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2021-01-17 生物谷

圖片來自Cell,doi:10.1016/j.cell.2017.06.012


2017年7月2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來自嗜熱裂孢菌(

Thermobifida fusca

)的I型CRISPR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的圖片,揭示出它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步驟。這些發現提供改善CRISPR在生物醫學應用時的效率和準確性所需的結構數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29日的

Cell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Basis for Directional R-loop Formation and Substrate Handover Mechanisms in Type I CRISPR-Cas System」。論文通信作者為哈佛醫學院細胞生物徐助理教授Maofu Liao和康奈爾大學研究員Ailong Ke。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描述出當這種CRISPR複合體裝載靶DNA並讓它做好被Cas3酶切割的準備時準確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他們說,這些結構揭示出一種存在多層錯誤檢測的過程,即存在阻止不想要的基因組損傷的分子冗餘(molecular redundancy)。

CRISPR-Cas系統是一種廣泛採用的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精準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3是CRISPR-Cas系統的一種亞型。然而,它的作用機制,特別是它如何尋找它的DNA靶標是不清楚的,而且對不想要的脫靶效應的擔憂讓人們猜測將CRISPR-Cas用於治療人類疾病是否會存在安全性問題。

當利用這種CRISPR複合體進行基因編輯時,這些結構的高解析度細節闡明了確保精確切割和避免脫靶效應的方法。

Liao說,「為了解決特異性問題,我們需要理解CRISPR複合體形成的每個步驟。我們的研究如今展示了入侵DNA如何被CRISPR捕獲(從起初時的靶DNA識別到一種使得DNA發生構象變化而最終被Cas3切割的過程)的精確機制。」

CRISPR-Cas是一種被細菌用來抵抗病毒入侵的適應性防禦機制。這一過程涉及

細菌

獲得病毒DNA片段,並將這些片段整合到它的基因組中,並且產生短的被稱作crRNA(CRISPR RNA)的 RNA序列。這些crRNA片段被用來觀察「敵人」的存在。

為了更好地理解CRISPR-Cas如何發揮功能,Liao、Ke和他們的團隊著重關注

細菌

中最常見的CRISPR亞型:1型CRISPR,即利用一種被稱作CRISPR Cascade的核糖蛋白複合體(riboprotein complex)捕獲DNA,並且利用酶Cas3切割外源DNA。

通過聯合使用生化技術和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他們復原出在不同的功能狀態下的穩定的Cascade,並且進一步獲得Cascade在捕獲和加工DNA時解析度低至3.3埃(大約是一個碳原子直徑的3倍)的圖片。

在CRISPR-Cas3中,crRNA被裝載到CRISPR Cascade上,隨後尋找一段非常短的表明外源病毒DNA存在的DNA序列(被稱作PAM)。

Liao、Ke和他們的同事們發現當Cascade檢測PAM序列時,它讓DNA呈銳角彎曲,迫使一小段DNA解鏈。這允許crRNA的一個長11nt的片段結合到靶DNA鏈上,形成一種「種泡(seed bubble)」。

這種種泡發揮一種自動防故障裝置的作用,檢查靶DNA是否匹配crRNA。如果它們正確地匹配,那麼這種種泡就會擴大,crRNA的剩餘部分就與它對應的靶DNA結合,形成一種「R環(R-loop)」結構。

一旦這種R環完全形成,這種CRISPR Cascade複合體經歷一種構象變化,從而將靶DNA鎖定。它也讓DNA的第二條非靶標鏈產生一個凸起,這個凸起被移交到這種CRISPR Cascade複合體的一個不同位置上供Cas3酶切割。

僅當一種完整的R環形成時,Cas3酶才結合和切割在這條非靶標DNA鏈上產生的這個凸起上的DNA。

這些發現揭示出一種精心設計的分子冗餘確保精準切割和避免錯誤地切割

細菌

自己的DNA。

Ke說,「為了將CRISPR用於人類醫學中,我們必須確保CRISPR系統是準確的,它不會靶向錯誤的基因。我們的觀點是CRISPR-Cas3亞型已進化為一種精準的系統,有潛力成為一種更加精準的用於基因編輯的系統。即便存在錯誤靶向,我們也知道如何操縱這個系統,這是因為我們知道哪些步驟參與其中,以及我們可能在何處進行幹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Yibei Xiao, Min Luo, Robert P. Hayes et al. Structure Basis for Directional R-loop Formation and Substrate Handover Mechanisms in Type I CRISPR-Cas System. Cell, 29 June 2017, 170(1):48–60, doi:10.1016/j.cell.2017.06.0122.New study reveals key steps in CRISPR-Cas3 function at near-atomic resolution

