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2020-11-23 科學網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6:41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Giacomo Cavalli、Frédéric Bantignie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1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揭示了使用超解析度顯微鏡無法進行的拓撲關聯域(TAD)特徵的細胞群體分析。TAD結構和與它們的邊界相關的物理絕緣在單個細胞之間是可變的,但是與大多數細胞中的相鄰TAD相比,TAD中的染色質混雜更為豐富。在細胞分化過程中,TAD的空間分離進一步加劇。TAD內部的有利相互作用受粘連蛋白和CTCF通過不同機制的調節:粘連蛋白產生染色質接觸和混雜,而CTCF阻止TAD之間的接觸。

 

此外,TAD細分為離散的納米域,在缺乏CTCF或粘連蛋白的細胞中持續存在,而核小體接觸的破壞會改變其結構組織。總而言之,這些結果為納米級的單個染色體摺疊提供了物理基礎。

 

據了解,基因組在核內摺疊成三維結構的層次結構。在亞兆鹼基規模上,染色體形成TAD。但是,TAD如何在單個細胞中摺疊仍然難以捉摸。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gulation of single-cell genome organization into TADs and chromatin nanodomains

Author: Quentin Szabo, Axelle Donjon, Ivana Jerkovi, Giorgio L. Papadopoulos, Thierry Cheutin, Boyan Bonev, Elphge P. Nora, Benoit G. Bruneau, Frdric Bantignies, Giacomo Cavalli

Issue&Volume: 2020-10-19

Abstract: The genome folds into a hierarchy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within the nucleus. At the sub-megabase scale, chromosomes form 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1,2,3,4. However, how TADs fold in single cells is elusive. Here, we reveal TAD features inaccessible to cell population analysis by using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TAD structures and physical insu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ir borders are variable between individual cells, yet chromatin intermingling is enriched within TADs compared to adjacent TADs in most cells. The spatial segregation of TADs is further exacerbated during cell differentiation. Favored interactions within TADs are regulated by cohesin and CTCF through distinct mechanisms: cohesin generates chromatin contacts and intermingling while CTCF prevents inter-TAD contacts. Furthermore, TADs are subdivided into discrete nanodomains, which persist in cells depleted of CTCF or cohesin, whereas disruption of nucleosome contacts alters their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Altogether,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physical basis for the folding of individual chromosomes at the nanoscale.

DOI: 10.1038/s41588-020-00716-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0716-8

