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轉錄因子Pax5通過黏連蛋白(cohesin)介導的環擠壓(loop extrusion),促進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的相互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apl repression by Pax5 promotes V gene recombination by Igh loop extrusion」。論文通訊作者為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高級科學家、科學副主任Meinrad Busslinger博士。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54-y。

當我們的身體面對外來入侵者---細菌或病毒(如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時,它有幾種防禦機制。先天性免疫系統提供了第一道防線,快速行動並試圖遏制最初的感染。隨後,適應性免疫系統開始發揮作用,在接下來的兩周內消滅病原體。它的強力武器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在某些情況下,可提供終身保護,使身體免受感染性病原體的侵害。B細胞是我們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主要支柱。它們在骨髓中發育,隨後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負責產生針對侵入性病原體(所謂的抗原)的抗體。每個B細胞對一種抗原具有高度特異性。抗體是較大的稱為免疫球蛋白的蛋白分子,分泌到血液中。它們也以膜結合的形式產生,存在於B細胞表面上,因此被稱為B細胞受體(BCR)。重組保證了抗原的多樣性為了能夠對抗各種各樣的抗原,B細胞能夠產生極其多樣的B細胞受體,大概有1011種。這個數量遠遠超過了人類基因組中存在的2萬個基因的數量。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於受體的模塊化結構。它的可變區域--識別抗原的部分--由V、D和J基因片段組成,這些基因片段在B細胞發育過程中可以通過隨機重組以幾乎無窮無盡的方式組合。重要的是,200個V基因片段分布在基因組中很長的一段DNA上。然而,所有這些V基因片段都必須參與V(D)J重組過程,才能產生多樣化的B細胞受體庫。為此,所有的V基因片段都需要與D基因片段發生物理相互作用來進行重組,而這種重組是通過將免疫球蛋白基因位點摺疊成環狀結構並進行壓縮來實現的。2004年,Busslinger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轉錄因子Pax5在這些較長的環狀結構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較長的環狀結構是在B細胞發育早期形成的。16年後,Busslinger團隊如今闡明了Pax5如何調控這種環狀結構的形成。這項研究的一部分是Busslinger團隊與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的Jan-Michel Peters團隊合作進行的。Peters團隊近期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環狀蛋白複合黏連蛋白是驅動染色質環擠壓的分子馬達(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z3418)。論文第一作者、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博士生Louisa Hill解釋道,「在我們用轉基因小鼠進行的實驗中,我們發現黏連蛋白介導的染色質環擠壓確實發生在發育中的B細胞的整個免疫球蛋白基因位點上。鑑於該位點跨越了一個較大的長2.8Mb的DNA區域,與大多數其他細胞類型相比,B細胞中的環狀結構要長得多,這是因為環狀結構是用來組裝和壓縮基因組的。」環狀結構的長度取決於作為環擠壓因子發揮作用的黏連蛋白。只要黏連蛋白駐留在染色質上,它就會不斷地擠壓染色質環,直到通過黏連蛋白釋放因子Wapl將黏連蛋白從染色質中移除而主動停止這一過程。B細胞重排整個基因組Wapl的數量控制了黏連蛋白在染色質上的停留時間,從而決定了特定細胞中染色質環狀結構的長度,Peters團隊之前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今,Busslinger小組發現,Pax5抑制Wapl基因,從而降低發育中B細胞的Wapl蛋白數量,導致整個免疫球蛋白基因位點的染色質環狀結構超長,從而使得所有V基因片段參與V(D)J重組。因此,發育中B細胞的整個基因組中的染色質環也發生擴大,這表明整個染色體結構發生了改變,以確保可以產生多樣化的抗體庫來對抗所有可能的感染。Busslinger說,「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Wapl蛋白的水平受到調節,以控制V(D)J重組等重要的生物過程。」這些新發現對我們理解適應性免疫系統如何起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新見解,使我們了解到多樣化的抗體庫的產生。這種抗體庫是人體的武器庫,可確保了大多數人能夠對抗諸如COVID-19之類的病原體感染。參考資料:1.Louisa Hill et al. Wapl repression by Pax5 promotes V gene recombination by Igh loop extrusion.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54-y.2.How the immune system generates a vast antibody repertoire to fight infectionshttps://www.imp.ac.at/news/article/how-the-immune-system-generates-a-vast-antibody-repertoire-to-fight-infections/

來源:生物谷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免疫系統產生龐大的抗體庫來對抗感染機制
    它們也以膜結合的形式產生,存在於B細胞表面上,因此被稱為B細胞受體(BCR)。重組保證了抗原的多樣性為了能夠對抗各種各樣的抗原,B細胞能夠產生極其多樣的B細胞受體,大概有1011種。這個數量遠遠超過了人類基因組中存在的2萬個基因的數量。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於受體的模塊化結構。
  • Nature:揭示染色質調節導致多樣化抗體產生機制
    DNA鏈與某些蛋白一起被組裝成染色質。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揭示了染色體調節的新機制---改變我們DNA的結構和包裝---以及這如何影響抗體形成和基因調控。他們證實作為一種在組裝染色質中起著主要作用的蛋白複合物,黏連蛋白(cohesin)也是在含有相隔較長距離的不同抗體基因片段的染色質中形成新環的關鍵。
  • 奧地利科學家揭秘:免疫系統如何產生大量抗體?
