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重要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1-01-09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刊登了來自施一公教授課題組的一篇最新論文。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這支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γ分泌酶(γ-secretase)分別與多種小分子藥物相結合的原子結構,總體解析度達到2.6~3.1埃。

研究機構的新聞稱,這是「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為了解γ分泌酶活性調節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準藍圖」。由於γ分泌酶是一種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蛋白複合物,這項工作為指導新療法的發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γ分泌酶是由四種亞基組成的膜內蛋白複合物,會修剪嵌入細胞膜的其他蛋白質。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發生中,γ分泌酶已知能和其他酶一起,對澱粉樣蛋白的前體(APP)進行切割,產生β澱粉樣蛋白,後者則會聚集形成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性蛋白沉積。

因此,開發γ分泌酶抑制劑(GSI)或活性調節劑(GSM),通過控制這種關鍵蛋白的切割活性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一度被人們寄予厚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過去這類嘗試在臨床試驗中遭遇失敗。更透徹地理解藥物對γ分泌酶的作用機制,對於設計和優化特異性更強、不良反應更小的候選藥物,無疑十分關鍵。

▲施一公教授課題組2019年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人類γ分泌酶與APP結合的3D結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正如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所指出的,這些小分子藥物如何靶向γ-分泌酶,一直以來並不清楚。為此,施一公教授團隊在過去幾年裡,為闡述γ分泌酶的結構及其相關機理方面做出多項重要工作。

此次研究中,研究團隊選擇了3種抑制劑和1種調節劑,深入探索它們與人類γ-分泌酶相結合的結構基礎。其中2種是進入臨床試驗候選的小分子抑制劑,分別是semagacestat(臨床3期試驗已終止)和avagacestat(臨床2期試驗終止),另1種抑制劑L685,458則屬於過渡態類似物,還有1種是經典的活性調節劑E2012。

▲本研究示意圖,展示了四種小分子藥物結合γ分泌酶的詳細結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通過冷凍電鏡獲得的高解析度結構數據,我們看清了這4種小分子藥物與γ分泌酶作用的結合特徵。研究人員發現,三種GSI在γ分泌酶的活性亞基PS1上都佔據著相同的大體位置,並與APP或另一種底物Notch結合γ分泌酶形成的β-strand位置一致。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不同類型的GSI在結合γ分泌酶時各自的特點,例如其中semagacestat阻礙底物募集的特點,研究人員認為,「既成功揭示了這種小分子藥物抑制γ分泌酶活性的機制,也一目了然地說明了它產生不良反應的機制」。而L685,458則可以直接與PS1的兩個天冬氨酸催化亞基相互作用,與兩種非過渡態類似物抑制劑不同。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γ分泌酶活性調節劑E2012結合的則是細胞膜外側的別構調節位點,為其作用機制提供了可能的解釋。這也是首次揭示γ分泌酶結合GSM的位點

▲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膜蛋白結構與功能是施一公教授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圖片來源: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在論文摘要的最後,研究人員總結道:「結構分析揭示出了一組γ分泌酶抑制劑和調節劑的識別異同點,這將為開發下一代底物特異性抑制劑提供指導。」

我們期待,科學家們能早日找到攻克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造福人類。

參考資料

[1] Guanghui Yang et al., (2020) Structural basi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 drugs. Cell.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49

[2] Avagacestat. Retrieved Dec. 29, 2020, from https://www.alzforum.org/therapeutics/avagacestat

[3] Semagacestat. Retrieved Dec. 29, 2020, from Dec. 29, 2020, from https://www.alzforum.org/therapeutics/semagacestat

[4]Rui Zhou et al., (2019) 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 doi: 10.1126/science.aaw0930

[5] 科研成果|施一公研究組首次報導γ-分泌酶抑制劑和調節劑的分子機制。Retrieved Dec. 29, 2020, from 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新冠病毒專題