相關焦點

  • 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在基因組規模對染色質的3D組織和轉錄活性進行成像的技術。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研究人員表示,染色質的3D組織可調節許多基因組功能,包括從基因表達到DNA複製。儘管高通量測序的方法豐富了人們對3D基因組結構的了解,但它們只能提供成對染色質基因座的關聯信息,而不能提供單個基因座的直接空間位置信息。
  •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來自哈佛大學的莊小威和Bogdan Bintu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在基因組規模對染色質的3D組織和轉錄活性進行成像的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染色質的3D組織可調節許多基因組功能,包括從基因表達到DNA複製。生化和成像的研究揭示了各種規模的複雜染色質結構。
  • Cell:利用uliCUT&RUN方法在單細胞和單個胚胎中構建染色質上的蛋白...
    2019年4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突破性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一種稱為CUT&RUN(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release using nuclease)的方法進行改進,使得在使用少量細胞(包括單細胞和單個植入前胚胎)的情形下,它適合用來研究轉錄因子和其他的
  • Nature Plants|首次在單細胞水平揭示植物配子、合子和葉肉細胞的染色質空間結構!
    染色質三維基因組是表觀基因組研究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染色質三維基因組對於理解染色質生物學、染色質修飾和基因表達的表觀調控機制十分重要。近年來發表的植物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主要是通過運用原位Hi-C技術在混合的植物組織或器官樣品中獲得,實際上是成千上萬個不同細胞的平均值結構。在本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植物單細胞Hi-C技術(scHi-C)。利用該技術作者分別解析了水稻精細胞、卵細胞、合子細胞和葉肉細胞等單細胞的染色質三維空間結構。發現每個細胞中染色質的空間摺疊不同,說明染色質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 mtscATAC-seq: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與染色質分析新方法
    線粒體DNA與細胞狀態可以被同時測量和描述,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夠對複雜人體組織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的單細胞測序方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哈佛醫學院Vijay G. Sankaran研究組、Broad研究所Aviv Regev研究組、Caleb A. Lareau以及Leif S.
  • 科學家利用納米孔測序同時獲取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信息
    近年來隨著DNA測序技術的蓬勃發展,蛋白質結合位點的高通量鑑定、染色質可及性及甲基化狀態分析等檢測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很多技術(如DNase-seq和ATAC-seq等)依賴於開放性染色質對轉座酶等的敏感性。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篇Analysis,主要介紹了納米孔測序建立細菌完整基因組、單細胞RNA計數技術、微流控抗體篩選技術、利用gRNA篩選進行Cas13 gRNA優化設計以及組蛋白修飾可視化閱讀器的建立等。正確分配重複序列的基因組位置對於理解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組功能的影響至關重要。作者們採用納米孔測序和名為Lathe的工作流程,結合長度組裝和短讀糾錯,從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中組裝封閉的細菌基因組。作者們使用該方法對12種細菌的基因組進行了組裝從而驗證了該工作流程的有效性。儘管與其他測序和裝配方法相比核苷酸的準確性下降,但是該方法提高了裝配的連續性,允許對微生物中重複元件的功能和適應性方面的作用進行研究。
  •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5:16:34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Joseph R. Ecker和Jesse R.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納米孔測序可準確檢測內源性CpG甲基化,也能夠對染色質可及性位點進行外源標記。那麼納米孔測序能否同時檢測這兩種信息呢?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測序方法——nanoNOMe-seq。該方法可利用GpC甲基轉移酶外源性標記開放染色質,並通過納米孔測序檢測長鏈DNA上的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狀態。
  • 單細胞測序新技術測定染色質潛力
    該技術能夠實現在單細胞中同時高質量,高通量的檢測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通過多輪的indexing,使得每個單細胞中的RNA和染色質均同時被獨特的DNA barcode標記。最後通過鏈黴素將cDNA和染色質分開,並分別建庫測序。該技術在單次實驗中可以構建多達一百萬個單細胞的文庫,而花費僅不到一千美元。在保持檢測靈敏度的基礎上,該技術大大提高了檢測通量,為對複雜系統的大規模測序打下了基礎。
  • Genome Biology丨瞿昆組開發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實驗和分析新技術
    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相比,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無論在實驗方法上,還是數據分析上,均存在巨大挑戰。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國家科學中心、中科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瞿昆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實驗技術ftATAC-seq和數據分析算法APEC。
  •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0:1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inston Timp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實現對人類細胞系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的同時檢測
  • ...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染色質的3D組織可調節許多基因組功能。但是,由於可以在單個細胞中成像的基因組位點數量仍然有限,因此仍然缺少單個細胞中整個染色體的高解析度視圖,更不用說單個細胞中染色質組織的基因組規模視圖了。
  • Science兩連發 | 人類胎兒基因表達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目前關於人體發育的分子和細胞學研究主要來自遺傳學,模式生物的研究以及細胞系的體外實驗,而不是直接研究發育中的人體組織。得益於新技術與新計算方法之間的協同作用和單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飛速發展,我們對人體生殖和早期胚胎階段的細胞種類和動態變化有了深入了解。相比早期發育階段,胎兒發育伴隨著各種器官的生長和成熟,以及幾百上千種細胞的擴增和分化。
  • ...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
    近期的高通量測序研究揭示在基因組中,複製域與染色質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共享了相同的界限,顯示拓撲關聯域TAD是複製域RD的穩定調控單元【3】,並且暗示染色質的結構對於DNA複製起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
    近期的高通量測序研究揭示在基因組中,複製域與染色質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共享了相同的界限,顯示拓撲關聯域TAD是複製域RD的穩定調控單元【3】,並且暗示染色質的結構對於DNA複製起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染色質在細胞核中是怎樣摺疊的對從基因表達的調控到DNA複製的很多生物過程都有重要意義。從千鹼基到兆鹼基的規模,其中包括基因的大小,基因簇和調控域,三維DNA的組織方式在多基因調控機制被涉及到,但了解這個組織方式仍然是個挑戰。在這個尺度上,基因組被劃分成不同的表觀遺傳狀態的域,這是調節基因表達是必不可少的。
  • 《細胞》亮點:莊小威聯合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單細胞測序揭示...
    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