,可為醫藥和工業生物技術等領域帶來創新成果。
  • DNA/RNA-SIP與宏基因組
    SIP技術(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用於從活性微生物種群中回收和分析同位素標記的生物標記物,即提取這些在底物上生長的微生物的生物標記物(通常是核酸或蛋白質)。儘管分子指紋技術仍然是快速確認同位素標記的一種有價值的方法,但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擴增子、宏基因組或宏轉錄組對DNA-SIP實驗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從宏基因組中推斷微生物群的豐度,而且研究人員可以將單個基因組儲存、組裝並且探索建立有關標記微生物代謝能力的假說。
  • Science:宏基因組研究挑戰DNA編碼規則
    但一項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的生物又一次打破了既定的規則。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的 Edward Rubin 領導研究團隊,獲得來自 1776 種環境(包括 17 個人體區域)的微生物宏基因組數據,以便在其中尋找重編碼事件(對遺傳編碼的解讀不同於絕大多數生物)。
  •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宏基因組研究通常採用16S rRNA測序以獲得物種譜信息,或採用全基因組隨機測序WGS以得到功能基因譜信息,或兩種策略同時採用。但是受測序技術和實驗方法本身的限制(即短序列和小片段文庫),這些研究會割裂物種譜和功能譜之間的聯繫。
  • 選修1:果膠和果膠酶的實驗解惑
    果膠裂解酶(果膠酶的一種)對蘋果汁有較好的澄清作用,但對葡萄汁效果不明顯。對於柑橘汁,因要求霧樣混濁,應當使用不含果膠酯酶的聚半乳糖醛酸內切酶進行處理。由於果膠裂解酶可避免甲醇的產生,也可避免部分脫酯的果膠同鈣離子形成沉澱,還可避免構成各種水果芳香性成分的酯類物質的損失。
  • Nature:用單細胞基因組探索多樣性
    然而,環境宏基因組數據往往不容許個別物種的基因組組裝,因此,大多數完整的基因組序列來自於培養的微生物。如今,兩個新的大規模研究利用單細胞基因組,直接從未培養的環境樣本中恢復了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Rinke等人利用螢光活化性細胞分選從9個環境樣本中隔離了9,600個單細胞,包括海水、淡水、熱液以及沉積物,其中3,330個單擴增基因組(SAG)是通過多重置換擴增得到的。
  • 揭開果膠酶的神秘面紗
    果膠酶外觀呈淺黃色粉末狀,被稱為四大酶製劑之一。其實果膠酶並不特指某一種酶,而是分解果膠的一類酶的總稱,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膠分解酶和果膠脂酶等。果膠酶能夠分解果膠,瓦解植物細胞壁及胞間層,使榨取果汁變得容易,而且果膠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會讓渾濁的果汁變得變得澄清。
  • 多快好省的宏基因組研究技巧
    近年的研究熱點集中於環境和生物體相互作用的微生物群體,而大量複雜的微生物群體存在培養困難,構成複雜(包括細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病毒甚至小型真核生物)。因此如何用高通量精準的了解這些群體的構成,基因功能分布以及具體的表達活性和代謝狀況成為首要問題。
  • 辣根過氧化物酶催化阿魏酸交聯果膠物化特性
    ,通過實驗室前期研究發現,阿魏酸處理白蘿蔔會對其細胞壁中的果膠產生影響。綜上所述,改性後的果膠白度下降,顏色呈現黃色,這與肉眼觀察到的結果一致。導致改性果膠顏色變黃的原因可能是阿魏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氧化交聯反應,改變了果膠原來的顏色。  2 阿魏酸處理對果膠抗氧化性的影響
  • 通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實現生物催化...
    通過對一系列宏基因組的亞胺還原酶進行篩選和表徵實現生物催化還原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2:48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Nicholas J.
  • 將宏基因組技術應用於病原感染診斷,「予果生物」獲北極光創投首輪...
