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DNA甲基化的不完全重置

2020-12-01 科學網

 

Babraham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揭示了生殖細胞(卵子和精子)發育時DNA重置的機制。眾所周知,表觀遺傳學修飾是指不改變DNA序列的DNA修飾,DNA上添加這樣的小基團會改變基因的活性。在人們的一生中(包括在子宮內的發育),表觀遺傳學修飾都在不斷積累和變化,環境也能夠對表觀遺傳學修飾發生影響。

 

在生殖細胞的成熟過程中,絕大多數DNA修飾會被抹去,這種重置機制會刪除相應的「環境記憶」,不過也會有一部分DNA修飾保留下來。了解這一重編程機制,不僅能夠加深人們對發育的理解,還有助於人們解析表觀遺傳學修飾在世代間傳遞的機制。

 

生物體內的每個細胞都具有相同的DNA序列(基因組),是DNA序列的差異性表達(基因開啟和關閉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細胞類型。甲基化往往出現在不活躍的基因上,而這項研究首次對原始生殖細胞上的甲基化情況進行了全基因組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Illumina測序平臺生成了高解析度的甲基化圖譜,標註了原始生殖細胞中DNA去甲基化的時機和位點。一直以來,人們對哺乳動物體內的去甲基化過程知之甚少,而這項研究顯示大多數去甲基化事件比人們的預想要發生得更早。此外,更令人興奮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能避開去甲基化的DNA區域,而這很可能就是將環境影響傳遞給子代的機制。有趣的是,上述區域之一還與2型糖尿病有關。

 

