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2021-01-11 青島農業大學新聞網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相關研究內容『ERF4 and MYB52 transcription factors play antagonistic roles in regulating homogalacturonan de-methylesterification in Arabidopsis seed coat mucilage》於12月14日在線發表在《The Plant Cell》(中科院分區:1區,期刊影響因子:8.631)上。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丁安明博士、中國科學院青島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唐賢豐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王萌博士和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教授參與該研究。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山東省一流草業學科項目、山東省泰山學者等項目資助。

果膠質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膠質在高爾基體合成時,其半乳糖醛酸殘基(GalA)是高度甲酯化的狀態。當甲酯化的果膠被分泌到胞外後,在果膠甲酯酶(PME)和果膠甲酯酶抑制劑(PMEI)的共同作用下進行去甲酯化過程。果膠質的甲酯化程度會影響細胞壁的流變特性,進而與植物生長發育和抗逆、抗病等過程密切相關。因此,果膠質去甲酯化過程受到植物精確的時空調節。目前雖然已經有多個參與果膠質修飾的轉錄因子或酶被鑑定出來,然而植物如何精準調控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進而調節生長發育過程以對內外部環境做出響應的機制尚不清楚。

AP2/ERF基因超家族的成員ERF4是一個轉錄抑制因子,參與植物莖節伸長、抗病和衰老等過程,但其是否參與植物細胞壁的合成與修飾尚未有報導。本研究發現ERF4在發育早期的種子表皮細胞中高表達,並且與參與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的基因如MYB52、STK、SBT1.7等共表達,暗示其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

通過一系列對erf4突變體種子粘液質的生化、分子和遺傳學分析,該研究揭示了ERF4通過抑制PMEI和SBT1.7基因的表達,促進果膠質去甲酯化。孔英珍課題組曾鑑定到一個MYB轉錄因子MYB52負向調控果膠質去甲酯化過程(Shi et al., 2018)。由於PMEI14和SBT1.7等基因受到ERF4和MYB52共同但是作用相反的調控,團隊進一步探索ERF4和MYB52轉錄因子的關係。酵母雙雜交、Co-IP、BiFC、EMSA和轉錄激活等實驗證據表明,ERF4和MYB52轉錄因子通過其DNA結合結構域AP2/ERF和MYB domain互作,通過互相抑制彼此的DNA結合能力,相互拮抗的調控下遊基因的表達。

該研究揭示了ERF4和MYB52轉錄因子複合體在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中的重要角色,探究了其與已經發表的調控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的轉錄因子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相應的分子調控模型:PMEI13和PMEI15主要受到ERF4的轉錄抑制調控,同時MYB52通過拮抗ERF4的DNA結合能力間接促進PMEI13和PMEI15的表達;相反,PMEI6主要受到MYB52的轉錄激活調控,但同時又受到ERF4間接的的轉錄負調控;PMEI14和SBT1.7則同時受到二者相反作用的調控。erf4 myb52雙突變體的果膠質表現為野生型表型,進一步說明ERF4和MYB52的拮抗作用是一種植物精細調控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分子機制。

圖為ERF4與MYB52互相拮抗調控果膠質的去甲酯化過程

孔英珍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植物細胞壁多糖合成與調控相關的研究,迄今為止與其合作者已經系統鑑定了參與果膠質甲酯化合成的GATL基因(Kong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11; 2013);參與半纖維素合成的XUT1、MUR3、CSLD2、IRX7、IRX14、MUR2等基因(Kong et al., Plant Cell 2012;Kong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15;Yu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14;Hu et 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6; Hu et al.,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6;Shi et al.,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7); 調控果膠質甲酯化修飾過程的轉錄因子BLH2/4(Xu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20)和MYB52 (Shi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18);調控纖維素合成的HDG2轉錄因子(Kong et al., Plant Physiology 2020)。