    本輪融資將用於開拓和教育市場、擴充團隊、試劑盒報證以及持續投入更多新產品研發。予果生物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微生物核酸檢測,專注於將宏基因組技術應用於病原感染診斷,現在北京建立近4000平米的總部;在西安建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具備臨床基因擴增檢驗資質。
  • YC正在大力投資CRISPR基因編碼技術,不懂的進來接受科普吧
    現在有了CRISPR,基因編碼變得低廉、準確且可重複操作。 本文將從非技術性角度對CRISPR進行介紹,其中將涵蓋關於Gene Drive的探討。Gene Drive是一種生物技術,當與CRISPR相結合使用時將賦予基因工程師更強大的能力。本文所涉及的技術細節非常詳盡,對於那些對該技術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還提供了大量備註。文末我還將將對這兩種技術的意義進行簡要概述。
  • 三代宏基因組測序探究人類腸道中染色體外的可移動基因元件
    目前宏基因組研究主要是通過二代測序來進行研究,隨著三代測序技術的發展,PacBio SMRT測序技術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與二代測序方法相比,採用PacBio SMRT長讀長測序技術的三代宏基因組可以減少部分拼接錯誤,提高基因組組裝注釋的準確性和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
  • 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agent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從深海放線菌中發現了具有抗結核桿菌系列活性物質,通過生物合成技術優化改造獲得低細胞毒活性、強抗結核桿菌活性的化合物怡萊黴素E。  科研人員闡明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機制,並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構建突變株,期望構建新結構衍生物,簡化代謝產物組分,並提高目標組分的產量。科研人員對怡萊黴素產生菌進行了基因組測序,根據怡萊黴素的結構特徵,通過生物信息分析和基因敲除技術,確定了負責怡萊黴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圖1,a)和骨架結構的生物合成過程(圖1,b)。
  • 技術貼 | 宏基因組分箱 (Binning)第四課——COG EC RNA注釋統計
    只做宏基因組太單調?為什麼不試試宏基因組Binning呢?一次測序,「宏基因組」+「Binning」兩種分析,微生太幫您一站式處理宏基因組難題。現在,微生太免費向所有人分享Binning的整套分析流程,包含:生信分析代碼和R語言繪圖代碼。我們一共設計了7個課時,每周一次,課表(進度)如下。對Binning分析、R語言繪圖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
  • Nanopore宏基因組測序揭示汙水處理過程中可移動抗生素抗性基因組
    WWTPs中攜帶編碼多耐性質粒細菌的持續存在。這些reads的遺傳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參與質粒融合(即鬆弛酶和IV型分泌系統),表明在多耐藥細菌中存在融合質粒。此外,在同一質粒上檢測到了不同氨基糖苷ARGs亞型的共現(圖 5)。除了ARG亞型之間的共現模式外,Nanopore長序列還鑑定了編碼汞抗性的基因簇。許多類型的插入序列(IS)和轉座(Tn)元件在這些融合質粒上顯示出鑲嵌分布,這可能會增加HGT的可能性。
  • 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 PTEN 家族新成員 PTENβ
    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 PTEN 家族新成員 PTENβ 來源: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27   今日/總瀏覽:6/
  • 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生物冶金的貢獻
    微生物浸礦過程是在一個開放體系中完成的,參與浸礦的微生物種類很多,目前我們發現的浸礦微生物種類還很少,還有大量高效的浸礦微生物資源沒有被發掘,而且已發現的浸礦微生物多屬於化能自養菌,生長緩慢,很難進行人工培養和控制,同時,這些微生物在浸礦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在微生物群落中變化規律和種群間的協同關係我們也不清楚。
  • 天津工生所鹼性果膠酶高效胞外表達研究獲進展
    鹼性果膠酶(Pectate Lyase, PL, EC 4.2.2.2)催化多聚半乳糖醛酸裂解α-1,4-糖苷鍵,產生短鏈的不飽和寡聚半乳糖醛酸,廣泛應用於棉織品前處理,食品加工,植物(麻類)纖維脫膠,汙水處理和造紙製漿等加工過程。近年來,其作為生物精練或者脫膠助劑在麻類脫膠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