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倫敦1月14日電 (記者黃堃)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DNA(脫氧核糖核酸)甲基化與心力衰竭之間存在關聯,這一發現為治療心力衰竭提供了新思路。
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網絡期刊《第一科學公共圖書館》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心力衰竭晚期病人在心臟移植手術後留下的心臟組織樣本,並將其與同齡因事故死亡者的健康心臟組織樣本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前者具有DNA甲基化的痕跡,而後者沒有。
DNA甲基化是指DNA的構成單元之一胞嘧啶被選擇性地添加甲基,這會使得DNA鏈條外形發生變化,導致一些蛋白質無法正確識別DNA,並且還有可能不正常地「開啟」或「關閉」一些基因的功能。
研究人員說,此前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與一些癌症密切相關,但這項研究第一次發現它和心力衰竭之間存在關聯。由於DNA甲基化的過程受到環境和飲食影響,研究人員認為它是從環境因素到心力衰竭之間的「中間環節」,並有望據此找出治療心力衰竭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