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首次在單細胞水平揭示植物配子、合子和葉肉細胞的染色質空間結構!

2021-01-20 iPlants

 

 2019年7月22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來自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周道繡教授課題組題為「Single-cell three dimensional genome structures of rice gametes and unicellular zygote」的文章。該研究分析了植物配子、合子和葉肉細胞的染色質空間結構,首次從單個細胞水平揭示了植物染色質的三維基因組特徵,展示了配子在受精前後的染色質空間結構的變化及其與基因表達的關係,對於研究合子基因組激活和胚胎發育的染色質基礎,解析親本基因組互作及其在雜種優勢形成中的機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染色質三維基因組是表觀基因組研究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染色質三維基因組對於理解染色質生物學、染色質修飾和基因表達的表觀調控機制十分重要。近年來發表的植物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主要是通過運用原位Hi-C技術在混合的植物組織或器官樣品中獲得,實際上是成千上萬個不同細胞的平均值結構。

在本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植物單細胞Hi-C技術(scHi-C)。利用該技術作者分別解析了水稻精細胞、卵細胞、合子細胞和葉肉細胞等單細胞的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發現每個細胞中染色質的空間摺疊不同,說明染色質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結構。相對於卵細胞和體細胞而言,精細胞和合子染色質三維結構表現出了更為緊密的摺疊狀態。與動物細胞中端粒和著絲粒分別聚集在細胞核兩極的結構不同,水稻上述四種細胞類型的染色體端粒和著絲粒零散地分布在細胞核中。另外,水稻染色體在空間上一般摺疊成兩個或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功能不同的區域在核內以相互嵌合的形式分布,也與動物細胞中的結構完全不同。這些染色質空間結構特徵可能是植物基因表達的靈活性和可塑性的基礎。同時,作者也發現基因表達水平相同或具有類似組蛋白修飾的基因組區域在空間上有明顯的局部富集,且表達量越高的區域在空間上相互靠近的可能性越高,說明植物中很多基因的表達具有共調控機制。

在受精過程中,精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形成合子。親本染色質在合子中如何在空間上融合和重新組合還不清楚。本研究發現在雌配子中有一個動態的稱為CSC的空間基因沉默中心。在雌配子中CSC抑制部分基因表達。受精後,CSC在合子中重新組合,導致原來在雌配子中受抑制的基因得到激活,而另一部分在雌配子和雄配子中原本表達的基因則被抑制。因此,動態的染色質CSC空間結構在合子基因組激活和合子基因表達重編程中以及胚胎早期發育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開發了植物單細胞Hi-C技術,利用可視化三維基因組的方法解析了水稻配子和合子單細胞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探究了水稻單細胞中染色質空間排布特點,揭示了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的動態變化及其與合子基因組激活之間的內在關係。該研究成果為理解植物三維基因組結構和受精前後染色質三維空間變化過程及其與植物基因表達的關係奠定了基礎。不同背景來源的兩個親本基因組之間的互作正是雜種優勢產生的遺傳基礎。本研究對於解析親本基因組在合子中的互作在雜種優勢形成中的機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周少立博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周道繡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趙毓教授和博士生蔣瑋共同參與了本研究工作。本項研究受國家重大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後創新計劃的支持。


註:該文轉自pbj公眾號


微信加群

iPlants組建了11個植物科學研究研究生/教授交流群,匯聚了一批全球各地的從事植物科學研究的研究生和PI。歡迎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同學和老師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和夢想。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後,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研究生,謝謝)。加小編微信號(ID: iplants123)或長按下面二維碼時,請註明學校和專業,非誠勿擾。


iPlants,專注植物最前沿。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

iplants123 或郵箱:703131029@qq.com

相關焦點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147bp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後形成核小體念珠結構是染色質的一級結構,之後經過不斷地摺疊堆積,最終形成了複雜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6:41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Giacomo Cavalli、Frédéric Bantignie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科學》發表同濟大學高亞威教授團隊聯合研究成果
  • 《科學》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為發育和疾病的調控和靶點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染色體相關RNA上的m6A 修飾參與染色質狀態與轉錄活性的調控》,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 Genome Biology丨瞿昆組開發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實驗和分析新技術
    它能夠在單個細胞層次,揭示細胞間在基因結構、基因表達,表觀遺傳狀態等多方面的異質性,在免疫學、神經科學、腫瘤學、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相比,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無論在實驗方法上,還是數據分析上,均存在巨大挑戰。
  • 科學家揭示RNA與染色質互作重要機制
    本報訊(通訊員黃艾嬌 記者黃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教授高亞威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首次揭示了RNA的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細胞核內DNA完全展開長達2米,而一般細胞核的直徑僅有10-20微米,因此基因組在細胞核內處於高度摺疊的狀態,同時不斷發生運動變化。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Nature Plants】 植物細胞壁是如何參與植物發育與抗逆境脅迫過程?
    植物細胞壁是高度動態的結構,在生長,發育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
  • 張勇課題組熱點解讀:RNA聚合酶降解對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影響;單細胞...
    研究者普遍認為,遠程增強子和靶基因空間上的直接相互作用可以調控基因轉錄,但轉錄對於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影響則存在爭議。過去的研究發現轉錄可以招募Cohesin從而調控染色質三維結構,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卻發現,在早期胚胎中抑制Pol II的轉錄並不會對TAD的結構造成影響。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轉錄對染色質三維結構的調控作用。
  • 南科大翟繼先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刊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翟繼先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題為「新生RNA的轉錄後剪切有助於植物廣泛保留內含子」(「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of nascent RNA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intron reten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
  • 最新MP發文綜述"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例如增強子,沉默子,啟動子等)在蛋白質和RNA等的介導下形成空間上相互靠近的染色質結構。實際上,RNA作為細胞核的重要組成成分,越來越的研究表明其在染色質結構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以動物細胞作為研究對象,已經開發了很多全基因組水平檢測DNA-RNA交互的技術(例如MARGI,GRID-seq,ChAR-seq等),這些研究揭示了染色質相關RNA的一些作用模式,表明其對染色質局部構象具有調控作用。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研究成果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與孟安明研究組緊密合作,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期刊發表題為《親本合子轉換期廣泛的增強子去記憶化和啟動子預備化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