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結構

2021-01-20 生物100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結構

染色質是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物質,它與染色體是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染色質指間期細胞內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及少量RNA組成的線性複合結構,是間期細胞遺傳物質的存在形式。染色體是指細胞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過程中,由染色質凝聚而成的棒狀結構。二者之間的區別不是在化學組成上,而是在構型上,反映出它們處於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在染色質的主要成分中,DNA和組蛋白是穩定存在的,DNA與組蛋白之比約為1:1。非組蛋白與RNA的含量則隨著細胞生理狀態的不同而變化,非組蛋白與DNA含量之比為(0.2~0.8):1,RNA與DNA含量之比約為0.1:1。通常細胞代謝活動越旺盛,非組蛋白和RNA的含量就越高。細胞中的DNA絕大部分存在於染色質中,並且含量十分穩定。同一物種的各類細胞中的DNA含量是相同的,細胞不會由於分化而使每條染色質DNA增加或減少。但是,如果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DNA的量也就會隨之改變。DNA分子是一條相當長的、沒有分叉的核苷酸多聚體,所含核苷酸數量巨大,例如,人的每條DNA鏈平均約含108個核苷酸。遺傳信息就貯存在DNA的序列中。染色體蛋白質與DNA分子遺傳信息的組織、複製和閱讀密切相關。它包括兩類蛋白,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組蛋白在維持染色質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非組蛋白是一大類非常不均一的蛋白質,目前,對於非組蛋白的認識遠不如組蛋白。

如果人體內每一個體細胞的DNA伸展開來,長度可以達到2m,平均每條染色體所含的DNA的長度約為5 cm,而如此長的DNA分子位於直徑僅為10μm甚至更小的細胞核中,可見其凝集的程度是非常高的。染色體是染色質在分裂期緊密捲曲凝縮的結構形式。染色體的多極螺旋模型是一種較早提出來的解釋染色體包裝的結構模型。根據這一模型的解釋,由DNA與組蛋白包裝成核小體,核小體彼此連接形成直徑約為10μm的核小體串珠結構,這是染色質包裝的一級結構。核小體鏈形成後,可通過螺旋形成直徑為30nm的纖維,這一纖維是由核小體排列呈螺旋管狀的結構。這種30nm的纖維被認為是染色體包裝的二級結構,但對其確切的構成方式還有爭議。30nm的螺線管進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徑為0.4μm的圓筒狀結構,被稱為超螺線管,這是染色體包裝的三級結構。超螺線管進一步螺旋摺疊,可以形成2~10μm的染色單體,這就是染色體包裝的四級結構。經過逐級螺旋與摺疊,由DNA和蛋白質形成高度凝集的染色體。一條連續的DNA分子長鏈,經過四級的盤旋摺疊形成染色單體,其長度一次次地被壓縮。在多級螺旋模型提出後,又有一些新的模型被提出,主要是對染色體高級結構提出新的解釋。關於染色體的超微結構模型,目前還處在假說階段。

來源: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新教材必修1教師用書

相關閱讀:

性染色體的發現有段傳奇故事

薩頓假說為什麼叫:薩頓--鮑維裡染色體遺傳學說

超有意思:人類24條染色體的故事

是誰發現人類細胞染色體數目為46條的?

講課小妙招:妙「喻」生花——輕鬆運用比喻法講解同源染色體的概念

關於鹼性染料你有沒有被忽悠過?

