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MP發文綜述"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2020-10-16 BioArt植物

Mol Plant | 華中農業大學李興旺/李國亮發表"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綜述文章


責編 | 奕梵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題為Unraveling the 3D Genome Architecture in Plants: Present and Future 的綜述文章。該文概述了植物基因組的三維組織結構特徵,植物基因組在應對環境變化時三維結構的改變以及不同二倍體和四倍體雜種中等位基因三維結構的差異,介紹了染色質相關RNA參與的DNA-RNA交互作為基因組三維結構的新的研究層面在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液-液相分離」在基因組三維結構的形成中的潛在功能意義,總結了目前還未在植物中應用的最新的「不依賴於接近連接 (proximity ligation-free)」的DNA-DNA交互捕獲技術以及DNA-RNA交互捕獲技術,最後對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真核生物每條染色體在細胞核中通常各自佔據特定的空間,稱為染色體疆域(chromosome territory, CT)。根據染色質的活性和組蛋白的修飾特徵等,每條染色體可以分成活躍的染色質區室(A compartment)和抑制性染色質區室(B compartment)。更高解析度的三維基因組圖譜顯示,這些A/B區室可以進一步分為亞區室(subcompartment),包括活躍染色質組成的亞區室、多梳蛋白相關的抑制性的亞區室,和H3K9me2與DNA甲基化標記的異染色質亞區室等。染色質區室包含一些染色質交互結構域(chromatin interacting domain)。在很多動物細胞中,區室內的染色質通常形成很多彼此相對絕緣、內部有很強交互的自交互結構域(self-interacting domain),稱為拓撲相關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 TAD)。動物染色質的TAD結構是基因轉錄調控的重要結構單元,它的形成通常是由CTCF/cohesin複合物介導的,TAD的邊界通常是轉錄因子CTCF和cohesin蛋白複合物的結合位點。但是植物中並沒有發現CTCF蛋白,很多植物卻存在TAD類似結構(TAD-like domain)。雖然已經在一些植物的TAD-like domain的邊界鑑定到一些轉錄因子的motif序列,但是究竟是什麼蛋白介導植物TAD類結構的形成仍不清楚,因此,鑑定CTCF-like絕緣子蛋白,探索植物基因轉錄調控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基礎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染色質環(chromatin loop)是基因轉錄調控的基本單元,是指線性距離較遠的兩個基因組元件(例如增強子,沉默子,啟動子等)在蛋白質和RNA等的介導下形成空間上相互靠近的染色質結構。以上所述的不同層級的染色質結構,在很多物種中是保守的,可以在大部分真核生物中鑑定到。但是對於一個物種的不同組織、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外界條件下,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存在或強或弱的動態變化,預示著其對基因的時空差異表達具有潛在的調控作用。


Figure 1. Hierarchical chromatin organization at multiple-length scales in plants.


過去的三維基因組研究,很多是從DNA-DNA交互(DNA-DNA interactions)的層面來研究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實際上,RNA作為細胞核的重要組成成分,越來越的研究表明其在染色質結構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以動物細胞作為研究對象,已經開發了很多全基因組水平檢測DNA-RNA交互的技術(例如MARGI,GRID-seq,ChAR-seq等),這些研究揭示了染色質相關RNA的一些作用模式,表明其對染色質局部構象具有調控作用。雖然目前在植物研究中也有一些關於RNA影響染色質局部結構的報導,但是這些研究都是針對特定位點開展。未來的研究需要在植物中建立全基因組水平的DNA-RNA交互捕獲技術,大規模鑑定染色質相關的RNA,並研究這些RNA對基因組三維結構的影響以及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指在過飽和溶液中會形成兩種不同濃度的可以穩定共存的液相的現象。在細胞中,某些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發生相互作用凝集在一起,通過LLPS的機制形成無膜的液滴甚至是無膜細胞器。最新的研究發現,LLPS可以驅動一些染色質區室化的形成,表明LLPS在基因組三維結構的形成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在植物中,已經有很多關於LLPS相關的無膜凝聚體(condensate)的報導,很多無膜凝聚體與植物的生長發育調控以及基因組結構相關。雖然LLPS究竟如何將基因組三維結構、基因轉錄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等生物學過程聯繫起來還不清楚,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目前植物三維基因組研究的結果很多都是基於「proximity-ligation」的原理開發的技術獲得的。因為這些技術是基於DNA末端配對連接的原理,因此只能檢測到簡單的DNA-DNA交互,而對於複雜的、距離很遠的DNA-DNA交互以及DNA-RNA交互,則需要開發新的不依賴接近連接的(ligation-free)技術和DNA-RNA交互捕獲技術,或者可以同時捕獲多種交互的multi-way的方法。此外,需要開發單細胞水平三維基因組研究技術以及多組學(multimodal omics)技術,從單細胞水平研究基因組三維結構對基因轉錄的調控作用。


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歐陽維枝熊丹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0.002

