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BioArt植物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來源 | 復旦大學

責編 | 逸雲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在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NAP1-Related Protein 1 (NRP1) has multiple interaction modes for chaperoning histones H2A-H2B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



Nucleosome assembly protein 1 (NAP1)作為組蛋白H2A-H2B重要的分子伴侶,最早在非洲爪蟾的受精卵中被分離且具有核小體組裝活性;隨後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都發現了NAP1的同源蛋白,而且NAP1家族蛋白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保守性。NRP1是擬南芥NAP1家族成員,作為組蛋白H2A-H2B的分子伴侶參與核小體移除,並能與轉錄因子WER結合激活下遊靶基因GL2,調控植物根毛髮育。


為了探索NRP1移除核小體的分子機制,本研究解析了NRP1與組蛋白H2A-H2B的複合物晶體結構(3.0 Å),發現NRP1的N端結構域可以直接結合H2A-H2B,這是NAP1家族蛋白沒有被發現過的一種新的組蛋白結合方式。遺傳互補實驗表明:NRP1 N端識別H2A-H2B的關鍵胺基酸突變的蛋白質NRP1-mN不能回復NRP缺失突變體nrp1-1 nrp2-1的表型,證明NRP1 N端結構域與H2A-H2B的相互作用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該工作還解析了NRP1 C端酸性結構域和H2A-H2B的複合物晶體結構(1.65 Å),發現NRP1 C端的[D/E]-X/XX-D-[F/Y]基序在很多H2A-H2B結合蛋白中都存在並以保守的模式結合組蛋白,暗示[D/E]-X/XX-D-[F/Y]基序可以作為H2A-H2B結合蛋白的一個標誌。此外,通過體外交聯-質譜分析和ITC實驗,進一步鑑定了NRP1 Earmuff結構域中參與H2A-H2B結合的關鍵胺基酸。最後,體外核小體組裝與去組裝實驗證明:NRP1的N端結構域、Earmuff 結構以及C端酸性區域對NRP1發揮功能都是必須的。綜上所述,該工作揭示了擬南芥NRP1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多種方式,闡明了NRP1介導核小體組裝與去組裝的結構基礎。


Binding to H2A-H2B mediated by the αN domain is important for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NRP1


2017年,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在 《植物細胞》 (The Plant Cell)發表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與轉錄因子WER相互作用調控根毛髮育的分子機制;2020年,董愛武團隊與甘建華團隊合作在 《核酸研究》 (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WER識別DNA的分子基礎(點擊查看:WER轉錄因子識別DNA的分子基礎)。這些研究成果結合剛發表的NRP1識別組蛋白H2A-H2B的結構基礎,較為完善地解析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與轉錄因子相互作用,調控基因表達及植物發育的分子機制。


