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2020-09-29 中國青年報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大約50年前,法國科學家Jacob和Monod發現乳糖操縱子,首次提出基因表達受到蛋白調控。阻遏蛋白Lac I和代謝物激活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也稱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in,CAP)被證明能夠直接結合乳糖操縱子,分別發揮轉錄抑制和轉錄激活的功能。因此,學界對轉錄因子如何抑制及激活轉錄產生研究興趣。大約30年前,Thomas A. Steitz研究組解析出CAP/CRP與DN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該結構首次展示轉錄因子識別DNA的方式。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其對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說,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其中,轉錄激活按照轉錄因子結合位點距離核心啟動子區域遠近分為兩類,結合位點位於啟動子核心區域上遊稱為第一類轉錄激活(Class I),結合位點與啟動子核心區域稍有重疊稱為第二類轉錄激活(Class II)。2016年、2017年,Richard H. Ebright和Thomas A. 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

在探索CAP轉錄激活機制的同時,David C. Fritzinger發現一種機制特異的轉錄因子MerR,其能夠結合在耐汞基因簇啟動子核心區域,與RNAP的結合位置完全重疊,在一般情況下,抑制下遊基因表達;胞內汞離子濃度高時,則激活下遊基因表達。該現象與上述Class I和Class II的轉錄激活調控方式完全相悖,因為MerR的結合位置與RNAP結合位置完全重疊,按照此前的規律其應該只發揮轉錄抑制功能,且MerR調控的基因啟動子DNA的-35區和-10區間隔為19bp,而細菌RNA聚合酶只能識別-35區和-10區間隔為17±1的啟動子。科研人員在多種細菌中發現該類轉錄因子的存在,因此該類蛋白被命名為MerR家族轉錄因子,能夠感受胞內的金屬離子、氧化狀態及抗生素脅迫。自20世紀90年代,科研人員利用DNA足跡手段,發現MerR處於抑制態和激活態時,其結合的啟動子DNA構象可能有較大的構象變化。Thomas V. O』Halloran研究組針對MerR家族蛋白進行晶體結構研究,從2003年到2015年,科研人員分別解析CueR apo protein,CueR-DNA二元複合物及CueR-Ag+-DNA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闡明該家族成員在不結合配體時,結合標準的B型雙鏈DNA;結合配體後,能夠使B型雙鏈DNA發生約90度的彎折,使其局部區域呈現出A型雙鏈DNA的構象,這為該類轉錄因子的激活機制增加了神秘面紗。鑑於其轉錄調控方式的特殊性,科研人員將MerR家族轉錄激活方式命名為非典型的轉錄激活或Class III轉錄激活。

為揭示MerR家族轉錄因子的轉錄激活機制,張餘課題組以大腸桿菌中感應銀離子和亞銅離子的CueR蛋白為研究對象,解析CueR、Ag+、啟動子DNA及RNA聚合酶的轉錄激活複合物電鏡結構。結果顯示,CueR結合在啟動子DNA的兩個關鍵區域-35區和-10區之間,使雙鏈DNA在四個位置發生較大程度彎折,特別是位於CueR二聚體中心的位置,DNA發生約90度的彎曲。這種由CueR結合導致的啟動子DNA彎曲,使19bp的-35/-10間隔區域重新壓縮到17bp的物理距離,從而使RNA聚合酶能夠啟動下遊基因轉錄。此外,該複合物結構顯示,雖然CueR在啟動子DNA上的結合位點與RNAP聚合酶的結合位點完全重疊,但是CueR結合在啟動子DNA的一側,而RNAP結合在啟動子的另一側,CueR與RNA聚合酶沒有相互作用,二者互不幹擾,這一點與Class I及Class II的轉錄激活機制完全不同。該研究解析以CueR為代表的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複合物結構,揭示該類轉錄激活蛋白不依賴與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僅通過改變DNA構象激活轉錄的分子機制。

張餘課題組博士生方城力和美國西北大學博士Steven J. Philips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馮鈺、西北大學教授Thomas V. O』Halloran、張餘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浙江大學電鏡中心以及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的支持,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計劃(B類)和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資助。

論文連結

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來源:中科院

相關焦點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
    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5月27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transcriptioninitiation by bacterial ECF σ factors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8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佳偉研究組的研究論文。體細胞胚發生是指植物體細胞在特定誘導條件下,再生為胚胎並進而發育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它是現今創製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方式。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段成國課題組和研究員朱健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3K27me3 recognition wit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 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最近,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謝曉亮實驗室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葛顥研究員合作,揭示了細菌內轉錄隨機爆發現象(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的分子機制,這種隨機性是很多細胞和組織中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表達量不同的主要根源之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捕獲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動態過程
    3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與美國Rutgers University的Richard Ebright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RNA extension drives a stepwise displacement of an initiation-factor
  •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進展根是植物登陸後進化的器官的角度揭示了根起源和進化的分子路線。生長素信號通路直接激活CrWOXA的表達以形成根創始細胞(root founder cell),接著CrWOXA直接激活CrWUL的表達使得根創始細胞分裂為根尖。CrWOXA和CrWUL都是WOX家族的轉錄因子基因。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Cell》
    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能感染人和其它動物,也能感染植物。面對病原體的攻擊,植物怎麼辦?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病原體想要感染植物,需要先穿過細胞膜。發現有病原體入侵後,細胞膜能發出「警報」。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協同調控中心因子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巫永睿課題組在Plant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B3 Domain-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ZmABI19 Coordinates Expression of Key Factors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2月1日,Plant Phys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CRY2光激活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闡明了CRY2光誘導寡聚化的分子機制,也闡明了FAD光還原如何導致其寡聚化的分子機理。
  • Cell| 揭示廣泛存在於細菌中的逆轉錄酶系統是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2020年11月5日,Cell在線發表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分子遺傳學系Rotem Sorek團隊的題為Bacterial Retrons Function In揭示了廣泛存在於細菌中的逆轉錄酶系統是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其機制主要是通過阻礙噬菌體感染介導抗噬菌體活性的產生。逆轉錄酶是由一個非編碼RNA(ncRNA)和一個特殊的逆轉錄酶(RT)組成的遺傳元件。RT以ncRNA為模板,生成RNA和DNA組分共價連接的嵌合RNA/DNA分子。
  • 【學術前沿】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陳曉亞研究組繪製擬南芥葉片...
    【學術前沿】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陳曉亞研究組繪製擬南芥葉片胞外囊泡脂質圖譜 2020-07-30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的動態過程
    3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與美國Rutgers University的Richard Ebright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RNA extension drives a stepwise displacement of
  • 研究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attenuate plant thermotolerance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