文章的資深作者Wolf Reik教授補充道,近年來有不少研究證實在哺乳動物中環境信息可以傳遞到下一代。例如,高脂飲食的小鼠其後代的代謝也受到了影響。但迄今為止,人們還不知道環境信息的遺傳是如何發生的,而這項新研究從機制上支持了上述現象。此外研究顯示,形成精子的細胞與形成卵子的細胞相比,DNA去甲基化完全發生得更為頻繁,意味著在表觀遺傳學修飾的傳代方面父親的作用可能更大。這項研究不僅能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遺傳和發育的機制,還為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帶來了新啟示。(來源:生物通 葉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基因研究新突破:科學家揭開DNA甲基化之謎
    但通常情況下,宿主會排斥外來DNA並將其切成碎片,僅僅是因為甲基化模式揭示了DNA是外來的。以大腸桿菌為宿主的科學家們在引入新的DNA時,通常沒有那麼多問題,或者比其他的問題要少,因為大腸桿菌是眾所周知的,而且相當「乖」。但轉移到不太為人所知的宿主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完全喪失戰鬥力原因,與DNA甲基化有關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完全喪失戰鬥力原因,與DNA甲基化有關 在與病毒或癌細胞的長期對抗中,機體免疫細胞會陷入疲勞,其中有些細胞完全喪失戰鬥力且難以恢復。
  • 美國科學家發現引發癌症的關鍵——DNA甲基化不平衡的特定位點
    近日,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DNA修飾測序,發現了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關鍵:DNA甲基化不平衡的特定位點。在全基因組掃描中,我們往往很難定位與癌症關係最密切的基因變異。近日,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放大多個正常組織和癌症組織中與DNA甲基化失衡相關的關鍵基因位點,能夠在更廣泛的統計信號下發現引發癌症的新線索。
  • 研究發現植物DNA主動去甲基化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植物DNA主動去甲基化的完整調控途徑,詳細闡述了植物DNA主動去甲基化的最新機制。同時,該研究揭示了擬南芥SWR1複合體通過識別常染色(組蛋白乙醯化)和異染色(DNA甲基化)標記物而被招募到染色質上的靶向機制。  DNA甲基化修飾發生於胞嘧啶的第五位碳原子上,是一種很重要的、保守的表觀遺傳學標記。DNA甲基化與DNA去甲基化決定了生物體內的甲基化水平和圖譜。
  • 英研究發現心力衰竭與DNA甲基化有關
    新華網倫敦1月14日電 (記者黃堃)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DNA(脫氧核糖核酸)甲基化與心力衰竭之間存在關聯,這一發現為治療心力衰竭提供了新思路。  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網絡期刊《第一科學公共圖書館》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心力衰竭晚期病人在心臟移植手術後留下的心臟組織樣本,並將其與同齡因事故死亡者的健康心臟組織樣本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前者具有DNA甲基化的痕跡,而後者沒有。
  • 2013諾獎大熱門之DNA甲基化亮點薈萃研究
    【2】HMG:科學家發現生活方式可通過改變DNA甲基化來影響機體代謝過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為DNA發生變化留下隱患,進而就會對機體代謝產生特殊影響;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HMGU)的研究者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和代謝特徵相關的28個DNA特異性修飾。
  • DNA甲基化 |「雙面間諜」或將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思路!
    毫無疑問,胞嘧啶甲基化的缺陷與發育異常、遺傳疾病以及癌症有關。最新的一項研究中,La Jolla免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了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之間的平衡是如何阻止基因組不穩定性,進而阻止癌症發展的。
  • 研究發現沉默轉基因的激活不依賴於拷貝數和DNA過甲基化的變化
    以往的研究表明,許多因子都與基因沉默相關,如轉基因在基因組的插入位置、轉基因拷貝數目、重複序列、轉基因純合雜合狀態和DNA甲基化等。雖然定點疊加技術可以確保轉基因精準地插在有利於基因表達的基因組位置上,進而減少基因沉默的可能性,但也無法完全避免轉基因發生沉默。在區永祥課題組之前獲得的材料中,就有一個成功進行了基因定點疊加但轉基因出現了沉默現象的菸草株系(23.C.7)。
  • 6mA甲基化-DNA甲基化研究新熱點
    表觀遺傳研究我們常聽到這樣一種觀點:除了先天的基因遺傳外,所處的環境與過往的經歷對人的塑造同樣重要。這個觀點生物學上的確存在證據,即在不發生DNA序列變化的前提下,基因功能發生可逆的變化。DNA甲基化修飾表觀遺傳研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DNA甲基化修飾。
  • 研究發現RNA介導DNA甲基化參與調控草莓成熟
    Downregulation of RdDM during strawberry fruit ripening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在草莓果實成熟過程中的調控作用。DNA胞嘧啶的甲基化修飾(Methyl-cytosine)是真核生物中非常保守的表觀遺傳修飾,它參與調控基因表達、病原菌免疫、基因印記等多種生物學過程。最近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參與調控番茄果實的成熟。肉質果實按照其成熟過程是否發生呼吸躍變分為呼吸躍變型果實(如番茄)和非呼吸躍變型果實(如草莓)。
  • SPOCD1是piRNA指導DNA從頭甲基化的重要執行者
    SPOCD1是piRNA指導DNA從頭甲基化的重要執行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8 8:07:34 英國愛丁堡大學Dónal O』Carroll研究團隊發現,SPOCD1是piRNA指導DNA從頭甲基化的重要執行者
  • DNA甲基化研究方法(測序法)
    關注我們,為您的科研路提速  DNA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正常細胞功能、遺傳印記、胚胎發育以及人類腫瘤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目前新的研究熱點之一。首先,利用重煙硫酸鹽對基因組DNA進行處理,將未發生甲基化的胞嘧啶脫氨基變成尿嘧啶。而發生了甲基化的胞嘧啶未發生脫氨基,因而,可以基於此將經重亞硫酸鹽處理的和未處理的測序樣本進行比較來發現甲基化的位點。
  • 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RdDM)通路中,ARGONAUTE4/siRNA複合體在細胞質內組裝和選擇性進入細胞核的分子機制。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高等生物中保守的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基因表達和介導轉基因沉默等生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植物從頭建立DNA甲基化的重要途徑。
  • DNA甲基化——甲基化DNA PCR & NGS 分析試劑盒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所謂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轉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號碳位共價鍵結合一個甲基基團。
  •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來源:中科院動物所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13   今日/總瀏覽:1/3197
  • 研究發現DNA甲基化「印記」可作為癌症診療、預後的重要標誌物
    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控制基因的表達,在多個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癌症的發生和發展。近日,來自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西京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科研團隊發現,DNA甲基化至少可以為4種常見癌症提供有效的分子標記,不僅僅可以準確診斷腫瘤組織,還可以作為預後的重要指標,該研究結果《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ommoncancers》於《PNAS》期刊在線發表。
  • 中藥調控DNA甲基化修飾的研究思路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長得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其實就是因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基因序列。那又有好奇的寶寶會問,既然同一個人身上的細胞基因序列都一樣,為啥人體不同部位的細胞卻又不一樣呢?這裡就是因為咱們今天要說的這篇文獻中的表觀遺傳了。因為基因序列上存在各種修飾,比如甲基化、泛素化、乙醯化等等,這些修飾是否被激活對基因表達、細胞功能和形態有很大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鄭輝課題組通過研究細胞增殖過程中DNA甲基化(胞嘧啶的甲基化)的調控,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TET家族蛋白介導的DNA去甲基化被認為是主動去甲基化。
  • 膠質母細胞瘤DNA甲基化研究進展
    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經證實,在GBM中存在大量的染色體異常和基因變異。目前,原發性GBM根據其基因改變被分為:神經元型、前神經元型、經典型及間質型四種。但是,除了基因改變,表觀遺傳學改變也可能包含在每種亞型的發展和演進之中。作為表觀遺傳學調控的重要機制之一,DNA甲基化對GBM的發生與演進也具有重要作用。現將近期內GBM的DNA甲基化的研究進展進行回顧與綜述。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