相關焦點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隨著全基因組數據正在急速增加,適應性進化的研究正在轉向基因組學領域。而趨同進化為適應性進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因此基因組的趨同進化有潛力成為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新前沿。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BMC Plant Biology | 植物基因組編輯精選及徵稿
    BMC Plant Biology | 植物基因組編輯精選及徵稿 原文連結:http://t.cn/AipDxOV5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fbmsSvnATJTQTS4eAFlelA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前景對基礎科學、醫學研究和農業科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農業大數據學報》發表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該文章概括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的發展背景、含義、產生過程和特點,系統綜述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研究進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
  • 華中農大倆課題組受邀發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的前沿綜述
    三維基因組學是基因組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之一。,介紹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的研究技術。鑑於該課題組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領域的取得的系列研究進展,Trends in Plant Science雜誌邀請課題組撰寫Technology of the Month的綜述文章。
  • 綜述:石墨烯三維骨架結構—合成、性質及應用
    為解決這一困擾,科研工作者們設想若將每一片石墨烯連接在一起形成三維蜂窩狀骨架結構,則可以使固態的石墨烯展現與單片石墨烯相似的優異性能。 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馬延風副研究員和陳永勝教授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石墨烯三維骨架結構:合成、性質及應用」已在《國家科學評論》2015年第1期發表(全文連結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1/40.full)。
  • 人類基因組計劃(HDP)現狀與展望
    一、研究現狀  1、人類基因組測序  1990年~1998年,人類基因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測序的共計約330Mb,佔人基因組的11%左右;已識別出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200個左右。此外,細菌、古細菌、支原體和酵母等17種生物的全基因組的測序已經完成。
  • 高彩霞組綜述CRISPR/Cas在農業和植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
    該文章首先重點介紹最新的精準基因編輯技術,例如鹼基編輯和引導編輯系統。之後討論了CRISPR–Cas系統在提高植物產量、品質、抗病性和抗除草劑及繁殖和加速馴化中的作用。最後重點介紹CRISPR-Cas相關聯的植物生物技術的最新突破,包括CRISPR-Cas元件遞送,基因調控,多重基因編輯和誘變以及定向進化技術。
  • Plants | 中科院邱金龍研究員和高彩霞研究員發表植物基因組編輯進展和前景的綜述文章
    2017年7月31日,《Nature Plants》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綜述: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結構、受體和起源 | VS推薦
    本文就SARS-CoV-2的基因組、結構、受體和起源等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系統綜述。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sap-outbound-id=0000009444:1:21303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sm7ZaOOkYJvp6AVBSorFqg 從金色死亡細菌的發現到海星研究,本月BMC Biology 的內容涵蓋十分廣泛。
  • aBiotech | 植物細胞全能性分子調控最新綜述
    以下文章來源於aBIOTECH ,作者Hu YXaBIOTECH 定位於國際高影響力學術期刊,報導內容聚焦植物生物技術、農業科學及其交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植物細胞的全能性不僅賦予了植物在發育過程中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發育進程,也賦予了植物已分化的器官或組織在適當條件下重新獲得幹細胞的分化潛能進而再生新器官或完整植株的能力,從而實現各種形式的無性繁殖。因此,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發育生物學領域最基本和重大的科學問題,也是目前是很多植物(作物)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的基礎。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這樣研究得到的結果是這兩套基因組的均值,忽略了同源染色體間的差異。同時,沒有同源染色體相互作用信息就無法構建真正的三維基因組,無法研究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發文綜述總結脂質調控植物低氧應答的研究進展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發表特邀綜述總結脂質調控植物低氧應答的研究進展責編 | 逸雲目前,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並討論了多個重要脂分子參與植物低氧應答的分子機制及最新前沿進展。研究表明,不同鏈長度和飽和度的醯基輔酶A的差異性改變,細胞內醯基輔酶A池變化並不明顯。其中,不飽和長鏈醯基輔酶A的顯著積累,使得ACBP1-ERF-VII複合物解離及ERF-VII因子向細胞核轉移,激活低氧相關基因表達,啟動低氧信號轉導(圖1)。
  • 低速大轉矩永磁直驅電機研究綜述與展望
    概述了轉矩脈動、氣隙偏心故障、機械強度和溫度場研究等的必要性和方法。基於研究現狀展望未來發展方向,為實現高性能低速大轉矩永磁直驅電機提供參考低速大轉矩直驅電機沒有嚴格的定義,一般是指轉速低於500r/min、轉矩大於500N·m,用於直接驅動的電機,當轉速低於50r/min為超低速電機。
  • 研究人員發表植物記憶冬天的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
    冬性及二年生植物開花必須經歷漫長而寒冷的冬天,這一現象被稱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影響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作物育種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解析植物感知記憶冬季時長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
  • 李興旺/李國亮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取得新進展
    三維基因組學是基因組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之一。目前,以人類細胞系和動物細胞為研究對象,生物學家已經開發了很多高通量的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其中一些技術體系已經成功應用於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致力於三維基因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研究。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