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2020-12-07 科學網
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該發現構成了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

 

荷蘭科學家在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本報訊 轉錄活性常染色質與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染色質傳統分類曾是一個有用的模型,但它應該進行升級,以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有關染色質功能域的知識。一項在果蠅中對與蛋白質有關的53種染色質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全基因組分析表明,染色質有五種主要類型;這些可以構成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

 

阿姆斯特丹市荷蘭癌症研究所的Guillaume J. Filion和同事從染色質蛋白質組中選擇了一組寬泛的蛋白質,並利用DamID方法在一個胚胎果蠅細胞株中繪製了它們的基因組位置。在這項技術中,每種感興趣的蛋白質都被混合了DNA腺嘌呤甲基轉移酶(Dam),它利用一個甲基腺嘌呤足跡標記了蛋白質—DNA的相互作用位點。研究人員隨後利用一種數據驅動的計算分類策略在整個基因組中鑑別出了周期性的、完全不同的蛋白質組合。基因組區域——長度從1kb變化到100多kb——通過它們的蛋白質信號而分成了5個清晰的類別,並且研究人員給每一個類別賦予了一個有顏色的名字。

 

綠色類和藍色類染色質與兩種之前定義的受阻遏異染色質類型相一致:「典型的」異染色質包括異染色質蛋白質1(HP1)、(綠染色質)和多梳組(PcG)關聯染色質(藍色染色質)。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澱反應,Filion等人還發現組蛋白在綠色和藍色區域改變了,這與這些異染色質亞型之前的認知相匹配。

 

引人注目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最豐富的形式——覆蓋了48%的基因組並且能夠形成大的區域(>100 kb)——是一種新類型(被命名為黑色)。儘管黑色染色質域相對基因貧乏——它們包含了大於4000個基因,Filion等人發現這些基因沒有或只有非常有限的轉錄活性。插入黑色區域的報導轉基因通常都是受阻遏的,這意味著黑色染色質的活性抑制了轉錄。在胚胎細胞的沉默黑色區域中的基因在一些其他的組織中也有表達,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形式的染色質或許與發育調控有關,至少是部分相關。

 

DamID數據的分類同時表明,常染色質包含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類型。黃色和紅色染色質都含有蛋白質和組蛋白改變——這是轉錄活性區域的特點——並產生大量的mRNA,但是紅色染色質攜帶了幾種對於這種染色質而言是獨一無二的調節蛋白質,包括核小體改造Brahma。同樣,儘管是類似水平的轉錄,組蛋白H3在賴氨酸36上的三甲基化——這之前被描述為轉錄延伸的一種普遍的標記——被高度富集於黃色區域中的基因,但在紅色染色質中卻沒有。有趣的是,活性染色質的這兩種形式可能反映了不同基因類型的完全不同的調控機制:黃色染色質中的基因具有佔優的廣泛表達,並具有基本的細胞功能,然而紅色染色質區域中的基因則更加特殊。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細胞》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指出,與染色質有關的蛋白質被廣泛保存於物種中,因此很可能這種分類將廣泛適用。新區域類型的更多研究將為染色質如何幫助控制基因表達提供一個更微妙的觀點。(群芳)

 

《科學時報》 (2010-11-03 A4 國際)

