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2020-11-13 BioArt植物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責編 | 王一


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2020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團隊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OsChz1 acts as a histone chaperone in modulating chromatin organization and genome functio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



為了解析高等生物Chz1同源蛋白的功能,董愛武和沈文輝團隊對水稻OsChz1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通過體外結合實驗,發現OsChz1既能結合常規組蛋白 H2A-H2B也能結合組蛋白變體H2A.Z-H2B,而且OsChz1的C端(OsChz1-C)更偏愛結合H2A-H2B。OsChz1-H2A-H2B複合物晶體結構顯示:H2A-H2B參與結合 OsChz1 的位點在H2A和H2A.Z中都很保守,而且主要的結合位點位於H2B。為了研究OsChz1的生物學功能,通過基因敲除獲得了多個水稻oschz1突變體,發現OsChz1的缺失會導致水稻多種生長發育缺陷。MNase-seq和ChIP-seq分析發現,突變體oschz1與野生型相比,核小體密度在基因組範圍內整體下降,組蛋白變體H2A.Z的分布也明顯下降,表明OsChz1可能同時參與DNA複製依賴型和非DNA複製依賴型兩種核小體組裝過程。MNase-seq/ChIP-seq結合RNA-seq分析發現,核小體密度和H2A.Z的富集水平與基因表達呈負相關關係。另外,ChIP-seq分析還發現OsChz1蛋白在基因組的分布與H2A.Z及轉錄抑制標記H3K27me3和H3K4me2一致,與轉錄激活標記H3K4me3和H3K36me3不同。


a. OsChz1缺失導致水稻多種生長發育缺陷;b. OsChz1-H2A-H2B複合物的晶體結構c. OsChz1缺失導致全基因組範圍核小體密度的下降;d. OsChz1缺失導致全基因組範圍H2A.Z的富集水平下降


綜上所述,該研究證明水稻OsChz1作為H2A-H2B和 H2A.Z-H2B共同的分子伴侶,通過調控核小體的密度及組蛋白變體H2A.Z的分布,動態調控高等真核生物的染色質結構,進而調控其發育過程。


董愛武和沈文輝團隊的博士研究生杜康兮羅強尹劉翻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董愛武教授與沈文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晶體結構分析由甘建華教授指導,該研究工作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資助。


全文連結:

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586-z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和染色質重塑蛋白ATRX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basis for DAXX interaction with ATRX為題,發表在Protein & Cell上,該成果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PcG蛋白通過負向修飾染色質抑制基因表達,主要的作用分為三種:單泛素化修飾組蛋白H2A(H2AK121ub)、三甲基化修飾組蛋白H3(H3K27me3)、壓縮染色質。相比較PcG介導的兩種組蛋白修飾,PcG蛋白如何調控染色質結構仍不清楚。
  • ...Ausin 團隊發現植物組蛋白變體H2A.Z從染色質中移除的分子途徑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中組蛋白變體H2A.Z從染色質中移除的分子途徑,發現擬南芥組蛋白伴侶蛋白NRP1和NRP2(NRPs)可以減少全基因組中H2A.Z的含量。由於在基因表達調控方面靈活多變的作用,H2A.Z在植物發育和適應環境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學者的關注。 組蛋白伴侶蛋白複合體SWR1介導H2A.Z替換H2A的分子機制在各物種中都有著較為廣泛的研究。
  • :人源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與組蛋白H3.3-H4...
    2012年11月11日,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許瑞明課題組、李國紅課題組與美國Mayo Clinic張志國實驗室合作的關於組蛋白分子伴侶與組蛋白變體的最新科研成果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NRP1是擬南芥NAP1家族成員,作為組蛋白H2A-H2B的分子伴侶參與核小體移除,並能與轉錄因子WER結合激活下遊靶基因GL2,調控植物根毛髮育。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為了抵抗轉座子,動物的生殖系統進化出了一類小非編碼RNA——piRNA(Piwi-Interacting RNA)——來嚴格調控轉座子的表達。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類似於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
  • EMBO J | 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核小體結構非常穩定,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組蛋白變體可以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迄今為止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構象改變最大的CENP-A核小體就是組蛋白H3變體核小體,結構顯示CENP-A核小體包含的DNA為121bp,但其蛋白核心結構變化不大。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在過去二三十年,該研究領域的進展不大,細胞調控維持停頓複製叉穩定的分子機制所知甚少。最近,孔道春實驗室研究發現,當DNA複製叉停頓後,停頓DNA複製叉周圍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研究團隊證明組蛋白去乙醯化、H3K9三甲基化等是複製叉停頓誘導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的一個重要方面。
  • 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的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氨基末端甲基轉移酶NRMT1與人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闡明了NRMT1識別組蛋白底物並進行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組蛋白甲基化,通常情況下,被認為發生在賴氨酸和精氨酸殘基側鏈上,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密碼,在轉錄調控、染色質高級結構組織及DNA修復等多種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近年來才有報導表明哺乳動物中組蛋白甲基化也可以發生在N-末端的alpha氨基上。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
  • 科學網—我科學家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的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氨基末端甲基轉移酶NRMT1與人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闡明了NRMT1識別組蛋白底物並進行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Protein&Cell|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等調控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組蛋白的乙醯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其與染色質的組裝形式尤其是染色質的解聚及疏鬆程度密切相關。不同的乙醯化程度決定了染色質特定位點基因的表達強弱,並進一步影響到DNA複製與修復、細胞分化及發育等多種生理過程。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峰課題組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s reveal regulatory programs driv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染色質圖譜分析技術,對哺乳動物器官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有了新的認識
  •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在真核細胞中,組蛋白變體組裝形成特殊的染色質結構,這種與常規組蛋白不同的染色質結構是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組綜合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組蛋白變體的特異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報導了Anp32e識別H2A.Z並將其移除染色質的結構和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以及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亞基YL1識別H2A.Z並幫助其染色質組裝的結構和分子機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6)。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峰課題組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s reveal regulatory programs driv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染色質圖譜分析技術,對哺乳動物器官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有了新的認識
  • 30-nm染色質纖維結構及其動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J Biol Chem,Genome Biol和「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誌編委。李國紅研究員主要針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表觀遺傳調控機理開展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且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其中30nm染色質結構已入選多本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教科書,其中包括《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和《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 Lif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 研究發現節律性調控染色質重塑和脂代謝基因表達的分子開關
    該研究發現MRG15作為一個進化上保守的表觀調控因子在調控肝臟組織染色質開放狀態和脂代謝基因轉錄活性的節律性振蕩中行使重要的分子開關作用。研究提示MRG15複合物在肝臟組織感應外界營養狀態,並在營養豐富環境下進行有效能量儲存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為營養過剩環境下脂質代謝紊亂導致的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
  • 科學家揭示相關組蛋白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黃晶課題組首次揭示了染色質的核小體結構對組蛋白修飾酶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細胞核內的染色質可分為常染色質(通常為活性區域)及異染色質(通常為非活性區域),二者分別聚合成被稱為A或B型區室(Compartment)的三維結構。在此框架下,染色質進一步形成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及染色質環(Chromatin loop)等更為精細的染色質高級結構,以調控基因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