相關焦點

  • 從染色質到染色體的四級結構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基本成分相同,主要包括DNA和組蛋白,除此之外,還有非組蛋白和RNA。染色體是染色質經過髙度聚縮後形成的特殊結構。
  • 染色體的結構不只有染色質?
    不過就算科技持續精進,染色體的結構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然而在 3D 技術興起後,局面開始扭轉:一群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就開發出十分精準的顯微鏡技術,讓他們可以觀察到染色體前所未有的細節。 這套技術被稱做 3D-CLEM(3D-Correlative Light Electron Microscopy),整合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並搭載了計算模型功能,幫助他們獲得染色體的高解析 3D 圖像,並製作了人類 46 條染色體的 3D 模型。
  • 基因、DNA、染色質/染色體
    最早孟德爾發現種子和花朵的許多物理特性通過一種可預測、可複製的方式從親本株傳遞給子代,這種使性狀得以傳遞的要素就是「基因」。基因(gene)是遺傳信息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而DNA(脫氧核糖核酸),不是一種定義的東西,而是客觀存在的化學物質。我們都知道雙螺旋結構,它就是DNA。
  • Sci Rep:多層染色質模型或幫助揭示癌細胞中染色體的畸變結構
    DNA的組裝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西班牙公立巴塞隆納自治大學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癌細胞的易位結構,這或許可以幫助闡明染色體是通過染色質的薄板結構來形成的。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哈佛莊小威團隊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在高中生物學教材上,我們第一次認識了染色體的樣子——一個瘦高的X型。在大學的生物課上,它還是那個樣子。如今,它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 經典的「X」 然而現在,科學家們說,原來描述染色體的圖像存在一個問題
  •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使得染色質中DN成為緻密的結構形式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使得染色質中DNA、RNA和蛋白質組織成為一種緻密的結構形式。核小體由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和連接區DNA(linker DNA)二部分組成,在電鏡下可見其成捻珠狀,前者包括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兩分子構成的緻密八聚體(又稱核心組蛋白),以及纏繞其上一又四分之三圈長度為146bp的DNA鏈;後者包括兩相鄰核心顆粒間約60bp的連接DNA和位於連接區DNA上的組蛋白H1(圖15-12),連接區使染色質纖維獲得彈性。
  • Protein&Cell|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等調控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作者進一步用chromosome painting標記了2號、18號和19號染色體,通過定量染色體體積和細胞核內徑向分布,在單條染色體層面驗證了lamin B1蛋白敲除對染色質整體的解壓縮和重排布。
  • 科學網—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成功解析
    科學家已經發現,染色質包裝分4步完成,對應了染色質的四級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螺旋化形成30納米染色質纖維;第三級結構是30納米染色質再摺疊成更為複雜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即超螺旋體;第四級結構是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形成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染色體。
  • 生物物理所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取得重要突破
    生物物理所長期從事冷凍電鏡三維結構研究的朱平研究員和長期從事30nm染色質及表觀遺傳調控研究的李國紅研究員通過多年的緊密合作和不懈努力,發揮各自專長和優勢,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質體外重建和結構分析平臺,利用一種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在破解「生命信息」的載體——30nm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 研究揭示有絲分裂染色質結構動力學
    研究揭示有絲分裂染色質結構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4:04:24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Gerd A. Blobel和賓夕法尼亞大學Jennifer E.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100年前,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上有非常緊密的區域,並提出了異染色質結構這個概念100年後,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在多細胞生物染色體上,25%—90%的染色體區域具有異染色質結構 (Lander et al. (2001).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09: 860-921;Vicient & Casacuberta (2017).
  • 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
    一、染色質結構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而染色質是以DNA和組蛋白(histone)結合形成的核小體(nudeosome)為基本單位的高度有序的結構。按照功能狀態不同,可將染色質劃分為活性染色質(active chromatin)和非活性染色質(inaetive chromatin),前者是指那些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而後者是指缺乏轉錄活性的染色質。非活性染色質是以30nm的間期染色質纖維為基礎,在結構上壓縮40~50倍的緻密區域。
  • 染色質拓撲結構的穩定保護基因組完整性
    染色質拓撲結構的穩定保護基因組完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6:43:34 近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Jiri Lukas和英國牛津大學Lothar Schermelleh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染色質拓撲結構的穩定保證了基因組的完整性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Nature Plants|首次在單細胞水平揭示植物配子、合子和葉肉細胞的染色質空間結構!
    近年來發表的植物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主要是通過運用原位Hi-C技術在混合的植物組織或器官樣品中獲得,實際上是成千上萬個不同細胞的平均值結構。在本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植物單細胞Hi-C技術(scHi-C)。利用該技術作者分別解析了水稻精細胞、卵細胞、合子細胞和葉肉細胞等單細胞的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發現每個細胞中染色質的空間摺疊不同,說明染色質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 中國科學家解析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 可解釋基因選擇性表達原理
    30年來,染色體(DNA和包裹在外的蛋白質)的高級微觀結構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對科學家來說,染色體就像一個黑箱,你看得到它的作用結果,卻看不到它的運轉方式。4月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於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首次揭開了這一謎題,初窺基因表達和細胞分化的「開關」,握住了細胞生長「方向盤」。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該研究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的手段,解析了嗜熱酵母的染色質重塑蛋白ISWI (imitation switch, 模擬開關)及其與組蛋白H4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結合相應的生化實驗,揭示了「模擬開關」 蛋白的自抑制、被底物識別和激活以及感知接頭DNA長度,進而發揮染色質組裝功能的分子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