董愛武團隊的博士研究生羅強(董愛武和麻錦彪聯合培養)和碩士研究生王百慧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董愛武教授與麻錦彪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晶體結構分析得到了甘建華教授的幫助,該研究工作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1089117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人源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與組蛋白H3.3-H4...
    2012年11月11日,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許瑞明課題組、李國紅課題組與美國Mayo Clinic張志國實驗室合作的關於組蛋白分子伴侶與組蛋白變體的最新科研成果
  •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進一步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CTCTGYTY基序都能夠被REF6識別,REF6更傾向於結合在開放的染色質區域,而不結合異染色質區域,然而這其中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染色質修飾,廣泛分布於異染色質區、常染色質區的轉座子區和轉錄不活躍基因的啟動子區,參與異染色質結構維持、轉座子沉默和基因轉錄調控等生物學過程。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和染色質重塑蛋白ATRX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basis for DAXX interaction with ATRX為題,發表在Protein & Cell上,該成果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
  •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杜嘉木研究組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鍾雪花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Dual recognition of H3K4me3 and H3K27me3 by a plant histone reader SHL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綜合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等手段聯合揭示了植物特有的組蛋白識別蛋白
  • TPJ︱復旦大學董愛武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研究揭示組蛋白甲基化閱讀器及組蛋白伴侶在調控擬南芥開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MRG1/MRG2和組蛋白伴侶NRP1/2在精細調節擬南芥開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組蛋白是一種高度鹼性的蛋白質,它參與將DNA包裝成染色質,並且組蛋白修飾是真核生物表觀遺傳調控的基礎。在擬南芥中發現的眾多的染色質修飾物中,MRG1 (MORF RELATED GENE 1)和MRG2在閱讀組蛋白H3賴氨酸36位的三甲基化(H3K36me3)過程中具有冗餘功能。
  • 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的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氨基末端甲基轉移酶NRMT1與人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闡明了NRMT1識別組蛋白底物並進行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本工作進一步揭示了組蛋白修飾調控的複雜度和精密性。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吳若溪為本文第一作者,李海濤為本文通訊作者。     NRMT1催化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氨基末端甲基化。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BRPF2調控MYST家族乙醯轉移酶HBO1對於組蛋白H3K14乙醯化酶活的分子基礎。因此,研究HBO1-BRPF2複合物的組裝方式及複合物對HBO1酶活的調控方式可以增進對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如何發揮生理功能的分子機制的了解。
  • ...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重要蛋白的結構基礎
    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這支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γ分泌酶(γ-secretase)分別與多種小分子藥物相結合的原子結構,總體解析度達到2.6~3.1埃。 研究機構的新聞稱,這是「首次完整展現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與藥物的全過程,為了解γ分泌酶活性調節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準藍圖」。
  •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組綜合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組蛋白變體的特異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報導了Anp32e識別H2A.Z並將其移除染色質的結構和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以及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亞基YL1識別H2A.Z並幫助其染色質組裝的結構和分子機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6)。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組蛋白密碼」識別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日前從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悉,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
  • 揭示伴侶蛋白ClpB清理有毒蛋白聚集物機制
    2020年2月4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如何解開聚集在一起的蛋白?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國家原子分子研究所(AMOLF)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如今發現伴侶蛋白ClpB可強行拉開蛋白鏈中暴露的環狀結構(loop),隨後將它們從蛋白聚集物中拉取出來。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TALE蛋白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DNA結合結構域——該DNA結合結構域不同於其他已知的DNA結合結構域。它是由不同數量的重複單元組成,每一個重複單元特異識別一個DNA鹼基對。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重複單元由34個胺基酸組成。這34個胺基酸中除了第12,13位的胺基酸變化較大之外,其他胺基酸高度保守。這兩個不保守的胺基酸被命名為RVD(repeat variable diresidue)。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組蛋白修飾在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基因沉默、基因激活、腫瘤生成、染色體形態建成以及遺傳物質修復等生物學問題密切相關。對其分子機制的研究為探索生命本質以及開發相應的靶點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往研究表明,擬南芥JMJ14是一個含有jumonji結構域的組蛋白H3K4me3的去甲基化酶,從序列分析上屬於KDM5亞家族。
  • ...Ausin 團隊發現植物組蛋白變體H2A.Z從染色質中移除的分子途徑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中組蛋白變體H2A.Z從染色質中移除的分子途徑,發現擬南芥組蛋白伴侶蛋白NRP1和NRP2(NRPs)可以減少全基因組中H2A.Z的含量。 組蛋白伴侶蛋白複合體SWR1介導H2A.Z替換H2A的分子機制在各物種中都有著較為廣泛的研究。
  • 生命科學學院王應祥課題組揭示減數分裂細胞中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研究表明,染色體濃縮主要由濃縮和粘黏蛋白複合體控制,但真核生物減數分裂進程中如何調控濃縮蛋白複合體,從而完成染色體的逐步濃縮機制尚不清楚。王應祥和馬紅團隊2016年揭示了植物減數分裂細胞特異編碼PHD結構域蛋白MMD1,其可能通過PHD識別組蛋白H3K4me3直接調控濃縮亞基CAP-D3的表達,從而控制了染色體的前期濃縮進程(Wang et al., Plant Cell)。
  • 科學網—我科學家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的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氨基末端甲基轉移酶NRMT1與人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闡明了NRMT1識別組蛋白底物並進行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Cell:分子伴侶Hsp70讓細胞的蛋白合成速度最大化
    每個細胞含有上千種不同的蛋白,每種蛋白在有機體中具有特定的功能。蛋白合成的藍圖儲存在基因中。作為細胞中的大分子機器,核糖體讀取這種遺傳信息,並利用它合成較長的胺基酸鏈。這些所謂的多肽隨後需要「摺疊」成三維結構,從而形成功能性蛋白。蛋白合成是高度複雜的,容易出現錯誤,因此被稱作分子伴侶的分子摺疊輔助者監管和指導這個至關重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