癌症突破

智慧之光

熱門前沿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科學家團隊開展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首次報告了從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澱粉樣血管病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的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細胞》: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突破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52#結構生物學1施一公課題組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又取得重要進展。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課題組研究論文。
  • RNA測序數據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
    Tau神經纖維纏結和澱粉樣蛋白-斑塊是AD的兩種神經病理特徵,僅在某些亞型中顯著增加。 許多最近的研究表明,提高免疫反應可能有助於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然而,與正常健康的大腦相比,超過一半的AD患者的大腦並沒有顯示出增加的免疫反應。該分析進一步揭示了這些樣本中AD進展的亞型特異性分子驅動因素。
  • 抗澱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待考證
    Bapimeuzumab藥物是一種人的IgG1 的抗體,IgG1抗體是能夠準確識別Aβ蛋白N端的鼠單克隆抗體3D6。該藥物能夠識別可溶性的和聚集的Aβ蛋白並與Aβ蛋白有密切的聯繫。臨床前實驗資料提示bapimeuzumab藥物能與β澱粉樣蛋白斑塊結合併激活小神經膠質細胞的噬菌作用而介導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清除。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本文還報導了脊髓神經幹細胞--最初被分類為被稱為「神經球」的結構,可以被信號驅動擴散和分化。但是,當這個信號被關閉時,細胞自發地重組成菌落。這揭示了這些細胞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並且可能對於了解發育和再生過程十分重要。這種操作細胞的新技術的潛在應用可能有助於治癒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的皮膚細胞可以使用現有技術轉化為幹細胞。
  • PNAS:研究揭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揭秘阿爾茲海默症發生發展...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
  • Science:首次解析出史上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結構
    2017年9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固態核磁共振光譜技術和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出有史以來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amyloid-beta fibril, Aβ蛋白纖維)結構。人體自身的Aβ蛋白纖維是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聯的大腦蛋白沉積物的主要組分。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發表在《細胞》上的論文首次證明YEATS結構域是一類新型組蛋白乙醯化修飾「閱讀器」。通過晶體結構解析,李海濤研究組在2.3埃解析度水平闡釋了AF9蛋白YEATS結構域特異識別組蛋白H3賴氨酸9位乙醯化(H3K9ac)的分子機制。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來源 | 復旦大學H2A-H2B重要的分子伴侶,最早在非洲爪蟾的受精卵中被分離且具有核小體組裝活性;隨後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都發現了NAP1的同源蛋白,而且NAP1家族蛋白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保守性。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一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這一疾病的罪魁禍首即為朊蛋白,一種發生錯誤摺疊的蛋白,它能誘導周圍的正常蛋白質也發生同樣的錯誤摺疊,並不斷自我複製,成群聚集。科學家已經知道,這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會引發罕見的大腦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的庫魯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該研究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同時還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遊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BioArt 舉報   責編 | 兮  阿爾茨海默病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近年來大量研究揭示了薑黃素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β-澱粉樣蛋白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記物,而薑黃素能夠與之特異性結合,並產生螢光反應,被廣泛開發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探針。此外,由於薑黃素的多靶點作用特性,對眾多的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的保護和預防作用。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大約25%的人有APOE基因的APOE4變體,這使得他們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大大增加。幾乎所有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甚至一些沒有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年人,都患有腦澱粉樣血管病(CAA),在這種情況下,血管壁上的澱粉樣蛋白沉積削弱了血腦屏障適當運輸營養物、清除廢物以及防止病原體和有害物質侵入的能力。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在X射線衍射、核磁共振及近年來大火的冷凍電鏡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蛋白質結構解析也日益成為科學界的「寵兒」。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和趙強研究員在蛋白質結構解析方面再次斬獲成果: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阿爾茨海默病亞型或與tau蛋白的不同修飾有關
    華山醫院科研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茲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了21條防治推薦。各大媒體已做了大量相關報導,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放眼海外,了解科研前沿還有哪些進展。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速度的生物學原因。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關鍵蛋白介導過量飲酒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大型真人秀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2》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不少關注和熱議,這個節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向觀眾普及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最主要的症狀是記憶喪失和執行功能減弱。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發布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