相關焦點

  • 《細胞》: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2.科學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
  • Nature: 繪製出單個人類細胞類型中08個染色質相關蛋白的佔據圖譜
    (來源nature)之前幾個階段的大部分研究使用的都是模型細胞系,而第三階段包含了超過1369個生物樣本來源的503種細胞或組織類型。Gingeras et al, Perspectives on ENCODE, DOI: 10.1038/s41586-020-2449-8,Nature:《自然》,最新IF:43.072、Nature: 繪製出單個人類細胞類型中208個染色質相關蛋白的佔據圖譜2020
  • .& Cell :孫育傑/李程合作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
    近期,已有多個課題組分別報導了在擬南芥【1】、線蟲早期胚胎【2】、果蠅細胞【3】和小鼠胚胎幹細胞【4】中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影響,其研究結果既有一致性部分也有差異性部分,但尚無人源細胞中的報導。
  • 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 確定白血病類型
    白血病細胞   科技日報華盛頓7月1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通過對開放染色質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來確定導致既定類型白血病的細胞類型。知道了癌細胞的起源細胞,研究人員就可以分析出癌症的亞型,進而開發出新的診療手段,但現有方法很難從大量腫瘤細胞樣本中識別出其起源細胞。   染色質是細胞核內的重要成分,由DNA、組蛋白、RNA組成,在細胞進行分裂的特定階段會聚縮成染色體。每種類型的細胞都有一個獨特的染色質結構,封閉染色質會緊緊纏繞在核小體周圍,相對不活躍;開放染色質與核小體的聯繫程度則相對鬆散,也更活躍。
  • 染色質基因分析可識別癌症起源,確定白血病類型
    相關研究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每種癌症都始於一個單細胞的異變。知道了癌細胞的起源細胞,研究人員就可以分析出癌症的亞型,進而開發出新的診療手段,但現有方法很難從大量腫瘤細胞樣本中識別出其起源細胞。染色質是細胞核內的重要成分,由DNA、組蛋白、RNA組成,在細胞進行分裂的特定階段會聚縮成染色體。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近期,已有多個課題組分別報導了在擬南芥1、線蟲早期胚胎2、果蠅細胞3和小鼠胚胎幹細胞4中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既有共同特徵也有差異性,但尚無在人源細胞中的報導。為進一步在活細胞中研究lamin B1蛋白對染色質的調控,作者利用CRISPR-SunTag活細胞單基因位點標記技術6,發現敲除lamin B1蛋白後,不僅使傾向於分布在核膜附近的染色質位點分布在核質中的比例增加,還會使染色質位點的受限擴散運動加快。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科學家們已經在很多細胞類型中證實組蛋白修飾與基因、蛋白和酶調節之間存在廣泛關聯。Goren補充道,「但是我們對增加、移除和維持這些組蛋白修飾的我們稱作染色質調節物的蛋白因子和複合物的認識仍然不深。這篇研究展示了一種系統性方法來理解它們在染色質調節上的功能。」
  • 體細胞核移植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的新功能
    由於細胞數量和實驗手段的限制,此過程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高解析度的動態變化之前一直研究甚少。另外,頡偉實驗室與其他實驗室研究發現,早期胚胎中染色體高級結構如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 TAD)等發生異常鬆散,並且該現象在進化中高度保守(果蠅、魚、小鼠和人類),然而其功能和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
  • 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B細胞是我們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主要支柱。它們在骨髓中發育,隨後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負責產生針對侵入性病原體(所謂的抗原)的抗體。每個B細胞對一種抗原具有高度特異性。抗體是較大的稱為免疫球蛋白的蛋白分子,分泌到血液中。它們也以膜結合的形式產生,存在於B細胞表面上,因此被稱為B細胞受體(BCR)。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染色質在細胞核中是怎樣摺疊的對從基因表達的調控到DNA複製的很多生物過程都有重要意義。從千鹼基到兆鹼基的規模,其中包括基因的大小,基因簇和調控域,三維DNA的組織方式在多基因調控機制被涉及到,但了解這個組織方式仍然是個挑戰。在這個尺度上,基因組被劃分成不同的表觀遺傳狀態的域,這是調節基因表達是必不可少的。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3:54:15 美國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並且通過實驗破壞特定的染色質恢復事件,我們就可以檢測染色質狀態的長期存在與其在表觀遺傳細胞記憶中的所發揮的作用。DNA複製複合體是一個大的蛋白質-核酸複合體,除了DNA複製相關的因子之外還包括染色質複製相關的必需蛋白【9】。關於染色質複製過程中的細胞表觀遺傳記憶部分,主要包括新、舊組蛋白的核小體組裝途徑以及組蛋白的回收利用對於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的作用。
  • Protein&Cell|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等調控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但尚無人源細胞中的報導。作者進一步對染色質位點運動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野生型細胞中,同一個染色質位點定位於核膜附近區域時的運動相比定位於核質區域時的運動更加受限。而在lamin B1蛋白敲除的細胞中,同一個染色質位點定位於核質區域時的運動相比於野生型細胞中定位於核質區域時的運動加快,證明lamin B1可影響核質內染色質的運動。
  • Science兩連發 | 人類胎兒基因表達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目前關於人體發育的分子和細胞學研究主要來自遺傳學,模式生物的研究以及細胞系的體外實驗,而不是直接研究發育中的人體組織。得益於新技術與新計算方法之間的協同作用和單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飛速發展,我們對人體生殖和早期胚胎階段的細胞種類和動態變化有了深入了解。相比早期發育階段,胎兒發育伴隨著各種器官的生長和成熟,以及幾百上千種細胞的擴增和分化。
  • 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主因:異染色質紊亂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30日報導,在此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造成沃納症候群——一種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的疾病——的基因突變導致了DNA束即所謂的異染色質的惡化。這一發現是尖端幹細胞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能導致通過預防或逆轉對異染色質的損傷,從而抵抗衰老相關生理衰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