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 | 細菌逆轉錄酶在抗噬菌體防禦中的作用
2020年11月5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分子遺傳學系Rotem Sorek研究組在Cell 雜誌上發表文章Bacterial Retrons Function In Anti-Phage Defense,揭示了廣泛存在於細菌中的逆轉錄酶系統是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能基因編輯
實際上,就像CRISPR一樣,反轉錄子也是細菌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保護細菌免受一種被稱作「噬菌體」的病毒的攻擊。研究人員檢查了多個反轉錄子系統,並發現它們可以通過誘發被感染細菌自我毀滅,從而提供一種針對廣泛噬菌體的防禦機制。研究人員聚焦於反轉錄子 Ec48——這是一個在細菌中具有中心抗噬菌體功能的複合體,並發現了它可以保護同源重組蛋白RecBCD的證據。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有基因編輯潛力
實際上,就像CRISPR一樣,反轉錄子也是細菌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保護細菌免受一種被稱作「噬菌體」的病毒的攻擊。研究人員檢查了多個反轉錄子系統,並發現它們可以通過誘發被感染細菌自我毀滅,從而提供一種針對廣泛噬菌體的防禦機制。 研究人員聚焦於反轉錄子Ec48——這是一個在細菌中具有中心抗噬菌體功能的複合體,並發現了它可以保護同源重組蛋白RecBCD的證據。
-
Nature:新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噬菌體感染
2019年10月8日訊/生物谷BIOON/---cGAS-STING途徑是動物中細胞自主性先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菌中也檢測到了cGAMP產生,在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中已發現所產生的cGAMP激活降解細菌內膜的磷脂酶,但是它的生物學作用仍然是未知的。圖片來自cGAMP/wikipedi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cGAMP信號轉導是細菌中常見的一種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04: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和Gil Amitai合作發現了環GMP-AMP(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機制
-
Cell:揭示精細胞存在廣泛的轉錄掃描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19.12.015。這項研究著重關注生物學的一個奧秘:人精細胞激活的基因數量是迄今為止最多的(90%),這種模式也在小鼠、鳥類和果蠅等其他物種中觀察到。大多數器官中的細胞表達大約60%的遺傳密碼,或僅表達某種細胞類型完成它的特定任務所需的一部分基因。
-
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如何起作用的?
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可以減少體內愛滋病病毒的數量。如果一個人堅持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在限制病毒的影響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儘管各地區和人口之間存在不平等現象,但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進步使許多愛滋病毒感染者的壽命與沒有愛滋病毒的人相當。 這種療法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防止感染。
-
《細胞》:揭開35年未知真相,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菌反轉錄子的自然功能
最終篩選出的基因中,一個片段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那段基因包含著一個反轉錄酶基因,還有一段並不編碼任何已知細菌蛋白的DNA。結合此前一些反轉錄酶參與細菌防禦的報導,研究者們很快把重點轉移到了反轉錄上,他們很快發現,反轉錄酶基因在位置上明顯非常靠近細菌的防禦系統,比如其中一個反轉錄酶的基因,在變形菌門和厚壁菌門的不同細菌中發現了102個同源物,其中60個(59%)都與抗噬菌體操縱子非常近。
-
...細菌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
該研究探討了與細菌耐受抗菌藥物相關的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進一步闡明了乙醯基轉移酶類GNAT-RHH毒素-抗毒素系統的轉錄調控機制。錢宏亮和於昊同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歐竑宇、賀新義和甘建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發展、現狀與下一個十年
1.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發展1981年,人類歷史上第一例愛滋病病例在美國被報告。1983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在被定義為病原微生物。四年後,第一個愛滋病藥齊多夫定(Zidovudine)被美國FDA批准,並開啟了抗逆轉錄病毒化療的新紀元。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科學家們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感染愛滋病毒的細胞持續存在腦脊液中doi:10.1172/JCI127413近日,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接受長期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的愛滋病毒陽性患者中,約有一半的人的腦脊液中含有愛滋病毒感染細胞。
-
Science:探秘逆轉錄酶的多功能性
專題:Science報導對 HIV 在人類細胞中的複製來說, HIV 必須將其單股 RNA 的基因組轉化成為可以整合至宿主基因組中的雙股 DNA 。這一複雜的過程需要有數種酶的活性,其中包括涉及 DNA 合成、 RNA- DNA 複製中間產物中 RNA 鏈的降解、核酸鏈的置換以移除剩下的 RNA 及 DNA 片斷,使得第 2 條 DNA 鏈得以合成以及核酸鏈的轉移使得新合成的 DNA 可以在模版內或模版間移動等酶的活性。不同尋常的事,所有這些任務都是由一種單一的酶來進行的: HIV 逆轉錄酶( RT )。
-
Nature子刊:新研究揭示HIV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的藏身之處
2019年12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了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HIV在體內潛藏的地方。在動物模型中,他們指出這種病毒可能潛藏在脾臟和腸道的淋巴結中。他們認為這些淋巴結是HIV在治療停止後準備重新反彈的堡壘。
-
PNAS:片段篩選發現HIV逆轉錄酶抑制劑
能夠有效抑制HIV-1逆轉錄酶活性,為HIV-1預防和治療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信息。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飽和轉移磁共振和體外活性實驗的方法,發現了HIV-1逆轉錄酶的片段抑制劑,與非核苷酸類的RT抑制劑(NNRTI)和核苷酸RT抑制劑(NRTI)相比,這種片段抑制劑在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上存在很大不同。
-
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圖片來自Cell,doi:10.1016/j.cell.2017.06.0122017年7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來自嗜熱裂孢菌(Thermobifida fusca)的I型CRISPR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的圖片,揭示出它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步驟
-
Nature:利用CRISPR/Cas系統開發出一種存儲轉錄事件的細胞記錄設備
mRNA是當基因被激活和讀取時產生的編碼遺傳信息的分子,這一過程稱為轉錄。科學家們能夠通過測量細胞中存在的mRNA分子來準確地研究基因的活性。然而,基因轉錄的痕跡快速地消失---mRNA是高度不穩定的,而且細胞經常在短時間後降解它。
-
Cell: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機制
套式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由非結構蛋白12編碼,縮寫為nsp12)在RdRp 全酶(holo-RdRp,包括nsp7/nsp82/nsp12)中發揮作用,合成所有病毒RNA分子。RdRp是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物的靶點。
-
儘管接受了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但HIV仍可能在大腦中持續存在
雖然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可以有效地阻止愛滋病毒的複製,但病毒遺傳物質仍存在於長期休眠的免疫細胞中,即病毒庫。如果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被終止,當這些宿主細胞被激活時,病毒會反彈,這是長期緩解的主要障礙,最終是治癒。 大腦是愛滋病病毒的避難所,部分原因是許多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
-
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最近,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謝曉亮實驗室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葛顥研究員合作,揭示了細菌內轉錄隨機爆發現象(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的分子機制,這種隨機性是很多細胞和組織中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表達量不同的主要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