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2020-12-15 青島農業大學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擬南芥種皮粘液質中調控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HDG2,揭示了其在種皮粘液質中參與纖維素合成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內容『HOMEODOMAIN GLABROUS2 regulates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seed coat mucilage by activating CELLULOSE SYNTHASE5』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Plant Physiology》(中科院分區:1區,期刊影響因子:7.1)上。

植物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果膠質等多糖分子交織形成的複雜網絡結構,在植物生長發育、形態建成、信號傳導及物質運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植物抵禦外界病原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線。纖維素是地球上含量最為豐富的細胞壁多糖,對於維持細胞的機械支撐強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對於纖維素的合成機制已經了解的比較清楚,但對於纖維素合成的轉錄調控因子仍然知之甚少。

該研究通過原位雜交、酵母單雜、HPLC單糖分析、免疫組化等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實驗證實HD-ZIP IV亞家族的轉錄因子HDG2通過結合啟動子中的L1-box順式作用元件直接激活纖維素合酶5基因 (CESA5)的表達,首次揭示了轉錄因子HDG2通過正向調控纖維素合酶CESA5基因表達,進而調控粘液質中纖維素合成的轉錄調控機制,並提出了一個調控纖維素合成的多層轉錄調控模型:位於第一層的轉錄調控因子是AP2和MBW複合體,位於第二層的轉錄調控因子是TTG2和GL2,HDG2則位於第三層,它直接促進纖維素合酶CESA5和功能蛋白Fei2的表達,進而參與調控纖維素的合成和組裝,該研究為揭示纖維素合成的轉錄調控網絡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1 hdg2突變體表現出粘液質缺陷和結晶化纖維素含量降低的表型


圖2 HDG2在粘液質中的轉錄調控網絡圖


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孔英珍教授、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裴勝強博士、王易平博士、胡瑞波研究員和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教授為該工作做了主要貢獻。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一流草業學科項目和山東省泰山學者等項目的資助。

文/王萌

相關焦點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木質素的存在,細胞壁中豐富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多糖類物質難以被充分利用,從而制約了畜牧業、造紙和生物能源的生產效率,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木質素主要存在於秸稈和木材中。每年我國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各類秸稈高達7億多噸,而玉米秸稈約有3.5億噸。玉米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種植面積位居前三的作物,除了作為糧食外,也是青貯飼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的重要原料。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MYB轉錄因子調控苦蕎蘆丁合成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蕎麥基因資源創新小組題為『Jasmonate-responsive MYB factors spatially repress rutin biosynthesis in Fagopyrumtataricum 』的研究論文。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研究文章。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
  • 安徽農大李培金團隊揭示植物花期調控關鍵新基因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團隊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轉錄因子對植物的發育、生長和代謝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研究發現,擬南芥bHLH類的轉錄因子MYC2是茉莉酸JA信號重要的轉錄因子,同時參與了多種信號途徑之間的互作等。 在陳曉亞的指導下,該課題組博士生洪高潔等用多種實驗技術,證明MYC2通過直接激活擬南芥倍半萜合酶基因TPS21和TPS11來調控倍半萜的合成和釋放,同時發現MYC2能與DELLA、JAZs蛋白發生競爭性相互作用,協調GA和JA信號傳導,並促進擬南芥花中倍半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深入解析種子萌發的遺傳特性和分子機制,對於提高水稻的穗發芽抗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種子的萌發受到外界生長環境和內源激素的精細調節,其中激素對種子萌發的調控機制一直是種子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ABA-GA(赤黴素)拮抗為中心的調控通路。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JA也是重要的種子萌發調控激素,但JA是否與主要調控激素ABA存在互作,以及具體的分子調控機制至今未知。
  • 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創新團隊對PdC3H17調控木材形成研究取得重要...
    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創新團隊對PdC3H17調控木材形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油菜素內酯(BR)是一類重要的植物類固醇激素,在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對BR下遊調控網絡的作用尚不清楚。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
    白菜花序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該研究組長期從事miRNA生物合成分子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的研究,曾經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蔬菜作物白菜中識別出大批miRNA基因的天然反義轉錄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新發表的論文首次報導了miR398基因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R398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該結果為人們深入探究生物體內基因沉默和表達調控的秘密,在實踐中通過miRNA和天然反義轉錄本改良作物重要農藝性狀提供了科學依據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研究發現植物氣孔開閉調控新機制
    為適應環境的影響,植物的氣孔會經常開閉,這對於植物平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攝入和蒸騰過程中水分的釋放是很重要的。但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日前,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葡萄糖是保衛細胞(植物氣孔的兩個「唇」)中主要的澱粉代謝產物,並且在藍光誘導的氣孔開放過程中,葡萄糖是氣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新機制。保衛細胞中的澱粉降解是藍光誘導下氣孔打開的標誌之一。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轉錄因子對植物的發育、生長和代謝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研究發現,擬南芥bHLH類的轉錄因子MYC2是茉莉酸JA信號重要的轉錄因子,同時參與了多種信號途徑之間的互作等。 在陳曉亞的指導下,該課題組博士生洪高潔等用多種實驗技術,證明MYC2通過直接激活擬南芥倍半萜合酶基因TPS21和TPS11來調控倍半萜的合成和釋放,同時發現MYC2能與DELLA、JAZs蛋白發生競爭性相互作用,協調GA和JA信號傳導,並促進擬南芥花中倍半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實現木質素合成精準調控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研究組通過對木質素合成進行細胞特異性精準調控,實現了木質纖維生物質利用效率的顯著提高,同時增加植物木質纖維生物質的積累
  • 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由於近年來野生丹參資源匱乏,人工種植丹參品質退化嚴重,如何提高丹參中活性成分酚酸類與丹參酮的含量成為中藥資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深入解析丹參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是開展丹參活性成分代謝工程的基礎。研究表明遺傳操縱轉錄因子能夠顯著促進植物中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