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2020-12-01 測序中國

在DNA水平探索表觀遺傳學可以增進我們對不同階段表觀基因組的了解。其中,獲取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等動態變化信息對於分析表觀特徵有著重要意義。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納米孔測序可準確檢測內源性CpG甲基化,也能夠對染色質可及性位點進行外源標記。那麼納米孔測序能否同時檢測這兩種信息呢?

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基於納米孔測序技術開發了一種能夠同時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測序方法——nanoNOMe-seq。該方法可利用GpC甲基轉移酶外源性標記開放染色質,並通過納米孔測序檢測長鏈DNA上的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狀態。通過對四種人類細胞系進行分析,研究團隊構建了包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等信息的人類表觀基因組圖譜,並揭示了乳腺癌細胞和非癌細胞之間的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差異。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 Methods上。

文章發表於Nature Methods期刊

該研究使用的NOMe-seq技術是Active Motif公司於2012年開發的一種新測序技術。該技術可利用外源性GpC甲基轉移酶標記基因組可及性區域,結合亞硫酸氫鹽轉化,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同一個DNA分子中的甲基化小狀態和核小體定位信息。基於該技術,研究團隊首先對已有的nanopolish軟體進行優化,使其能夠同時準確檢測CpG甲基化和GpC甲基化。然後應用GpC甲基轉移酶外源性標記開放染色質,利用納米孔技術對細胞進行NOMe-seq測序,即nanoNOMe-seq分析。

結果顯示,nanoNOMe-seq檢出的CpG甲基化與WGBS結果高度一致。通過分析GpC甲基化頻率得出的染色質可及性數據與ATAC-seq、DNase-seq結果基本一致。

圖:nanoNOMe-seq概述與評估,來源:Nature Methods

隨後,研究團隊利用同一DNA分子鄰近GpC基序信息估計了特定位點的染色質可及性。通過評估單個reads上的多功能轉錄因子(CTCF)結合位點的可及性和甲基化,結果顯示,該方法可以降低測序誤差,並保留對核小體的追蹤。同時,研究發現,在高表達基因的轉錄起始位點(TSS)附近核小體定位有序,染色質開放水平更高,並且利用nanoNOMe-seq還可獲得與活性啟動子狀態相關的蛋白結合信息。

利用nanoNOMe-seq方法,研究團隊構建了人類細胞基因組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全基因組等位基因特異性圖譜,分析比較了常染色體基因、X染色體失活基因和逃逸基因在TSS附近的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研究發現,在父系和母系等位基因的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存在顯著差異的區域,兩者重疊區域(6%)表現出甲基化增加,染色質可及性降低的高度一致性趨勢。此外,多數結構差異在等位基因間的甲基化水平上無顯著差異,缺失突變的基因表現出低甲基化,插入突變的基因則表現出高甲基化。

研究團隊將該方法進一步應用於乳腺癌模型,經表觀遺傳分析發現,乳腺癌細胞系(MCF-7,MDA-MB-231)主要表現為低甲基化;乳腺上皮細胞MCF-10A的染色質可及性區域多於兩種乳腺癌細胞。並在兩種乳腺癌細胞中發現1個特異性基因插入突變,其下遊區域表現出高甲基化和染色質不可及性,表明該乳腺癌細胞基因組變異與表觀遺傳狀態相關聯。

