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 J | 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2020-10-21 BioArt

責編丨兮


常規核小體的結構包括一個由四種組蛋白H2A、H2B、H3、H4組裝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條在組蛋白核心上纏繞1.6圈,長度為147 bp的雙鏈DNA。核小體結構非常穩定,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組蛋白變體可以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迄今為止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構象改變最大的CENP-A核小體就是組蛋白H3變體核小體,結構顯示CENP-A核小體包含的DNA為121bp,但其蛋白核心結構變化不大。組蛋白H2A變體H2A.B和H2A.Z.2.2分別在精原細胞和人腦組織中特異表達,在精子發生、轉錄起始、RNA剪切等過程中具有重要功能。H2A.B和H2A.Z.2.2形成開放的核小體結構,並「破壞」染色質結構,導致染色質鬆散。但是這種開放的核小體極不穩定,難以獲得高精度結構。


2020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課題組與朱平課題組合作在The EMBO Journa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 dynamics modulation by histone variants H2A.B and H2A.Z.2.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分別包含組蛋白變體H2A.B和H2A.Z.2.2的核小體結構,闡明了H2A變體蛋白調控核小體動態性和染色質結構開放的分子機制。



為了穩定H2A.B核小體,研究人員重組表達了PARP1的DNA結合結構域肽段PARP1-DBD,並將其加入H2A.B核小體用以製備冷凍電鏡樣品。生化及電鏡結果表明PARP1-DBD降低了核小體DNA末端波動性,但不影響核小體結構。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解析了解析度為2.8 Å的H2A.B核小體結構。


與常規核小體相比,H2A.B核小體的蛋白核心發生明顯的構象變化,部分結構元件缺失。H2A.B-H2B二聚體的間距增大,導致纏繞DNA的螺距增大,核小體變得更厚。同時,組蛋白核心上纏繞的DNA長度大幅減少了三分之一,僅為103 bp,導致其僅能纏繞蛋白核心1.2圈。研究人員同時解析了H2A.Z.2.2核小體的3.9 Å電鏡結構, 結構顯示H2A.Z.2.2蛋白核心的構象變化與H2A.B核小體類似,但是該核心纏繞的DNA約為125 bp。Mnase酶切和八聚體組裝結果表明H2A.B與H2A.Z.2.2的C末端存在一個由6個胺基酸殘基組成的八聚體組裝調控序列ROF,regulating-octamer-folding),H2A.Z.2.2獨特的ROF序列可以顯著提高H2A.Z的酶促交換反應效率。總之,該研究解析了迄今發現的最為開放的核小體結構,並揭示了H2A.B和H2A.Z.2.2調控核小體結構變化與染色質動態性的分子機制。


周政研究員和朱平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平組助理研究員周旻和周政組博士後(特別研究助理)戴霖昌為共同第一作者。李成珉史劉歆黃豔也參與了該項研究。


圖1 變體核小體結構與結構變化示意圖


原文連結:

