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確定白血病類型

2021-01-20 測序中國

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通過對開放染色質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來確定導致既定類型白血病的細胞類型。這一方法對白血病的診療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每種癌症都始於一個單細胞的異變。知道了癌細胞的起源細胞,研究人員就可以分析出癌症的亞型,進而開發出新的診療手段,但現有方法很難從大量腫瘤細胞樣本中識別出其起源細胞。

染色質是細胞核內的重要成分,由DNA、組蛋白、RNA組成,在細胞進行分裂的特定階段會聚縮成染色體。每種類型的細胞都有一個獨特的染色質結構,封閉染色質會緊緊纏繞在核小體周圍,相對不活躍;開放染色質與核小體的聯繫程度則相對鬆散,也更活躍。傑克遜實驗室的助理教授珍妮弗·特羅布裡奇博士通過分析腫瘤細胞中的開放染色質,改進了目前識別腫瘤細胞的起源細胞的方法。

特羅布裡奇帶領實驗室同事構建了一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小鼠模型。他們從人類和小鼠的骨髓中找出5種細胞:長期造血幹細胞、短期造血幹細胞、多能祖細胞、普通髓系祖細胞以及粒細胞巨噬細胞祖細胞。這些不同起源細胞引發的AML在小鼠身上顯示出不同的侵入性:幹細胞引發的病變更具侵入性,而祖細胞引發的病變的侵入性則要小很多。不同侵入性誘發白血病細胞出現的頻率也有所不同:幹細胞高,祖細胞低。

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AML細胞樣本的開放染色質進行分析,並與正常細胞中開放染色質模式進行對比,進而確定了AML細胞樣本中開放染色質的特徵和基因表達模式,這使他們能將幹細胞引發的AML與祖細胞引發的AML區別開來。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對健康人群和AML患者群的幹細胞和祖細胞的開放染色質進行進一步研究,他們就可以基於細胞起源來確定更精確的癌症生物標誌,這對於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 END -


點擊下方二維碼,關注 測序中國,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容

回復【精準醫療】:聆聽各方專家觀點!

回復【農業】: 查看農業中的基因研究!

回復【兒童】:查看基因檢測技術在兒童疾病中的應用!



