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5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of the MYB/bHLH/WD40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花青素就是其中一類廣泛存在於高等植物中的苯丙烷類化合物,使植物的花朵、果實、莖稈、葉片等器官呈現紅色、紫色以及藍色等色彩。花青素不但有助於植物抵禦紫外線輻射、強光、低溫、營養缺乏等逆境脅迫,而且在植物與昆蟲互作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花青素的積累被認為是一種可視化的分子標記,用來判斷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否遇到不良環境。然而,不良環境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迄今並不十分清楚。

植物為了應對不良的環境條件,在加速合成次生代謝產物的同時又減慢生長,從而協調抗逆與生長之間的平衡。赤黴素(GA)是促進植物生長的重要激素,受GA信號傳導途徑關鍵因子DELLA蛋白的負調控。逆境條件下,GA含量降低,DELLA蛋白積累,導致植物生長遲緩與矮小及花青素含量增加,幫助植物在逆境下生存。那麼DELLA蛋白是如何協調植物生長和防禦的呢?

博士研究生謝燁等在研究員黃繼榮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遺傳、生理、分子和生化實驗,發現DELLA蛋白在低溫、低氮和低磷等環境脅迫下大量積累,通過與花青素合成負調控因子MYBL2和JAZ家族蛋白的相互結合,從而解除它們對花青素合成轉錄複合體MYB/bHLH/WD40形成的抑制,進而啟動花青素合成基因的表達、促進花青素的合成。這項研究揭示了調控植物生長與花青素介導的逆境適應之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該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和基金委的資助。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2017-06-06 18:24 來源: 科技日報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為推動更大範圍植物離體快繁、生物育種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植物幹細胞主要存在於莖端、根端和形成層,莖端幹細胞通過不斷分裂與分化形成植物的地上部分;根端幹細胞形成植物的地下部分。外源施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誘導植株再生,是德國科學家Skoog和Miller在1957年的重大研究發現。
  • 聊聊非編碼RNA在花青素合成研究中的新思路
    顏色是植物最重要的品質性狀之一,是植物進化過程中最具適應意義的表型性狀。花青素是使植物呈色的一種重要色素,它對於植物品種色澤改良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此外,花青素還參與了植物環境脅迫應答、病原菌和昆蟲脅迫應答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山東農大揭示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帶領的研究團隊就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以《B類細胞分裂素響應因子通過對WUSCHEL基因的雙重調控作用決定幹細胞的活動》為題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對推動植物離體快繁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也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茉莉酸(Jasmonate,JA)激素是植物體內一類非常重要的脂類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某些重要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葉片表皮毛的起始、花青素的積累及抗凍害反應等。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該研究發現,CNGC18(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18)作為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在擬南芥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中發揮核心作用。  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方向受到來自胚珠的引導信號的精細調控,確保花粉管準確找到胚珠珠孔,並進入胚珠,從而使兩個精子細胞被送入胚珠,完成雙受精。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發現,RVE1和RVE2可以促進種子休眠,同時抑制紅光/遠紅光介導的萌發,並且二者在遺傳上位於phyB的下遊。
  • HY5-DEWAX模塊調控植物UV-B耐受性的機制
    ,揭示了DEWAX與HY5協同調控植物對UV-B耐受性的機制。該研究還對DEWAX轉錄因子的下遊靶基因進行了鑑定,發現除了參與角質層生物合成的基因外,DEWAX還會負調控花青素和類黃酮生物合成相關的基因。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茉莉酸(Jasmonate, JA)激素是植物體內一類非常重要的脂類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某些重要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葉片表皮毛的起始、花青素的積累及抗凍害反應等。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獲得新發現,擬南芥表皮毛時序性發育機理被揭示
    美女小倩是一個十分愛好科學的人,對於科學研究方面的新奇知識很感興趣,給大家推出很多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方面,這幾年的進步很大,近期科學家開始進一步的進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從而獲得了新的突破,科學家在研究植物發育和生長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直新的機制,這個新發現將會給未來植物類的研究,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和途徑。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進而調控粒型與抗...
    5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研究組的研究成果,題為UDP-glucosyltransferase regulates grain siz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associated with
  • 科學家揭示 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陸成寬)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研究人員,系統鑑定了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闡明了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揭示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分子機理
    在被子植物中,開花使植物從營養生長階段順利過渡到生殖生長階段,從而保證植物種子的產生。植物開花的過程受到內外源因素、各種信號網絡及眾多基因的綜合調控。此前研究表明,除了傳統的開花誘導途徑之外,植物激素茉莉酸信號途徑也參與了開花誘導過程;然而,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
  • 揭秘植物「身材」管家:獨腳金內酯信號傳導有「絕活兒」雙功能抑制...
    ,突破了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研究的瓶頸,發現一系列調控自身轉錄的轉錄因子,同時參與了抑制蛋白調控分枝等重要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此外,獨腳金內酯作為根際信號促進寄主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的共生,有助於植物吸收水分和營養,但也會刺激寄生雜草種子的萌發,造成農作物的嚴重減產。因此對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李家洋院士團隊長期從事獨腳金內酯的合成及信號轉導研究。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