相關焦點

  • Mol Cell:從結構上揭示出最大最複雜的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中國山東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低溫電鏡(CryoEM)技術成功地可視化觀察最大最複雜的CRISPR-Cas系統的三維結構。他們認為這種系統可能在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方面有潛在的應用。
  • Mol Cell:從結構上揭示出最大最複雜的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制
    2020年8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中國山東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低溫電鏡(CryoEM)技術成功地可視化觀察最大最複雜的CRISPR-Cas系統的三維結構。他們認為這種系統可能在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方面有潛在的應用。
  • ​華人研究組Cell發布CRISPR研究新突破:I型CRISPR複合體作用機制
    Maofu Liao教授這項研究成果的突破所在:新研究獲得了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圖像,解析了CRISPR如何搜索靶標DNA,並製備可以用於Cas3酶切割的DNA的關鍵步驟;研究結果揭示了防止意外基因組損傷發生的多層錯誤檢測機制
  • 重大突破!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揭示端粒t環保護染色體機制
    2019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位於端粒末端的環狀結構(loop)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可阻止染色體發生不可挽回的損傷。
  •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酶DNMT3A介導的DNA從頭甲基化
    2018年2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解析出一種在DNA甲基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酶的晶體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2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MT3A-mediated de novo DNA methylation」。圖片來自Song lab, UC Riverside。DNA甲基化會改變基因的表達。這種基本的細胞機制嚴重影響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發育。
  • Cell:重磅!揭示抗CRISPR蛋白阻斷CRISPR系統機制
    對很多細菌而言,一種抵抗病毒感染的防禦線是一種複雜的RNA引導的「免疫系統」,即CRISPR-Cas。這個免疫系統的核心是一種識別病毒DNA和觸發它破壞的監視複合物。然而,病毒能夠反擊,利用抗CRISPR蛋白讓這種監視複合物不能夠發揮功能。但是,在此之前,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這些抗CRISPR蛋白如何發揮作用。
  • Cell:揭示轉移性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檢測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MSK)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闡明了癌細胞如何躲藏起來並且仍然不被我們的免疫系統檢測出來,從而提供一種大有希望的新途徑來開發療法。
  • Cell:首次解析出CRISPR-Cas13d的三維結構,有助揭示它的RNA靶向機制
    在CRISPR-Cas9系統中,Cas9是切割DNA的酶。在過去幾年中,CRISPR-Cas9已走出了實驗室工作檯,進入了公共的時代思潮。這種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有望校正個體細胞內的缺陷,並有可能治癒或阻止許多人類疾病。但是CRISPR-Cas9系統讓DNA而不是RNA發生變化,而且一些專家認為能夠對RNA進行修飾可能同樣是有用的。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Orsolya Barabas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轉座子及其分子結構。他們首次解析出一種轉座酶-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為一種轉座子插入機器,這種複合物將轉座子(包括它們攜帶的耐藥性基因)插入到受體菌中。
  •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間日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體紅細胞的三維藍圖。他們繪製出這種瘧原蟲與它們入侵的年輕紅細胞之間的首次接觸,從而破解了它們用來附著到人紅細胞上的分子機器---間日瘧原蟲蛋白PvRBP2b與人轉鐵蛋白受體1(TfR1)和轉鐵蛋白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三元入侵複合物---的三維結構。這為開發新型瘧疾疫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Cell:重大突破!發現一種廣譜的CRISPR/Cas9抑制劑
    Cas是CRISPR相關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as)的簡稱,Cas蛋白像一把分子剪刀那樣切割細菌基因組上的靶DNA。科學家們已發現他們能夠利用CRISPR降解病毒RNA的天然能力,並且使用CRISPR系統從幾乎任何一種有機體中移除不想要的基因。
  • Cell Stem Cell:重大突破!開發出比CRISPR-Cas9更好的CRISPRi技術
    這種方法由當前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Stanley Qi博士於2013年首次報導,它允許更加準確地和高效地沉默或者說關閉基因,從而顯著地改進了CRISPR-Cas9系統。CRISPRi也可以靈活地逆轉基因抑制和調整基因抑制程度。標準的CRISPR系統利用蛋白Cas9在細胞DNA上進行切割,從而準確地刪除基因組中的靶序列。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複合物的作用機理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凍存正在發揮作用時的這種基因編輯複合物,從而揭示它的工作原理的高解析度細節。Sternberg說,「我們在我們之前的研究中展示了如何利用INTEGRATE在細菌細胞中進行靶DNA插入。這些新的圖片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分子細節揭示這種基因編輯複合物的生物學機制,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改進這種基因編輯系統。」
  • Cell 突破!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Cell 突破!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
  • Cell:重大突破!首次鑑定出抑制RAS癌基因的小分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斯克利普癌症斯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和紐約結構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靶向這種重要的癌基因的新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4月21日那期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mall Molecule RAS-Mimetic Disrupts RAS Association with Effector Proteins to Block Signaling」。論文通信作者是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腫瘤學教授E. Premkumar Reddy博士。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葉綠體是由光合細菌共生演變而來的,在光合作用及其他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葉綠體具有半自主性,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
  • ...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重要蛋白的結構基礎
    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這支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γ分泌酶(γ-secretase)分別與多種小分子藥物相結合的原子結構,總體解析度達到2.6~3.1埃。 研究機構的新聞稱,這是「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為了解γ分泌酶活性調節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準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