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a031/6033668

作者:王萌 單位審核人:張玉梅 編輯:曲天澤 張嘉翊 崔冰潔    閱讀:0

相關焦點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擬南芥種皮粘液質中調控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HDG2,揭示了其在種皮粘液質中參與纖維素合成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內容『HOMEODOMAIN GLABROUS2 regulates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seed coat mucilage by activating CELLULOSE SYNTHASE5』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Plant Physiology》(中科院分區:1區,期刊影響因子:7.1)上。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茉莉酸(Jasmonate, JA)激素是植物體內一類非常重要的脂類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某些重要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葉片表皮毛的起始、花青素的積累及抗凍害反應等。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作用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
  • Plant Cell|細胞分裂素調控植株再生新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發育與環境適應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向鳳寧教授團隊在植株再生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論文以山東大學為第一和通訊作者單位,研究團隊劉振華助理研究員、博士後代學煥及已畢業博士李娟為共同第一作者,向鳳寧教授為通訊作者。
  • Plant Cell|兩個相互作用的乙烯響應因子調節植物的熱脅迫響應
    #BioArt植物#責編 | 王一溫度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以及地理分布。在過去的200年間,人類活動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導致全球變暖,預計氣溫將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約0.8°C ~1.2°C。全球變暖的危害之一就是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1,2】。因此,解析植物應對高溫脅迫的分子機制對於未來提高農業生產總量,保證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 Plant Cell | 英國利物浦大學通過調控景天酸代謝途徑研究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2020年2月12日The plant cell發表了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James Hartwell和Peter J. D.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教授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題為Phylotranscriptomics in Cucurbitaceae Reveal Multiple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 and Ke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nnovations的研究論文。
  • Plant Cell| 揭示春化作用使植物的源庫身份發生逆轉的分子機制
    植物具有非凡的儲存能量的能力,首先是利用光子的能量將碳固定在光合組織器官(源)中。反過來,固定下來的碳被運輸到不同的植物組織(庫),以推動生長和發育。同時,富含碳儲存的庫器官後來可以成為源,因為它們可以調動其儲存的產物來為新出現的源組織供能。植物器官作為庫或源的身份是一個動態過程,既由內源發育信號指定,也由特定環境刺激的響應,這是一個由內源發育信號和特定環境刺激共同決定的動態過程。
  • 鄭州師範學院「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
    我國是經濟植物大國,具有資源優勢。培育和利用經濟植物資源,對滿足我國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繁榮我國工農業經濟有著重要意義。在鄭州師範學院裡,活躍著這樣一支科研創新團隊,他們推進科研創新,潛心教書育人,積極服務社會,他們就是「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in the Arabidopsis Root Epidermis 的研究論文。更廣泛地說,本研究闡明了逆境條件和植物細胞命運控制之間的一種新的調控聯繫。文章連結: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20/05/05/tpc.19.00773IN BRIEF 文章連結: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20/05/05/tpc.20.00313推薦閱讀:Molecular
  • 中北大學在Cell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中北大學青年教師梁君飛在國際著名期刊iScience(Cell子刊)上發表題為《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Realized in Three-Dimensional Holey Graphene/SnO2Composite Anodes》的研究論文。
  • 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實驗植物學雜誌(JXB)的目的是發表能增進我們對植物生物學理解的論文。原始研究應提供有關基本過程或機制的新信息,包括為改善植物以可持續生產食品,燃料和可再生材料的基礎過程或機制。在確定論文是否合適時,將考慮工作的廣度及其對植物科學界的意義。
  • Plant Cell:植物細胞核基因組完整性的維持
    近日,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黃海課題組科研人員與英國劍橋大學及John Innes Centre的Janneke Balk博士研究組合作在國際植物科學領域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The DUF59 family gene AE7 acts in the cytosolic 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 pathway
  • ...51)生命學院李積勝副教授在雙一流期刊Molecular Plant發表論文
    近日,生命學院李積勝副教授課題組在植物科學top期刊Molecular Plant(雙一流A刊,影響因子10.8)在線發表題為「Hydrogen Sulfide Positively Regulates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through Persulfidation of SnRK2.6 in Guard Cells」論文,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為了適應周圍環境光信號和生物鐘節律的變化,大多數具有固著生長習性的植物,已經進化出了複雜而靈活的信號網絡,它直接精細調控各種生理活動和發育過程。例如,在自然界中,處於黑暗環境的幼苗進行暗形態建成發育,下胚軸快速伸長,子葉閉合黃化,產生頂端彎鉤,這種完美形態有利於幼苗穿破土壤而進入光照環境,然後立即啟動光形態建成發育,抑制下胚軸伸長,子葉張開轉綠,開始接收光能進行光合作用,研究其信號轉導過程有助於我們從分子微觀水平探索生命的奧秘。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H2S)是目前公認的一種信號分子,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逆境脅迫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包括細胞自噬和脫落酸(Abscisic近日,西班牙塞維亞大學(Universidad de Sevilla)植物生物化學和光合作用研究所Cecilia Gotor團隊在The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創新團隊對PdC3H17調控木材形成研究取得重要...
    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創新團隊對PdC3H17調控木材形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油菜素內酯(BR)是一類重要的植物類固醇激素,在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對BR下遊調控網絡的作用尚不清楚。
  • 李雲海團隊《Plant Cell》揭示植物的「投資智慧」
    植物的枝幹包括主枝和圍繞主枝生長的側枝,主枝和側枝的交錯構成了自然界多姿多彩的植物形態(圖1,A)。每一條小側枝上,可以著生葉片以進行光合作用,還可以開花結果。但是,生成的側枝過多,意味著每條側枝分配到的營養資源就越少,進而影響種子形成;生成的側枝過少,則意味著根所吸收的營養資源沒有物盡其用。因此,聰明的植物懂得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投資」側枝發育,什麼時候該選擇保留資本。例如,高氮肥下水稻側枝(分櫱)數目要明顯多於低氮肥條件,使得水稻可以在高氮肥條件下獲得更高產量(圖1,B)。
  • Plant Cell | 首次繪製擬南芥mRNA和ncRNA的m5C甲基化圖譜
    近日,植物學頂級期刊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Wide Mapping of RNA 5-Methylcytosine in Arabidopsis mRNAs and Noncoding RNAs」 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