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進而調控粒型與抗...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5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研究組的研究成果,題為UDP-glucosyltransferase regulates grain siz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flux redirection in rice。該研究工作報導了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重新定向,進而同時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抗逆性的新機制。

  粒型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水稻產量經常遭受乾旱、高鹽和高溫等非生物脅迫的影響,如何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增強水稻抗逆性是對科研人員和育種工作者的挑戰課題。植物需不斷調整體內代謝流以適應不同發育時期和生長環境,但在作物中對此了解甚少。

  林鴻宣研究組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定位克隆到一個同時調控水稻粒型與抗逆性的QTL GSA1 (Grain Siz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1)。GSA1是粒型與抗逆性的正向調控因子,過表達GSA1增加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同時提高水稻對高鹽、乾旱及高溫的抗性。核苷酸多態性分析顯示,GSA1在非洲野生稻馴化為非洲栽培稻以及亞洲野生稻馴化為粳稻的過程中受到人工選擇。GSA1編碼一個水稻糖基轉移酶UGT83A1,體外實驗證實GSA1具有廣譜的糖基轉移酶活性,以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為糖基供體,以山奈酚、柚皮素及槲皮素等黃酮類代謝物為糖基轉移受體,調控水稻體內黃酮糖苷譜,間接影響黃酮介導的生長素極性運輸及生長素相關基因表達量,最終通過影響細胞分裂和細胞增殖而調控水稻粒型。同時GSA1也可以將松柏醇、對香豆醇及芥子醇等木質素單體作為糖基轉移受體,進而調控木質素含量,這可能也是調控水稻粒型的原因。GSA1CG14(非洲稻位點)中位於Plant Secondary Product Glycosyltransferase (PSPG)保守結構域內的胺基酸變異A349T導致GSA1CG14結合UDP的能力比GSA1WYJ(亞洲稻位點)明顯下降,糖基轉移酶活性顯著降低,而位於非保守域的胺基酸變異A246V則對底物結合及糖基轉移酶活性無影響。木質素合成途徑以及黃酮代謝途徑是苯丙烷通路的重要分支。進一步研究表明,逆境脅迫下GSA1參與代謝流從木質素合成途徑重新定向於黃酮糖苷合成途徑,木質素合成途徑下調而黃酮糖苷包括花青素合成相關通路上調,導致水稻抗逆性的增強。過量表達GSA1WYJ顯著增加逆境脅迫下黃酮糖苷及花青素的含量,引起水稻抗逆性增強。而敲除GSA1造成逆境下代謝流重新定向的紊亂,黃酮糖苷合成受阻,水稻抗逆性減弱。

  該研究揭示了糖基轉移酶通過調控代謝流重新定向進而同時調控水稻粒型與抗逆性的新機制,為培育高產高抗作物新品種提供了有價值的基因資源。

  林鴻宣研究組博士後董乃乾為論文第一作者,單軍祥、葉汪薇等對該工作做出了貢獻,該研究得到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員王勇、博士孫雨偉的大力幫助。該工作獲得科技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GSA1正向調控水稻粒型與抗逆性

圖2 GSA1調控代謝流重定向進而調控粒型與抗逆的模式圖

相關焦點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題為「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15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Width and Size in Rice」研究論文,利用水稻粒型突變體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揭示特定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芃辰)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州飛課題組揭示了吲哚乙酸糖基轉移酶(OsIAGLU)基因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作用機理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植物所揭示植物中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植物體內一種新的蛋白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開花的機制,並且建立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O-GlcNAc修飾參與植物發育過程的新功能。研究結果為表觀遺傳調控植物發育開闢了新途徑,同時也為進一步研究O-GlcNAc信號調控植物發育及外界環境響應的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協同調控中心因子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巫永睿課題組在Plant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B3 Domain-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ZmABI19 Coordinates Expression of Key Factors
  •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徑中的關鍵酶——草醯輔酶A脫羧酶,揭示了草酸代謝參與籽粒儲藏物質積累和營養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  草酸是最簡單的二元酸,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非常高。草酸在調控金屬脅迫、離子平衡和昆蟲防禦等方面起積極作用。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通過對疫黴菌轉錄組分析、效應蛋白單倍型分析和功能鑑定, 揭示了效應蛋白協同作用致病的新機制, 並在隨後的研究中闡明了多個效應蛋白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機制.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團隊發現了稻瘟菌效應蛋白AvrPiz-t通過靶向水稻的泛素蛋白酶體途徑、鉀離子通道以及轉錄因子等多種策略抑制水稻的基礎防衛反應. 中國農業大學的團隊發現了稻瘟真菌中的一種糖基轉移酶ALG3, 通過糖基化修飾關鍵效應蛋白Slp1, 幫助真菌逃避水稻免疫系統的識別; 鑑定了稻瘟真菌中與毒性相關的特異幾丁質酶並解析了其蛋白結構.
  • 中山大學揭示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和二醯甘油激酶協同調控植物抗冷反應
    該研究揭示了冷害脅迫下擬南芥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和二醯甘油激酶DGK2、DGK3和DGK5調控二醯甘油(DAG)、三醯甘油(TAG)和磷脂酸(PA)的動態平衡,維持膜系統的完整性及細胞內氧還狀態,從而影響植物對冷害的抗性反應。研究結果為闡釋植物脂質分子參與非生物逆境應答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植物遭受冷害逆境時,細胞內脂質代謝活動非常活躍。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段成國課題組和研究員朱健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3K27me3 recognition wit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BioArt植物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8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佳偉研究組的研究論文。體細胞胚發生是指植物體細胞在特定誘導條件下,再生為胚胎並進而發育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它是現今創製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方式。
  •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解析C-糖基轉移酶的結構與催化機制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沈月全課題組解析C-糖基轉移酶UGT708C1的結構與催化機制C-糖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是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之一。C-糖基轉移酶負責催化不同的糖基轉移到糖基受體上,形成C-C糖苷鍵,生成C-糖苷類化合物。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葡萄糖進入細胞後,會部分進入氨基己糖生物合成途徑,生成UDP-GlcNAc,進而將糖基連接在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上,調節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1】。發現在小鼠體內敲低O-GlcNAc轉移酶(OGT)之後,眼睛、氣管等多個部位出現纖毛缺陷。利用氣管上皮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等,發現抑制OGT活性或敲低其表達導致纖毛的數量減少和長度縮短,並在頂端出現異常隆起的小包。利用超高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發現OGT在基體/中心粒的外周呈現有規則的分布。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葡萄糖進入細胞後,會部分進入氨基己糖生物合成途徑,生成UDP-GlcNAc,進而將糖基連接在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上,調節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1】。在本項研究中,周軍教授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O-GlcNAc修飾對纖毛的調控及相關機制。發現在小鼠體內敲低O-GlcNAc轉移酶(OGT)之後,眼睛、氣管等多個部位出現纖毛缺陷。利用氣管上皮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等,發現抑制OGT活性或敲低其表達導致纖毛的數量減少和長度縮短,並在頂端出現異常隆起的小包。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