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使得染色質中DN成為緻密的結構形式

2020-12-05 海邊陳小輝

核小體是構成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使得染色質中DNA、RNA和蛋白質組織成為一種緻密的結構形式。核小體由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和連接區DNA(linker DNA)二部分組成,在電鏡下可見其成捻珠狀,前者包括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兩分子構成的緻密八聚體(又稱核心組蛋白),以及纏繞其上一又四分之三圈長度為146bp的DNA鏈;後者包括兩相鄰核心顆粒間約60bp的連接DNA和位於連接區DNA上的組蛋白H1(圖15-12),連接區使染色質纖維獲得彈性。

核小體是DNA緊縮的第一階段,在此基礎上,DNA鏈進一步摺疊成每圈六個核小體,直徑30nm的纖維狀結構,這種30nm纖維再扭曲成襻,許多襻環繞染色體骨架(Scaffold)形成棒狀的染色體,最終壓縮將近一萬倍。這樣,才使每個染色體中幾釐米長(如人染色體的DNA分子平均長度為4cm)的DNA分子容納在直徑數微米(如人細胞核的直徑為6-7μm)的細胞核中。

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遺傳信息的作用通常由蛋白質的功能來實現,但DNA並非蛋白質合成的直接模板,合成蛋白質的模板是RNA。

與DNA相比,RNA種類繁多,分子量相對較小,一般以單股鏈存在,但可以有局部二級結構,其鹼基組成特點是含有尿嘧啶(uridin,U)而不含胸腺嘧啶,鹼基配對發生於C和G與U和A之間,RNA鹼基組成之間無一定的比例關係,且稀有鹼基較多。此外,tRNA還具有明確的三級結構。

