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作者:Echo 來源:轉化醫學網
在DNA「字母表」中,除了四個主要鹼基A、T、C、G之外,還有「第五」鹼基:5-甲基胞嘧啶(5-mC),其在決定基因和其他DNA元件打開或關閉上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毫無疑問,胞嘧啶甲基化的缺陷與發育異常、遺傳疾病以及癌症有關。
最新的一項研究中,La Jolla免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了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之間的平衡是如何阻止基因組不穩定性,進而阻止癌症發展的。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DNA甲基轉移酶DNMT(哺乳動物細胞主要含 3 種 DNMT,DNMT1 主要維持甲基化, DNMT3a 和 DNMT3b 催化 DNA 的從頭甲基化)能夠將甲基基團轉移到胞嘧啶(C),從而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但是去甲基化是如何發生的,幾十年來仍然是個謎。直到Anjana Rao博士等人對一種癌症相關蛋白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可以將5-mC轉化為5-羥甲基胞嘧啶(5-hmC),並接著恢復為C。此後的研究發現,TETs功能的喪失與人類和小鼠中許多類型的癌症密切相關。
儘管看起來DNMTs和TETs有著相反的表現:DNMTs使C轉化為5-mC,而TETs負責5-mC的去甲基化,逆轉這一過程。然而卻有研究表明,人類血液癌症中TET2或者DNMT3a的突變卻顯示出類似的特徵,比如DNA損傷水平和基因組不穩定性的增加。
此外,TET2和DNMT3a是克隆性造血中突變最多的兩種蛋白質。克隆性造血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疾病,由造血幹細胞的內部衰老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而形成。克隆性造血的人,有動脈粥樣硬化和進行性癌症的風險。
這項最新研究,解釋了為什麼TETs和DNMTs的突變在疾病中具有相似的作用。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Rao實驗室的研究生IsaaC F. López-Moyado,分析了小鼠T細胞中TET 2和TET3被刪除後,所產生的侵襲性淋巴瘤的甲基化模式。他發現,DNA甲基化在基因組大範圍增加,正如預期的那樣。
然而,與正常的、非癌變的T細胞相比,這些癌症樣本具有同樣大的基因組區域,其丟失了DNA甲基化。
作者表示大吃一驚,因為過去的觀點是,TET突變導致DNA甲基化增加。雖然對於某些基因組區域來說的確是這樣,但對於異染色質而言並非如此。異染色質是一種緊密堆積的DNA形式,為非活性轉錄區,其位於細胞核的外圍。真核生物可以通過異染色質化而關閉基因的表達。
接下來,研究人員仔細觀察了DNMT3a分子在TET缺陷細胞中的分布,發現DNMT3a分子的一部分,已經從異染色質重新定位。這解釋了該基因組區域中的甲基化丟失現象。
有意思的是,許多白血病患者同時攜帶TET2和DNMT3a突變,並且攜帶TET2和DNMT3a雙重突變的小鼠,比僅僅攜帶TET2或者DNMT3a突變的小鼠產生更加嚴重的癌症。López-Moyado分析了來自小鼠造血幹細胞(造成血液癌症的細胞)的公布數據,以確定雙重突變是否與異染色質的甲基化狀態變化相關。
López-Moyado發現,具有TET2和DNMT3a雙重突變的細胞,在異染色質中顯示出比僅具有這些突變之一的細胞更顯著的DNA甲基化損失。事實上,即使沒有TET或DNMT3a突變,異染色質中DNA甲基化的減少在癌症中也很常見,這可能涉及到TET或DNMT功能的喪失。
「如果異染色質失去DNA甲基化,這些元件可能會重新激活並形成異常結構,或從一個基因組位置跳到另一個基因組位置,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和DNA損傷,這是癌症的標誌,」López-Moyado解釋道。實際上,在許多類型的遺傳性和非遺傳性癌症中,通常觀察到這些特徵以及DNA低甲基化,包括具有TET和DNMT3a突變的癌症。
未來的研究將確定異染色質中由DNA甲基化途徑突變引起的DNA甲基化的丟失,是否直接作用於異染色質再激活以及癌症起始和進展。
參考資料:
https://www.lji.org/news-events/news/post/tet-proteins-double-agents-in-dna-methylation-prevent-catastrophic-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