    在轉基因小鼠的實驗中,研究發現內聚蛋白介導的染色質環擠壓確實發生在B細胞發育過程中的整個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上。由於該基因座跨越了一個2.8 mb長的巨大DNA區域,因此該B細胞中的環狀結構比其他大多數細胞類型要長得多,而環狀結構是用來組織和壓縮基因組的。
  • 兩篇Nature揭示染色質環擠壓導致...
    作為一種DNA-蛋白複合物,染色質緊密包裝在人類細胞核內,形成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環(loop),這些染色質環(或者說DNA環)通過一種稱為黏連蛋白(cohesin)的蛋白複合物的環狀結構(ring)錨定在它們的底部上。當黏連蛋白的分子馬達組分通過黏連蛋白的環狀結構主動擠壓染色質直到染色質遇到了「障礙」時,這些染色質環就會形成。
  • 兩篇Nature揭示染色質環擠壓導致V(D)J重組和抗體類別轉換重組
    作為一種DNA-蛋白複合物,染色質緊密包裝在人類細胞核內,形成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環(loop),這些染色質環(或者說DNA環)通過一種稱為黏連蛋白(cohesin)的蛋白複合物的環狀結構(ring)錨定在它們的底部上。當黏連蛋白的分子馬達組分通過黏連蛋白的環狀結構主動擠壓染色質直到染色質遇到了「障礙」時,這些染色質環就會形成。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結構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結構染色質是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物質,它與染色體是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 Sci Rep:多層染色質模型或幫助揭示癌細胞中染色體的畸變結構
    DNA的組裝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西班牙公立巴塞隆納自治大學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癌細胞的易位結構,這或許可以幫助闡明染色體是通過染色質的薄板結構來形成的。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
  • 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因此在不同細胞中連接位點也會不同,大大增加了異質性從而增加染色質互作圖上的「背景」,影響染色質結構的正確解析。此外,相比於限制性內切酶,DNase和MNase能將DNA切成更小的片段,因此基於DNase和MNase發明的衍生技術DNase Hi-C和Micro-C能大大提高染色質互作圖的解析度【4】。
  • 藍藻細胞的結構簡述
    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質和色素均勻地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或擬核)。在藍藻中還有一種環狀DNA——質粒,在基因工程中擔當了運載體的作用。藍藻不具備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中心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唯一的細胞器是核糖體(原核生物特性)。
  • 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
    一、染色質結構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而染色質是以DNA和組蛋白(histone)結合形成的核小體(nudeosome)為基本單位的高度有序的結構。按照功能狀態不同,可將染色質劃分為活性染色質(active chromatin)和非活性染色質(inaetive chromatin),前者是指那些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而後者是指缺乏轉錄活性的染色質。非活性染色質是以30nm的間期染色質纖維為基礎,在結構上壓縮40~50倍的緻密區域。
  • ...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
    【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時空組織 2020-06-19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
    【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時空組織 2020-06-19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狀染色體外DNA促進癌基因高表達
    環狀染色體外DNA促進癌基因高表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14:51 環狀的染色體外DNA(ecDNA)促進可及染色質和癌基因高表達,這一成果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aul S.
  • 何川等合作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因此在不同細胞中連接位點也會不同,大大增加了異質性從而增加染色質互作圖上的「背景」,影響染色質結構的正確解析。此外,相比於限制性內切酶,DNase和MNase能將DNA切成更小的片段,因此基於DNase和MNase發明的衍生技術DNase Hi-C和Micro-C能大大提高染色質互作圖的解析度【4】。
  • 科學家成功揭示腫瘤中環狀染色體外DNA的結構與功能
    ecDNA,其能夠改變癌症相關癌基因的表達模式,促進癌細胞的惡性行為,並且在腫瘤快速進化和抵禦威脅(比如化療、放療和其它療法)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基於此前研究結果,本文中,研究人員得出了以下研究發現:1)ecDNA是環狀的;2)ecDNA能驅動大量癌基因進行表達;3)ecDNA包括高度開放的染色質;4)ecDNA能促進超遠距離的染色質相互作用。
  • 從染色質到染色體的四級結構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基本成分相同,主要包括DNA和組蛋白,除此之外,還有非組蛋白和RNA。染色體是染色質經過髙度聚縮後形成的特殊結構。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a) 染色質重塑蛋白(ISWI)的功能元素分布圖。(b) 「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整體結構。此時,碳端負調控結構域(NegC)結合核心結構域(core2),支撐螺旋(Brace helix) 被部分破壞,「模擬開關」蛋白失去活性。染色質是真核生物的生命藍圖。染色質重塑蛋白利用三磷酸腺苷(ATP)水解的能量,改變染色質結構,參與生命藍圖的繪製和重繪。
  • 何川任兵等聯手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因此在不同細胞中連接位點也會不同,大大增加了異質性從而增加染色質互作圖上的「背景」,影響染色質結構的正確解析。此外,相比於限制性內切酶,DNase和MNase能將DNA切成更小的片段,因此基於DNase和MNase發明的衍生技術DNase Hi-C和Micro-C能大大提高染色質互作圖的解析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