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2020-11-2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來源:中科院動物所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13   今日/總瀏覽:1/3197

DNA甲基化是常見的表觀遺傳修飾形式,通常發生在CpG位點中的胞嘧啶,由DNA甲基轉移酶所催化,將胞嘧啶(C)轉變為5-甲基胞嘧啶(5mC)。DNA甲基化在基因轉錄調控、染色體結構穩定性、基因印記、X染色體失活等方面發揮作用。脊椎動物早期胚胎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圖譜研究提示DNA甲基化可能在胚胎發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關於DNA甲基化修飾在胚胎早期發育中的功能研究尚不全面。

脊椎動物體軸形成是胚胎早期發育的重要過程,包括前後軸、背腹軸以及左右軸的建立。除個體差異外,脊椎動物的外觀呈現近乎完美的兩側對稱結構,但內部器官卻是不對稱分布的,這個過程被稱為左右不對稱,在各個物種中普遍存在。左右不對稱的建立首先是對稱模式的打破和不對稱信號的起始,隨後組織中心形成並傳遞放大不對稱信號,最後組織器官呈現不對稱發育。然而DNA甲基化修飾是否參與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仍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峰研究組利用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發現缺失重要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1或者dnmt3bb.1之後,斑馬魚左右不對稱發育受到嚴重影響,內部器官的左右不對稱分布發生隨機化,組織中心前體細胞發育缺陷導致組織中心形成受阻。進一步的研究發現,Dnmt1和Dnmt3bb.1介導的DNA甲基化修飾分別通過調節Lefty2-Nodal信號以及cdh1表達影響組織中心前體細胞發育,從而調控左右不對稱發育。上述工作首次揭示DNA甲基化修飾在脊椎動物左右不對稱發育中的調控機制,豐富了對DNA甲基化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生物學功能的認識。

研究論文以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left-right asymmetry by DNA methylation為題在線發表在EMBO J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論文連結

示意圖:DNA甲基化通過Lefty2和Cdh1通路調控左右不對稱發育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機制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左右不對稱(left-right asymmetry)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責編 | 酶美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DNA甲基化是哺乳動物在胚胎發育階段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事件,對多個生物學過程都至關重要,如基因表達抑制、轉座子轉錄活性調節、X染色體的失活,以及基因組印記的維持等。喬傑教授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 、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科學家繪製出發育過程中小鼠胚胎的時空DNA甲基化動態
    科學家繪製出發育過程中小鼠胚胎的時空DNA甲基化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 23:21:41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Joseph R. Ecker小組繪製出發育過程中小鼠胚胎的時空DNA甲基化動態。
  • Nature|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在許多生物體中,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因子驅動了不同細胞譜系的特化過程【2】,但是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否也存在不對稱的細胞決定因子並不清楚。除此之外,細胞極性模型(Cell polarity model)認為細胞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組分驅動了不同的細胞譜系特化產生【4】。但是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細胞極性分配的組分成分是否與非哺乳動物胚胎中類似發揮著不對稱遺傳命運決定因素的作用以及它們在早期胚胎發育與細胞異質性產生的關係尚不清楚。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然而,這兩種核酸修飾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性卻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國政研究組和田世平研究組合作,揭示了DNA甲基化可通過調節m6A去甲基化酶基因表達的方式影響番茄果實m6A修飾,而m6A去甲基化酶反饋調節DNA甲基化,從而共同調控果實成熟。該研究發表在Genome Biology 上。果實成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受內外因素的影響。
  • 科學家揭示DNA再甲基化導致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異常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 Genome...
    論文標題:RNA methylomes reveal the m6A-mediated
  • 研究揭示H3K27me3修飾和DNA甲基化對胚胎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原腸運動時期胚胎不同部位細胞的DNA甲基化和H3K27me3修飾模式的變化規律,並發現了發育相關基因在胚外區域富集DNA甲基化修飾、在胚胎區域富集H3K27me3修飾的現象,闡明了兩種表觀調控機制對於介導胚外和胚胎部分細胞發育潛能的差異具有重要作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的調控機制是發育生物學及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之一。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新的重要成果——北大團隊繪就世界首個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DNA甲基化調控機理的系統研究。DNA甲基化在基因表達調控、基因印記的維持、X染色體失活狀態的維持、以及抑制轉座子重複序列的轉座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起始於單個受精卵細胞,父母的表觀遺傳記憶信息(主要是DNA甲基化)需要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後被擦除,只保留特定的部分傳遞給下一代的個體。此前還沒有關於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組的研究報導。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基因組水平的表觀修飾變化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全面探討了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可及性以及染色質三維結構等表觀修飾對細胞命運轉變的調控機制。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 Nature:母體維生素C調節DNA去甲基化和雌性胎兒生殖細胞發育
    通常來說,發育被認為是基因組固有調控的,不過目前這種觀點已經被刷新。證據表明,發育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調節的影響,並可能產生長期後果,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哺乳動物。所以呢,由於這種表觀遺傳效應的潛在可能性,研究者們對具有這種潛能的生殖細胞一直青睞有加。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要提升胚胎成功著床、健康發育的機會,需要我們弄清控制著床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和表觀遺傳機制。然而由於技術限制,目前很難獲得著床後受精7天至14天的人類胚胎來做活體研究(國際上,按照目前的倫理指導原則,不允許使用受精後培養超過14天的人類胚胎)。現有的著床過程研究通常採用小鼠等動物模型。但不同物種之間存在差異,制約了研究結論的有效推導。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珍藏版」綜述|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父源基因組的DNA去甲基化發生得更劇烈更主動【6-8】。相比之下,母源基因組對這種初始的DNA去甲基化更具抵抗力,其在卵裂過程中更傾向於被動去甲基化,從而在早期胚胎中產生了表觀遺傳修飾的不對稱性【9-11】。DNA甲基化的異常重編程可能導致發育缺陷和胚胎阻滯。
  • 揭示DNA去甲基化與DNA損傷修復之間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 DNA甲基化
    表觀遺傳的機制主要包括DNA共價修飾、蛋白質共價修飾、染色質重塑以及非編碼RNA調控四個方面。在DNA共價修飾中,最主要的就是DNA甲基化。在DNA鹼基上增加甲基基團的化學修飾稱為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甲基化在除酵母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多發生於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在哺乳動物中,5mC大多發生於CpG二核苷酸中,而CpG常常在基因5′-端的調控區成簇串聯排列,構成CpG島,大小為300〜3 000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