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取得重要突破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4月25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61周年紀念日),Science以長幅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報導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項關於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重大成果。生物物理所長期從事冷凍電鏡三維結構研究的朱平研究員和長期從事30nm染色質及表觀遺傳調控研究的李國紅研究員通過多年的緊密合作和不懈努力,發揮各自專長和優勢,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質體外重建和結構分析平臺,利用一種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在破解「生命信息」的載體——30nm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該結構揭示了30nm染色質纖維以4個核小體為結構單元;各單元之間通過相互扭曲摺疊形成一個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圖1)。同時,該研究也首次明確了連接組蛋白H1在30nm染色質纖維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論文的評審人評論說,「30nm染色質結構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問題之一,困擾了研究人員30餘年」,該結果是「目前為止解析的最有挑戰性的結構之一」,「在理解染色質如何裝配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高等生物的遺傳信息儲存在染色體的DNA中,每一個體具有200多種不同細胞,這些細胞都是從單個受精卵細胞發育分化而來的,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但是他們的形態和生理功能卻大相逕庭。研究表明,生命體通過調控細胞核內染色質結構(特別是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動態變化來有選擇性地進行基因的激活和沉默,從而控制細胞自我維持或定向分化,決定細胞的組織特異性和細胞命運,進而形成複雜的組織、器官和個體。因此,研究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及其調控機制對於理解細胞增殖、發育及分化過程中一些重要基因的表達差異及表觀遺傳學調控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61年前的今天(1953年4月25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和克裡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2004)在英國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向世界宣告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這個發現使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時代,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人的基因組含有大概30億對鹼基,如果把這些鹼基對集中到一根DNA「繩子」上,它的長度大概是2米。2米長的DNA要安放在直徑只有幾個微米的細胞核裡,必須以某種方式凝縮起來。在現代生物學的教科書裡,這個過程是分四步完成的,這四個過程對應著四個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它是DNA雙螺旋「繩子」纏繞在組蛋白上而形成的;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進一步螺旋化形成30nm螺線管,這裡6個核小體組成一圈形成中空結構的管狀螺旋體,即30nm染色質纖維;第三級結構是由螺線管再進一步螺旋化成為直徑為0.4微米的筒狀體,也稱為超螺旋體;第四級結構就是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染色體, 它是由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盤繞成的。通過以上四步,DNA的長度被凝縮了8400倍左右。以上關於DNA的凝縮模型是目前科學界關於DNA、染色質和染色體組成的基本認識,也是現代生命科學教科書的經典內容。

  由於缺乏一個系統性的、合適的研究手段和體系,之前對於30nm染色質纖維這一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組裝和調控機理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對於它的精細結構組成也具有很大爭議。近30多年來,30nm染色質纖維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工作是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組、李國紅研究組、許瑞明研究組長期合作獲得的重要成果,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和重點項目以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資助。4月23日下午,生物物理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成果。

     文章連結

  圖1 30nm染色質左手雙螺旋結構模型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解析染色質高級結構 揭開生命奧秘的「黑箱子」
    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於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後,一個塵封30多年的謎題隨之解開。   和而不同,誰搞的鬼?   每個細胞都是從單個受精卵細胞發育分化而來,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然而,人體卻有著200多種不同的細胞,它們的形態和生理功能千差萬別。
  • 中國科學家解析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 可解釋基因選擇性表達原理
    30年來,染色體(DNA和包裹在外的蛋白質)的高級微觀結構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對科學家來說,染色體就像一個黑箱,你看得到它的作用結果,卻看不到它的運轉方式。4月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於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首次揭開了這一謎題,初窺基因表達和細胞分化的「開關」,握住了細胞生長「方向盤」。
  • 科學網—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成功解析
    ■本報記者 甘曉 DNA如何包裝成染色體,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破解的重要科學問題。近30年來,由於缺乏系統、合適的研究手段,作為染色質包裝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 30-nm染色質纖維結構及其動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0年全職回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J Biol Chem,Genome Biol和「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誌編委。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成立後,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圍繞上述核心科學問題,力爭在染色質與遺傳信息解碼、膜蛋白結構功能與生物膜整合、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三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重點培育了疾病發生與防禦的分子機制、記憶與抉擇的神經迴路及其分子機制、感染與免疫的分子機制、非編碼RNA的功能與應用、生物大分子藥物創新與轉化等研究方向。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2014年4月25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61周年紀念日),國際頂尖研究雜誌Science上以長幅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報導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項關於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重大成果。
  • 中國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
    我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延斌)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首次解析人類精子和早期胚胎的高級結構,首次繪製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三維構象圖譜……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陳子江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教授劉江領銜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上述新突破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原標題: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課題組和香港中文大學鍾思林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在重要作物大基因組染色質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論文。
  • 【果殼網專訪】李國紅與朱平:解析30nm染色質三維結構的中國科學家
    然而,染色質包裝過程中的承上啟下的一個關鍵部分——30nm染色質的結構,自被觀察到起就一直伴隨著爭議與困惑。直到今年,這一困擾了學界30多年的結構,才終於被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來。果殼網隨即報導了這項成果。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例如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在核膜內層,核孔複合體和跨膜蛋白結合在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上,共同組成核纖層。
  • Protein&Cell|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等調控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異染色質是指基因組中用DAPI染色較深、相對不開放的區域。這類區域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的「黑洞」。以往研究認為,異染色質的基因組通常處於沉默狀態。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
  • 非常規PRC1介導的H2AK119ub1蔓延可能受到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
    責編 | 兮真核細胞內,DNA與組蛋白八聚體纏繞1.7圈形成核小體結構,然後核小體串珠經過逐級壓縮形成高級的染色質結構。表觀遺傳因子通過調節染色質結構的開放與關閉,控制了基因的表達與沉默,從而維持了不同譜系細胞內基因的差異表達。
  • DNA包裝過程關鍵結構解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員們藉助先進的冷凍電鏡和染色體體外重建技術,率先以11(1=0.1nm)的高解析度獲得了染色質裝配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結構——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    《科學》雜誌在4月24日刊登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成果。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超短DNA低甲基化區域和染色質3D結構的關係
    該論文通過創新的計算方法發現了一種新的與染色質3D結構相關的表觀調控元件 --稀疏保守低甲基化CpG(scUMC: Sparse conserved under-methylated CpGs),為表觀遺傳調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DNA甲基化在正常發育和疾病發生等多種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
  • 中國科學家率先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2014年4月25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61周年紀念日),國際頂尖研究雜誌Science上以長幅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報導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項關於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重大成果。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