測序中國 seq.cn
基因科技|精準醫療


相關焦點

  • 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 確定白血病類型
    原標題: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   白血病細胞   科技日報華盛頓7月1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通過對開放染色質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來確定導致既定類型白血病的細胞類型。
  • ...性癌症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揭示DNA-蛋白結合與癌症發生存在著關聯
    一種稱為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即通過高通量測序對轉座酶可接近性染色質進行測定)的技術能夠通過使用在可接近的染色質位點上插入適配序列(adapter)的轉座酶來定量確定DNA可接近性。
  • 人類原發性癌症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揭示DNA-蛋白...
    一種稱為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即通過高通量測序對轉座酶可接近性染色質進行測定)的技術能夠通過使用在可接近的染色質位點上插入適配序列(adapter)的轉座酶來定量確定DNA可接近性。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Nature:利用CRISPR/Cas9揭示蛋白ENL促進AML白血病產生
    AML是一種快速增加的起源自骨髓細胞和血細胞的癌症,而且是兒童和成年人中第二大最為常見的白血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出蛋白ENL能夠促進白血病產生。該蛋白含一種被稱作YEATS的結構域,這種結構域「讀取」組蛋白修飾。組蛋白纏繞在染色質上。正如掃描器「讀取」員工牌上的數據,蛋白ENL識別一種被稱作乙醯化的組蛋白修飾。
  • 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本報訊 轉錄活性常染色質與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染色質傳統分類曾是一個有用的模型,但它應該進行升級,以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有關染色質功能域的知識。一項在果蠅中對與蛋白質有關的53種染色質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全基因組分析表明,染色質有五種主要類型;這些可以構成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
  • Science:人類迎來目前最為全面的癌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Chang 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 TCGA 中的 410 個腫瘤樣本的測序結果繪製了目前最為全面的癌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通過這一圖譜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表觀遺傳學對基因的調控位點及其調控機制。這項研究的最新成果發表於 10 月 26 日的 Science 雜誌。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組蛋白是組成染色質的非基因物質的一部分。通過修飾這些蛋白,染色質影響內在的DNA遺傳密碼如何翻譯。共同第一作者Alon Goren是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布洛德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後,他說,「我們想發現一種方法來研究調節染色質的蛋白因子組合」。過去十年以來,研究人員已發現大量關於組蛋白修飾及其對染色質影響的重要性的新信息。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ChIP-seq identifies heterogeneity of chromatin states in breast cancer」的文章,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1.3適用研究1.31 篩選調控蛋白在基因組上的結合靶點:針對轉錄因子、DNA/RNA 聚合酶、轉錄複合物等調控因子蛋白進行特異性的富集,分離純化與之結合的靶 DNA 片段並測序,分析篩選到準確有效的靶位點、靶基因數據;1.32 揭示差異化表觀遺傳變異的原理:通過對不同表型組織內組蛋白、轉錄因子蛋白及其他結合蛋白進行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並定量分析靶基因表達調控水平或針對同種組蛋白進行甲基化
  • Science兩連發 | 人類胎兒基因表達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121個人類胎兒器官樣本的超過400萬個單細胞的基因表達水平。他們發現並驗證了一些新的細胞種類,並綜合分析了主要細胞類型(包括血液,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器官特異性。這項研究發現了超過一百萬個染色質可及位點
  • BET抑制劑:癌症耐藥性機制
    許多現代的癌症藥物以突變激活的蛋白為靶向,但這種治療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相對少量的突變出現在人類腫瘤中,耐藥性也快速發展。針對表觀基因組——化學修飾後的DNA,相關的組蛋白和促進DNA進行染色質包裝的其他蛋白質;所有這些都影響基因的表達,而且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法。
  •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48:49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P.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例如,通過全面了解人類海馬發育的關鍵時間點和基因調控網絡,研究人員提供了與帕金森氏病,阿爾茨海默氏病和亨廷頓氏病的病理學有關的潛在細胞群的信息。除神經生物學研究外,染色質動力學分析還揭示了肌肉發育,乳腺發育和心臟前體細胞命運。對單細胞染色質動力學的細粒度研究將有助於在將來創建人體器官發育的全球模型,使我們能夠追蹤每個組織和器官的胚胎起源。
  • ...人類癌症研究的14項裡程碑式進展!|微生物群|抑制劑|基因組|...
    2005年,有研究團隊報導了在小鼠和人類癌前組織中存在著OIS,並且OIS作用的通路依賴於腫瘤組織和致癌性損傷;衰老相關β-半乳糖苷酶是應用最廣泛的細胞衰老標誌物之一,之後Collado等人鑑定了一組與KRAS-V12誘導的衰老表型相關的表達譜基因,證明了衰老細胞存在於癌前腺瘤中;衰老細胞通常顯示出DNA緊密堆積的異常染色質病灶;2006年的兩項後續研究證實衰老觸發因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2008年,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染色質閱讀器功能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
    染色質閱讀器功能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5:00:11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David Allis、萬裡玲和美國範安德爾研究所表觀遺傳學中心Hong Wen等研究團隊合作,發現染色質閱讀器中的功能獲得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2019年12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先前通過其YEATS結構域將ENL蛋白鑑定為組蛋白乙醯化的閱讀器,並將其與急性白血病中癌症驅動基因的表達聯繫起來。
  • DNA甲基化 |「雙面間諜」或將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思路!
    López-Moyado,分析了小鼠T細胞中TET 2和TET3被刪除後,所產生的侵襲性淋巴瘤的甲基化模式。他發現,DNA甲基化在基因組大範圍增加,正如預期的那樣。然而,與正常的、非癌變的T細胞相比,這些癌症樣本具有同樣大的基因組區域,其丟失了DNA甲基化。作者表示大吃一驚,因為過去的觀點是,TET突變導致DNA甲基化增加。
  • 基因、DNA、染色質/染色體
    (一定不只有我分不清orz)基因是一個人為定義的概念。最早孟德爾發現種子和花朵的許多物理特性通過一種可預測、可複製的方式從親本株傳遞給子代,這種使性狀得以傳遞的要素就是「基因」。基因(gene)是遺傳信息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而DNA(脫氧核糖核酸),不是一種定義的東西,而是客觀存在的化學物質。我們都知道雙螺旋結構,它就是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