在這項發表在Nature Methods的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新建立的nanoNOMe-seq技術,實現了CpG甲基化狀態和染色質可及性的同步檢測,並確定了單個分子上的組合啟動子表觀遺傳學特徵。納米孔長讀長測序使將reads穩固地分配給單倍型成為可能,從而使我們能夠在單分子水平生成完全定相的人類表觀基因組,用於表徵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為深入了解表觀基因組的複雜性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Lee, I., Razaghi, R., Gilpatrick, T. et al. Simultaneous profiling of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methylation on human cell lines with nanopore sequencing. Nat Methods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0-01000-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納米孔測序同時獲取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信息
    近年來隨著DNA測序技術的蓬勃發展,蛋白質結合位點的高通量鑑定、染色質可及性及甲基化狀態分析等檢測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很多技術(如DNase-seq和ATAC-seq等)依賴於開放性染色質對轉座酶等的敏感性。
  •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0:1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inston Timp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實現對人類細胞系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的同時檢測
  • 納米孔測序技術科可分析短串聯重複序列及其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科可分析短串聯重複序列及其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4:59:47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Franz-Josef Mller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篇Analysis,主要介紹了納米孔測序建立細菌完整基因組、單細胞RNA計數技術、微流控抗體篩選技術、利用gRNA篩選進行Cas13 gRNA優化設計以及組蛋白修飾可視化閱讀器的建立等。作者們採用納米孔測序和名為Lathe的工作流程,結合長度組裝和短讀糾錯,從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中組裝封閉的細菌基因組。作者們使用該方法對12種細菌的基因組進行了組裝從而驗證了該工作流程的有效性。儘管與其他測序和裝配方法相比核苷酸的準確性下降,但是該方法提高了裝配的連續性,允許對微生物中重複元件的功能和適應性方面的作用進行研究。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
  • 超短DNA低甲基化區域和染色質3D結構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丟棄了大量的稀疏分布的低甲基化 CpG。另外,儘管WGBS是單鹼基解析度,但是傳統的方法並不能從單鹼基解析度預測甲基化的功能。本研究通過開發新穎的計算方法,檢測出具有功能的單鹼基稀疏保守低甲基化CpG (scUMC) , 並整合染色質高級結構數據深入解析了其潛在的調控功能。
  • 方法升級 牛津納米孔公司開發Direct RNA測序方法
  • 單細胞測序新技術測定染色質潛力
    可及性是導致的基因表達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該技術能夠實現在單細胞中同時高質量,高通量的檢測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通過多輪的indexing,使得每個單細胞中的RNA和染色質均同時被獨特的DNA barcode標記。最後通過鏈黴素將cDNA和染色質分開,並分別建庫測序。該技術在單次實驗中可以構建多達一百萬個單細胞的文庫,而花費僅不到一千美元。在保持檢測靈敏度的基礎上,該技術大大提高了檢測通量,為對複雜系統的大規模測序打下了基礎。
  • 基於納米孔測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進化分析平臺
    打開APP 基於納米孔測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進化分析平臺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43:25 近日,記者從上海科技創新資源數據中心獲悉
  • 美國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實現對非洲豬瘟病毒基因組的實時檢測
    ASFV可感染家豬和野豬,擴散快,致死率高(可達100%),對豬業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近期,美國農業部下屬的研究機構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首個結合樣品富集、納米孔MinION測序技術、以及新型快速分析軟體的報告,實現對該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真正實時檢測。
  • 6mA甲基化-DNA甲基化研究新熱點
    這種變化的常見的類型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染色體可及性變化等,統稱為表觀遺傳修飾。而引發這些變化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生命對所處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表觀層面變化引起性狀變化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人老年性黃斑變性疾病(AMD)的產生就是由於染色質開放性變化引起的[1],植物在乾旱、高鹽環境中可通過自身RNA甲基化修飾的方式保持RNA穩定,產生抗逆相關蛋白,以適應在逆境中生長[2]。此外,動物的毛色、植物的花色等性狀都和表觀遺傳息息相關。
  • Genome Biology丨瞿昆組開發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實驗和分析新技術
    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相比,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無論在實驗方法上,還是數據分析上,均存在巨大挑戰。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國家科學中心、中科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瞿昆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實驗技術ftATAC-seq和數據分析算法APEC。
  • Science:人類迎來目前最為全面的癌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Chang 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 TCGA 中的 410 個腫瘤樣本的測序結果繪製了目前最為全面的癌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通過這一圖譜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表觀遺傳學對基因的調控位點及其調控機制。這項研究的最新成果發表於 10 月 26 日的 Science 雜誌。
  • njp 2D MA:利用2D納米孔檢測DNA甲基化 新型癌症診斷技術有望被開發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4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癌症進行早期檢測,就好像DNA中所發生的改變,或許能夠幫助增強研究人員對癌症的診斷和療法的進行,同時還能夠幫助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能夠對DNA甲基化進行檢測、計數並且繪圖,而DNA甲基化是癌症發生的一種警示性標記。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在過去的十年中,NGS 已經助力了無數的科學發現,通過發現病原體變體,包括單核苷酸變體,拷貝數變體以及插入或缺失,增強了人類對進化、適應性和疾病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NGS 的高通量使其可以用作數字讀出的一種分析方法來研究多種生物現象,包括染色質可及性、轉錄因子佔用、基因表達和 RNA 結合等諸多應用場景。
  • 新技術可全面檢測RNA與染色質相互作用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稱為「RADICL-seq」(RNA And DNA Interacting Complexes Ligated And sequence)的方法,可在整個基因組中全面檢測細胞核內RNA和基因組DNA(染色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 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技術獲突破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微量細胞樣品處理與核酸俘獲方法,成功實現了針對1000個細胞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IP-Seq),大幅減少了這類實驗中對樣品起始量的要求,並利用這一方法研究了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3甲基化修飾(H3K4me3)在小鼠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修飾模式,發現與小鼠胚胎幹細胞相比,小鼠表皮幹細胞與小鼠胚胎發育至6.5天的外胚層細胞在該修飾模式上更為相似,表明小鼠表皮幹細胞是體內植入後外胚層細胞的一個可靠的體外模型。
  • mtscATAC-seq: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與染色質分析新方法
    Ludwig合作發文題為Massively parallel single-cell mitochondrial DNA genotyping and chromatin profiling,將高置信度的線粒體DNA突變檢測技術與高質量染色質可及性分析技術進行合併建立了高通量的、基於的10x Genomics平臺以液滴為基礎的(Droplet-based)線粒體DNA單細胞轉座酶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2020年3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為了尋找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並讀取DNA關鍵變化的新方法,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成功地使用了基因切割工具CRISPR/Cas9在較長的腫瘤基因周圍進行了DNA切割,以用於收集序列信息。
  • 納米孔全長cDNA測序和直接DNA甲基化分析解決大麻基因組拷貝數的爭論
    :識別和量化基因表達差異「納米孔全長cDNA測序使我們能準確地識別和量化出所有表達的基因。」——Todd Michael教授利用短讀長測序分析僅能發現旁系同源物具有高度相關的表達,相比之下,利用納米孔全長cDNA測序可以很好的區分這些密切相關的旁系同源物表達。利用MinION進行全長cDNA測序,每個樣品僅使用一個MinION測序晶片,即能夠生成足夠的數據量來識別和量化表達基因。