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5252/embj.2020105907

相關焦點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
  •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使得染色質中DN成為緻密的結構形式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使得染色質中DNA、RNA和蛋白質組織成為一種緻密的結構形式。核小體由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和連接區DNA(linker DNA)二部分組成,在電鏡下可見其成捻珠狀,前者包括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兩分子構成的緻密八聚體(又稱核心組蛋白),以及纏繞其上一又四分之三圈長度為146bp的DNA鏈;後者包括兩相鄰核心顆粒間約60bp的連接DNA和位於連接區DNA上的組蛋白H1(圖15-12),連接區使染色質纖維獲得彈性。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這正是染色質重塑蛋白(chromatin remodeler, 也譯作染色質重塑劑)發揮作用的時候。染色質重塑蛋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通過在核小體上來回地滑動來拆開DNA片段,替換單個組蛋白,讓DNA片段釋放出來用於轉錄,並且最終在轉錄完成時再次壓縮它。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在過去二三十年,該研究領域的進展不大,細胞調控維持停頓複製叉穩定的分子機制所知甚少。最近,孔道春實驗室研究發現,當DNA複製叉停頓後,停頓DNA複製叉周圍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研究團隊證明組蛋白去乙醯化、H3K9三甲基化等是複製叉停頓誘導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的一個重要方面。
  •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30-nm染色質纖維結構及其動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J Biol Chem,Genome Biol和「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誌編委。李國紅研究員主要針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表觀遺傳調控機理開展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且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其中30nm染色質結構已入選多本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教科書,其中包括《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和《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 Lif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真核細胞基因組DNA被組裝形成染色質存儲在細胞核中。核小體,作為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在基因複製與轉錄過程中高度動態調控。DNA/RNA聚合酶前的核小體結構要被打開,使得聚合酶能順利通過核小體,對核小體包裹的DNA進行複製轉錄;而聚合酶通過後的DNA要被重新組裝形成核小體,保護DNA免受損傷,並維持或繼承該區域表觀遺傳信息。
  • 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確定白血病類型
    每種癌症都始於一個單細胞的異變。知道了癌細胞的起源細胞,研究人員就可以分析出癌症的亞型,進而開發出新的診療手段,但現有方法很難從大量腫瘤細胞樣本中識別出其起源細胞。染色質是細胞核內的重要成分,由DNA、組蛋白、RNA組成,在細胞進行分裂的特定階段會聚縮成染色體。
  • 研究揭示H2A.Z染色質組裝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SWR複合物亞基Swc5特異性識別組蛋白H2A-H2B並調控組蛋白H2A.Z進行染色質組裝的分子機制。H2A.Z是組蛋白H2A的一類變體。酵母及哺乳動物細胞中的H2A.Z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並且在基因轉錄、DNA複製、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H2A.Z通過精確定位於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來改變染色質結構並實現其功能。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解析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
  • 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 確定白血病類型
    原標題: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   白血病細胞   科技日報華盛頓7月1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通過對開放染色質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來確定導致既定類型白血病的細胞類型。
  •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09:1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Ausin 團隊發現植物組蛋白變體H2A.Z從染色質中移除的分子途徑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中組蛋白變體H2A.Z從染色質中移除的分子途徑,發現擬南芥組蛋白伴侶蛋白NRP1和NRP2(NRPs)可以減少全基因組中H2A.Z的含量。/染色質不同的特性。 組蛋白伴侶蛋白複合體SWR1介導H2A.Z替換H2A的分子機制在各物種中都有著較為廣泛的研究。
  • 科學網—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成功解析
    近30年來,由於缺乏系統、合適的研究手段,作為染色質包裝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科學家已經發現,染色質包裝分4步完成,對應了染色質的四級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螺旋化形成30納米染色質纖維;第三級結構是30納米染色質再摺疊成更為複雜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即超螺旋體;第四級結構是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形成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染色體。
  • 近期系列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相關重大成果
    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利用ATP的能量移動核小體在基因組上的位置和組成成分,在控制染色質結構、調節基因轉錄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根據結構和功能的特點,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可以分四大類:SWI/SNF、CHD、ISWI和INO80【1】。這些分子機器的運行機理,即如何利用ATP水解的能量推動核小體移動和組蛋白交換,一直是一個未解的科學問題。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峰課題組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s reveal regulatory programs driv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染色質圖譜分析技術,對哺乳動物器官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有了新的認識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峰課題組與劍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合作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maps reveal regulatory programs driv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染色質圖譜分析技術,對哺乳動物器官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有了新的認識
  • 非常規PRC1介導的H2AK119ub1蔓延可能受到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
    責編 | 兮真核細胞內,DNA與組蛋白八聚體纏繞1.7圈形成核小體結構,然後核小體串珠經過逐級壓縮形成高級的染色質結構。表觀遺傳因子通過調節染色質結構的開放與關閉,控制了基因的表達與沉默,從而維持了不同譜系細胞內基因的差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