相關焦點

  •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結構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結構染色質是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物質,它與染色體是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解析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
  • 從染色質到染色體的四級結構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基本成分相同,主要包括DNA和組蛋白,除此之外,還有非組蛋白和RNA。染色體是染色質經過髙度聚縮後形成的特殊結構。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染色質重塑蛋白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以及它們如何發揮作用知之甚少。 從分子角度而言,功能性的染色質重塑蛋白通常是非常大的複合物,包含許多不同的蛋白組分,這些蛋白組分協調發揮它們的作用使得染色質重塑蛋白類似於分子機器。這些特徵也使得確定染色質重塑蛋白的詳細結構是非常困難的。
  •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作為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質結構高度緻密,這種緻密結構有利於機體更加有效的儲存遺傳物質,同時也對基本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設置了屏障。因此,染色質的動態調控與基因表達以及基因損傷修復等密切相關。
  • 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
    一、染色質結構真核基因組DNA在細胞核中以染色質(chromatin)的結構方式存在。而染色質是以DNA和組蛋白(histone)結合形成的核小體(nudeosome)為基本單位的高度有序的結構。按照功能狀態不同,可將染色質劃分為活性染色質(active chromatin)和非活性染色質(inaetive chromatin),前者是指那些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而後者是指缺乏轉錄活性的染色質。非活性染色質是以30nm的間期染色質纖維為基礎,在結構上壓縮40~50倍的緻密區域。
  • EMBO J | 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核小體結構非常穩定,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組蛋白變體可以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迄今為止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構象改變最大的CENP-A核小體就是組蛋白H3變體核小體,結構顯示CENP-A核小體包含的DNA為121bp,但其蛋白核心結構變化不大。
  • 生物物理所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取得重要突破
    4月25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61周年紀念日),Science以長幅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報導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項關於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重大成果。
  • 科學網—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成功解析
    近30年來,由於缺乏系統、合適的研究手段,作為染色質包裝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科學家已經發現,染色質包裝分4步完成,對應了染色質的四級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螺旋化形成30納米染色質纖維;第三級結構是30納米染色質再摺疊成更為複雜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即超螺旋體;第四級結構是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形成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染色體。
  • 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結構機理研究獲進展
    該項工作對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的結構機理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染色質著絲粒區的核小體有著特殊的組成,其中含有組蛋白H3的變異體CENP-A是重要標誌,而組蛋白伴侶HJURP對CENP-A在著絲粒上的定位以及核小體組裝至關重要。該成果解析了HJURP與CENP-A以及組蛋白H4複合體的三維晶體結構。
  •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09:1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近期系列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相關重大成果
    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利用ATP的能量移動核小體在基因組上的位置和組成成分,在控制染色質結構、調節基因轉錄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根據結構和功能的特點,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可以分四大類:SWI/SNF、CHD、ISWI和INO80【1】。這些分子機器的運行機理,即如何利用ATP水解的能量推動核小體移動和組蛋白交換,一直是一個未解的科學問題。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
  • 中國科大在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染色質重塑SWI/SNF與INO80複合體及其不同核小體結合狀態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SWI/SNF與INO80複合體共有的肌動蛋白(Actin)和核肌動蛋白相關蛋白(Arps)組成的Actin/Arp模塊作為構象調控的分子開關,調控核小體結合及可能調節重塑核小體活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分別在國際權威雜誌《Protein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c) 「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自抑制(灰色)和結合組蛋白H4(青色)的結構比對。 組蛋白H4多肽, 黃色; L3, 洋紅色。(d) 「模擬開關」蛋白自抑制的概念圖。 (e) 「模擬開關」蛋白結合帶有長接頭DNA的核小體的概念圖。虛線表示碳端負調控結構域(NegC)處在被拉伸狀態。「模擬開關」蛋白被激活,促進染色質重塑發生。(f) 「模擬開關」蛋白結合帶有短接頭DNA的核小體的概念圖。
  • 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本報訊 轉錄活性常染色質與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染色質傳統分類曾是一個有用的模型,但它應該進行升級,以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有關染色質功能域的知識。一項在果蠅中對與蛋白質有關的53種染色質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全基因組分析表明,染色質有五種主要類型;這些可以構成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
  •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
    該工作解析了不同核苷酸狀態下Snf2-核小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染色質重塑的機理。SWI/SNF家族蛋白利用ATP水解產生的能量移動核小體在基因組DNA的位置,重塑染色質。這對於控制遺傳物質的開放性,調節基因轉錄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陳柱成實驗室近期報導了Snf2與核小體結合的結構 (Liu, Nature 2017),但這個早期的工作並沒有明確檢測到DNA移位。
  • 中科院解析染色質高級結構 揭開生命奧秘的「黑箱子」
    不過,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變化卻像一個「黑箱子」,科學界對此一直沒有搞清楚。因此,在很多文獻中,研究者只好把一些不能解釋的現象模糊地歸咎為「該因子以某種方式改變了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長期以來,30納米染色質結構一直是染色質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老大難』問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國紅說,結構都未被解析,表觀遺傳信息對其結構乃至更高級染色質結構的影響就更無從談起了。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並且通過實驗破壞特定的染色質恢復事件,我們就可以檢測染色質狀態的長期存在與其在表觀遺傳細胞記憶中的所發揮的作用。DNA複製複合體是一個大的蛋白質-核酸複合體,除了DNA複製相關的因子之外還包括染色質複製相關的必需蛋白【9】。關於染色質複製過程中的細胞表觀遺傳記憶部分,主要包括新、舊組蛋白的核小體組裝途徑以及組蛋白的回收利用對於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的作用。
  • 研究揭示H2A.Z染色質組裝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SWR複合物亞基Swc5特異性識別組蛋白H2A-H2B並調控組蛋白H2A.Z進行染色質組裝的分子機制。H2A.Z是組蛋白H2A的一類變體。酵母及哺乳動物細胞中的H2A.Z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並且在基因轉錄、DNA複製、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H2A.Z通過精確定位於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來改變染色質結構並實現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